文/藍鳳凰
電視劇《鬥破蒼穹》收官,這部以「廢柴流」開創網文男頻歷史的改編劇在收視率方面也迎來了低開高走,完美收官的大結局。尤其在2018年「流量明星+大IP」已經不奏效的大背景下,《鬥破蒼穹》能夠拿到臺網收視率第一的成績實屬不易。這倒是也應了書中的那句經典臺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
比起其他改編劇來說,《鬥破蒼穹》有個最大的優勢,在於它是出自男頻作者天蠶土豆的經典網文作品,曾創下29億網絡點擊。與其他大女主作品相比,該劇在播出前便已經積累了一大批潛在的男性觀眾。而主演蕭炎由三石弟弟吳磊扮演,則讓不少女性觀眾在不知道該作品的情況下,便已決定追劇。從選題材到選演員,第一步就贏在了起跑線上。
其次則是改編劇的通病,就是由於原著中的某些內容不適宜在電視上拍攝播出,因此編劇往往會對原著進行大刀闊斧的修改。多數編劇在修改時都會選擇將網文中最關鍵的「爽文」情節去掉,這就導致只剩下乾巴巴的搞笑和毫無說服力的劇情,令觀眾覺得乏味。
比如幾年前的改編劇《極品家丁》便是一例,原著被稱為21世紀的《尋秦記》,擁有大批擁躉。但改成網劇後,大幅刪減了關鍵人物,並且弱化了主角的「爽文」特點,整體劇情都變得乏善可陳,收視率差也就不是一件新鮮事。
同時由於網絡小說的連載篇幅長,往往是幾百章後本來如「廢柴」一般的主角才突然頓悟,開啟金手指一路打怪升級。如果原封不動地將這樣的情節搬到電視劇中,觀眾也不會太買帳。《鬥破蒼穹》把廢柴劇情縮短篇幅,把更多的劇集讓給「爽」和「燃」的劇情點,帶動觀眾的情緒和追劇熱情,但也付出了劇情部分前後難以自圓其說的代價。
導演于榮光也承認,出於對篇幅長短的考慮,他們幾乎刪減了90%的故事背景。有人說網絡小說最重要的就是黃金前三章,所有的埋線伏筆人物關係都是在這三章中進行布局。而且這樣大幅縮減也會帶來書粉的不滿。在豆瓣上打一星低分的多是原著粉,原因則是在劇情的前幾集中沒有交代清楚蕭炎與其他人的關係,對於蕭炎的部分劇情做了改動等等。但如果拍出一部令原著粉完全滿意的電視劇的話,收視率或許未必能如現在一樣一路高攀。
目前該劇在豆瓣上的評分為5.0分,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打出了一星低分。也足可見,收視率爆表與網絡好評度從來都不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係。大部分普通觀眾覺得看著爽的劇情,書粉也不一定就會有同樣的感覺。
幾乎所有改編劇都會面臨這個問題,明明臺網收視率都不錯,甚至不少阿媽阿叔年齡的中老年觀眾也自發加入追劇的行列,但網絡評分就是上不去,一低到底屢創新低。這便是情懷黨與普通觀眾之間的一次角力,作為原著黨,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鬥魂大陸,無論是多有名的導演,都無法做到讓每個讀者滿意。
更何況,電視劇拍攝經費不比電影,《鬥破蒼穹》的背景世界又過於宏大,比起其他劇集來說要更加依賴於特效製作的效果。在有限的資本與時間下所產出的鬥魂大陸,勢必會讓一部分書粉感覺到失望。
而原著在起點中文網連載兩年,很多人是讀著這本書度過自己人生的某些重要階段,或許在這部分讀者的心中,自己與蕭炎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人。懷著這樣的特殊感情去看改編劇,又有什麼樣的改編劇能讓他們覺得完全滿意呢?
還有則是原著本身的問題,作為一部長篇小說,要撐起長篇幅的劇情就要有完整豐富的世界設定,原著最大的看點就是繁複的世界觀設定:出雲帝國、落雁帝國、加瑪帝國等等,僅僅看這些名字就讓人感覺到一種恢弘與龐大。但這種繁複的世界觀一旦被影視化,就會成為一種累贅般的存在,人物過多背景交代不清,觀眾觀看時其實不太會注意到這些細節,但對於書粉來說,這便是對經典的一種褻瀆行為。
不過比起天蠶土豆另一部由男演員楊洋主演的熱門IP改編劇來說,《鬥破蒼穹》的收視率至少還是穩穩坐在第一名的寶座上,而另一部劇最好的成績則是第3名,大多數時間都在10名左右徘徊。
可以說是選角救了《鬥破蒼穹》,雖然同為時下有討論度的男明星,但楊洋最熱門的時期約在2015年左右,吳磊卻是風頭正勁的後起之秀,而且還是原著的忠實讀者;同時女演員的選擇上《鬥》劇的整體年齡層感覺要比楊洋所主演的電視劇小不少,諸如李沁林允等人在扮相上也更甜美可人一些,比較符合時下主體收視群體的審美。
第一季劇集已經迎來收官,作為改編劇來說雖然豆瓣評分不佳,但是收視率高就是一種來自觀眾的認可。對於三石弟弟來說,這個角色已經可以成為他未來一段時間的代表角色。第一季的成功不意味著第二季能夠順利延續,能不能守住目前的高收視率,並且爭取口碑的逆襲,才是對整個劇組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