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891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自3月份痛失「奔跑中國」獨家運營權之後,中國馬拉松賽事第一股智美體育業績開始由盈轉虧。8月30日晚,智美體育披露2019年中期業績顯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6個月期間,智美體育實現收入4352.7萬元,同比減少70.7%;歸屬於集團擁有人的淨利潤虧損2.71億元。
智美體育方面在財報中承認,營收淨利下降是受到附屬公司不再具備「奔跑中國」馬拉松賽事獨家運營權的影響。此前,智美體育因運營馬拉松賽事,始終保持盈利的狀態,在去年同期,智美體育淨利潤在4606萬元。如今,失去「奔跑中國」運營權之後,智美體育恢復業績增長的難度不小。在業內人士看來,智美體育不僅需要提升服務水平,尋找新的賽事運營,更需要時間來重塑品牌形象。
01
業績由盈轉虧
8月30日,智美體育發布2019上半年財報:營收4352.7萬元,同比減少70.7%;淨利潤虧損2.71億元,去年同期的利潤4606萬元。這是繼3月份中國田徑協會官宣2019年「奔跑中國」系列賽沒有授權任何單位和公司運營後,智美體育披露的首份半年報。不過財報中並未直接公布智美體育2019年一二季度的業績。
對智美體育而言,營收和淨利潤雙降極其罕見。作為一家早在2011年便進入中國路跑市場的體育公司,智美體育被認為是中國馬拉松產業的開拓者。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8年年底,智美體育已累計運營了200餘場大型城市馬拉松。
智美體育於2013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上市後的智美體育一度呈現高速增長態勢,2013年-2014年,智美體育業務收入增長148.7%。在2015年-2017年的三年間,公司的營收逐年回落,而利潤卻在2015年的超低基數下回升。根據2018年財報顯示,整個2018年,智美體育實現營收4.55億元,同比增加22.59%;股東應佔溢利4637萬元,同比下滑54.35%。
對於智美體育業績的下滑,業內人士並不意外。智美體育方面也在財報中解釋了今年上半年業績下滑的原因:一方面,由於市場競爭加劇,賽事運營品質及標準提升而使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則是附屬公司北京上德大愛體育有限公司於無形資產下的一個「奔跑中國」馬拉松賽事運營權的攤銷而使成本增加。
3月21日,中國田徑協會官方通報,「奔跑中國」系列賽是由中國田協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主辦,任何主辦單位沒有授權任何單位和公司運營、執行該系列賽事及承接央視轉播工作。2017-2018年,智美體育都曾是「奔跑中國」的獨家運營商,如今中國田徑協會的通知也意味著智美體育已經失去運營權。
智美體育方面在公告中稱,6月18日,中國田徑協會公布2019年下半年為「奔跑中國」馬拉松舉辦的比賽的時間表。集團自時間表注意到,除濟南馬拉松外,並無任何「奔跑中國」馬拉松賽事將由中國田徑協會與集團共同運作。根據目前的談判進度,並結合專業顧問的意見,未來將不再具備奔跑中國馬拉松獨家營運權。
02
成敗系列賽
不僅營收和淨利潤雙雙下滑,智美體育對馬拉松系列賽的依賴也越來越嚴重。根據財報,2019上半年核心主業「體育服務」實現收入3523萬元,同比下滑了39%,營收佔比為81%,而賽事贊助業務僅為829萬元,佔比19%,最為重要的廣告收入則為0。
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從實際情況看,智美體育在近幾年的馬拉松體育賽事上屢屢出錯風評走差導致業務發展受阻或是更大的原因,在失去「奔跑中國」系列賽事的運營後,也意味著智美體育失去了央視轉播工作,廣告收入也將受到極大影響。
根據媒體的報導,智美體育在近幾年的賽事運營的細節上屢屢出現問題,大大影響了參賽者的體驗,頻頻遭到跑友們吐槽。比如報名官網混亂,經常各賽事亂竄、比賽號碼布和參賽包不匹配、服裝尺碼不夠、拖延開跑時間、賽場補給短缺、賽道提前解禁、賽前發完賽獎牌、賽中指示牌指引不到位、獎金發放拖延等問題。
2018年,智美體育的業務「慘遭滑鐵盧」。先是和廣州馬拉松的合作到期,在對新運營權的公開競標中因硬性條件被拒之門外。緊接著智美體育和杭州馬拉松也合作到期,公司在公開競標中惜敗阿里體育1億元競標。
此後,「遞國旗」事件更是直接將智美體育推上了風口浪尖。2018年11月「奔跑中國」蘇州(太湖)馬拉松賽中,中國選手何引麗在遭遇志願者2次上前遞國旗,由於遞送國旗的原因,何引麗跑步節奏被打亂,導致她被非洲選手拉開距離,最終以5秒差距遺憾獲得亞軍,這件事在網絡中引起廣泛熱議。事後,蘇州(太湖)馬拉松被田協取消了年度賽事等級評定資格,作為賽事運營的智美體育也因此收到中國田徑協會警告處罰。
北京商報記者在智美體育官網發現,智美體育曾一手打造出的包括《將改革進行到底》、《一帶一路》和《美麗中國》三大主題的《奔跑中國》馬拉松系列賽事IP,在2017年曾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是智美所擁有的賽事資源中最為關鍵的IP。2018年「奔跑中國」分了三大主題,共28場比賽,其中約2/3的賽事是智美體育運營。
然而,進入2019年以來,該公司至今僅有1條新聞更新,內容也只是公司喬遷新總部,並非與路跑業務發展有關。相比往年各個賽事資訊的情況而言,今年的賽事已跌至了冰點。
業內人士認為,種種跡象表明,智美體育失去「奔跑中國」系列賽運營權並非偶然,失去田協的認證,再加上近2年在賽事運營中犯下的低級錯誤,加上失去賽事直播的優勢。智美體育如果服務不能提升,僅僅靠獨家運營賽事的模式已經走不通了。
03
品牌重塑尚需時間
事實上,智美體育的發展經歷正是中國馬拉松賽事運營的縮影。2011年,以智美體育為代表的路跑企業站在了體育產業的風口,中國馬拉松產業一直在「高速公路」上一路狂奔。
根據中國田徑協會的統計,2018年,中國境內舉辦的馬拉松賽事達1581場,累計參賽人次583萬;從2010年註冊賽事僅有13場,短短8年時間,中國馬拉松賽事數量實現了100倍的增長。全年賽事帶動的總消費額達288億元,年度產業總產出達746億元。
按照行業預測,2020年,我國各類馬拉松賽事數量將超過1800場,參賽人次將達到1000萬,這也意味著中國馬拉松市場將有望形成千億規模的消費市場。
不過,智美體育想要依靠馬拉松賽事謀取業績翻身,前景並不樂觀。作為中國路跑產業的開拓者,雖然智美體育運營馬拉松賽事多年,但在失去「奔跑中國」系列賽運營權後,在一二線城市舉辦的賽事已所剩無幾。同時,馬拉松市場不斷有強勢新勢力入場競爭對智美帶來更大打擊。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一線城市馬拉松的運營權,已幾乎盡歸幾大擁有國企背景的公司所有。中奧路跑獨家運營北京馬拉松、廣州馬拉松,此外中奧路跑還和擁有國資背景的武漢體育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合資運營武漢馬拉松;上海馬拉松運營商是上海東浩蘭生賽事管理,同樣擁有國資背景;廈門馬拉松運營商則是廈門文廣體育。而在資本圈,除了已經相對成熟的阿里體育,剛剛赴美上市的萬達體育也是一個實力巨頭。
針對智美體育未來的賽事規劃和盈利模式,北京商報記者致電智美體育官網留下的電話,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按照此前公布的規劃,未來智美體育將持續深耕馬拉松行業,在大型城市馬拉松、中小型路跑賽事、各類全民健身賽事等方面同時發力,打造更多運動場景。同時,整合更多業態,提高馬拉松賽事的輻射力,打通上下遊產業鏈。
對此,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認為,智美體育更需要注意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由於失去了中國田徑協會的系列賽事,智美體育形象受損,未來可以合作的馬拉松賽事將會減少。「這對於智美體育不是好事,智美體育可以掌握的賽事IP還有很多,但是需要關注的不是如何拿到運營權,而是如何恢復跑者對智美體育運營賽事的信任。」上述人士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