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的紀實與未來

2020-11-18 電科技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大家毫無徵兆地宅在家中,「閉關修煉」過程中,有人錘鍊廚藝,有人鍛鍊身體,當然,也有人悄然看起了紀錄片。不可否認的是,紀錄片這種曾經不怎麼受大眾歡迎的節目形式,在疫情期間正以它獨特的魅力贏得觀眾眼球。

事實上,紀錄片行業高速發展已經數年,愛奇藝、騰訊、優酷、B站等主流視頻平臺,近年來都在發力搶佔賽道,各家原創自製紀錄片層出不窮,其中不乏讓各個年齡段觀眾都津津樂道的優質作品。而紀錄片也正以它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著當下真實生活場景中,令人動容的一幕幕畫面。

醫學紀錄片特殊時期受追捧,提升戰「疫」信心

隨著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國人對於整體醫療體系,以及專業醫護人員的的重視程度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而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宣傳司指導,愛奇藝聯合出品並全網獨播的大型醫學人文紀錄片《中國醫生》,也在疫情期間,為大眾了解中國醫生這一特殊群體鮮為人知的工作生活真實場景打開了窗口。

據悉,《中國醫生》自開播以來,口碑熱度雙豐收,不僅在愛奇藝創下人文社會類紀錄片熱度歷史最高紀錄,更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播放量破億,豆瓣評分高達9.3分,與#中國醫生#相關話題頻繁登上微博熱搜。此外,更值得關注的是,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網等權威媒體撰文300餘篇為《中國醫生》點讚。一時間,醫學紀錄片成為疫情期間,大家進一步了解我國醫生真實一面的重要載體。

事實上,自成立之初,愛奇藝便已開始著手布局紀錄片,作為國內幾家最早深耕紀錄片領域的平臺之一,依託平臺自身強大的原創自制能力,愛奇藝陸續推出《講究》《天下一鍋》《爐火江湖》等一系列頗受觀眾歡迎的優質節目,除此之外,在平臺上獨播的《人間世》《生門·紀實劇網絡版》,一經播出,便因真實還原醫生與患者、患者與家屬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及病房中真切的殘酷與感動而備受青睞。

而在此次疫情期間,愛奇藝除了推出《中國醫生》之外,愛奇藝莫比斯工作室自製《疫情之下》系列節目,自製紀實欄目《Ta說》推出疫情特別版《小橙的封城日記》,並積極推廣央視欄目《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聯合在場文化上線《一個人的疫「情」》等,聚焦武漢疫情一線,深度還原疫區真相,也讓身在各地對疫區關心的人們,能夠通過紀錄片的形式,了解到疫情一線最真實的畫面。不難發現,隨著愛奇藝平臺上一系列醫療類紀錄片的走紅,不僅使人們加深了對醫護人員更為全面的了解,同時,也使大家對此次奮戰在疫情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們更有信心了,正如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所講:普通人不需要懂病理,相信醫生就行。

為紀錄片打造優質生存土壤,激發內容創作

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幾年時間內,讓紀錄片從曾經高高在上,鮮有人聞,到如今迅速走紅,更俘獲了眾多年輕觀眾的關注和追捧,正是依靠平臺強有力的多元化支持,才讓紀錄片以及相關從業者能夠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視頻行業中佔得立足之地。

據了解,作為紀錄片行業的堅定推動者和先驅,愛奇藝成功打造了基於會員付費的成長生態,通過分帳形式給予優秀的紀錄片創作團隊以穩定的收入,從而進一步激發創作團隊的創作熱情,優質內容不斷湧現,觀眾口碑效果凸顯,實現優質內容加速變現,形成圍繞平臺、優質內容與創作團隊的良性循環。

經過三年的深入探索,愛奇藝在紀錄片分帳模式已日臻成熟,數據顯示,2019年分帳內容數量對比2018年增長44%,合作機構數量增長130%。2019紀錄片新增付費內容中,分帳內容佔比超60%。有分析認為,不斷增長的數字,代表了愛奇藝已經找到了用戶-平臺-創作團隊商業價值正向循環的鑰匙,在成熟專業的運營機制下,未來紀錄片市場將湧現更多更優秀的作品。

對此,愛奇藝表示,作為平臺方也正在進一步拓寬變現渠道,讓紀錄片行業收入來源實現多元化、持續化。當然,支持並非簡單地「分錢」,而是要深度參與到節目製作的各個環節,與創作團隊一起創作出更多精品節目。我們看到,《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本草中國2》這樣的大製作節目,其價值不光體現在播放量上,更重要的是,它們對於展現中國文化,發揚中國精神等方面,也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人民日報》撰文表示,腳踏實地,止於至善,用心做出的紀錄片自然會得到觀眾的點讚。

平臺+創作團隊共贏模式,讓紀錄片煥發新活力

不可否認的是,紀錄片已經成為當下流媒體爭奪戰中的一處重要關隘,經過2019年行業的迅猛發展,以及在特殊時期背景下人們對客觀記錄題材的形式的需求及認可,無疑是進一步爆發力量的重要時刻。對此,愛奇藝作為走在行業前列的先驅者,在布局上也展示出更為明晰的整體策略。

在此之前,愛奇藝獨播節目已經在行業中獨樹一幟,成為品質的保障,加之平臺獨到的眼光與雄厚的原創實力,更是讓愛奇藝在挑選自製項目以及聯合出品的節目時更加得心應手。依託獨播平臺與原創實力的巨大優勢,大批優秀的紀錄片創作團隊慕名而來,與愛奇藝展開深度合作,以成熟的紀錄片分帳模式為基礎,通過優質內容的變現實現平臺與創作者的共贏。

據介紹,2020年愛奇藝將繼續布局經典人文、歷史軍事、社會紀實、青春劇場以及合家歡劇場等五大品類的紀錄片內容,同時,以硬核頭部內容為主賽道,輔以創新爆款內容,形成以頭部主打內容為核心,多元創新內容共同發力的發展方向,覆蓋更廣泛的觀眾群體,讓紀錄片這一傳統節目形式煥發新的活力。據了解,2020愛奇藝將上線的紀錄片包括《朕本凡人》《從長安到羅馬》《尋脈》《非常之人》《此食此客2》《跟我走吧朋友》《偶像2》《城市夢》《此食此客2》《天下一鍋2》《饕餮中國》等。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紀錄片多樣化發展已成必然,視頻平臺用戶付費習慣業已形成良久,在此基礎上,更多優秀的創作團隊能夠在與平臺合作過程中找到源源不斷的變現機會,繼而創作出更多優質內容供觀眾選擇,屆時,行業良性生態的形成將為紀錄片產業開闢一片廣闊的未來。

 

電科技專注於TMT領域報導,青雲計劃、百+計劃獲得者。榮獲2013搜狐最佳行業自媒體人稱號、2015中國新媒體創業大賽總決賽季軍、2018百度動態年度實力紅人等諸多大獎。

投稿請登錄:http://www.diankeji.com/member
商務合作請洽:marketing#diankeji.com

聲明:本站原創文章文字版權歸電科技所有,轉載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本站轉載文章僅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電科技立場,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土豆探索國際化紀錄片運營模式,誠意推出「青春紀實」系列
    ,說明土豆正嘗試國際化的紀錄片運營模式,楊偉東表示:「紀實是年輕人喜歡的一種內容表達方式,這個方式的背後洞察是當下年輕人喜歡的「平等視角」。作為專注年輕人文化的平臺,土豆希望能支持優秀的紀實作品和紀實創作者,包括從資金、技術到平臺宣發,土豆希望和年輕人熱愛的內容一起成長」。會上,土豆與CNEX達成了戰略合作並公布了先期擬推出的三部紀錄片:《跑酷少年》《黃河謠》和《幸福定格》,組成 「青春紀實」系列。
  • 豆瓣9.2口碑紀錄片《人生第一次》,終於登陸紀實人文頻道啦
    豆瓣9.2口碑紀錄片《人生第一次》,終於登陸紀實人文頻道啦 2020-05-12 14: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紀錄片 NHK 紀實72小時
    NHK 紀實72小時紀錄片簡介:《紀實72小時》是由日本NHK綜合頻道推出的電視紀錄片。
  • 【北京紀實影像周】未來世界,「人機大戰」誰與爭鋒?專訪《你好,未來人類》總導演陳一佳
    日前,我們在北京採訪到這樣一位懂科技、有溫度的導演,她也是參與本屆紀實影像周展映單元「給親愛的小孩」的導演陳一佳,其代表作正是這樣一部探討科技進步和兒童教育發展的紀錄片系列《你好,未來人類》。隨之也找到了這些紀錄片的導演,並因此接觸到了英國教育改革的一些最新成果,所以又將英國列入其中。
  • 中國版《紀實72小時》,每個人都是一部紀錄片
    點擊文章左下角「閱讀原文」觀看中國版《紀實72小時》日本紀錄片《紀實72小時》想必很多人都看過,之前DOCO君也推薦過該系列的紀錄片。今年,騰訊紀錄片與NHK達成合作,聯合製作了《紀實72小時》(中國版)。《紀實72小時》(中國版)預告片
  • 中國紀錄片 紀實72小時中國版.72 Hours·China.2018 以三日為期,看人間百態!
    《紀實72 小時》是日本NHK一檔訪問談話式紀錄片,每集選擇一個特定的地點連續 72個小時進行拍攝,在事件發生地對鏡頭前的人物進行訪問
  • 北京紀實影像周50部紀錄片展現家國情懷
    以「記錄·美好生活」為主題的第四屆北京紀實影像周,於9月15日至22日在京舉辦,本屆紀實影像周將展映50部優秀紀錄片。北京紀實影像周展覽板塊,通過官網在線推出了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舉辦的《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19年度優秀國產紀錄片推優作品展》,以及北京市廣播電視總局舉辦的《記錄·美好家園——同心築夢新時代紀實影像主題展覽》。兩大展覽分別從不同角度,展現了中國紀實影像深厚細膩的家國情懷。
  • 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開幕,紀實影像廣圖展映
    為了讓更多熱愛紀錄片的觀眾能參與此次紀錄片盛會,廣州圖書館廣州紀錄片研究展示中心將於12月15日-17日舉辦「紀實影像:對話歷史與未來」系列活動。3天時間裡,2場研討會、9場展映和交流會,精彩影片和重磅嘉賓聯手來襲!
  • 紀錄片《逆行者——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戰疫紀實》:
    紀錄片《逆行者——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戰疫紀實》記錄了抗疫一線江蘇醫護人員無私奉獻的感人故事。4月21日晚,抗疫題材紀錄片《逆行者——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戰疫紀實》(以下簡稱《逆行者》)在江蘇衛視首播,受到廣泛關注。
  • 《古墓派-海昏遺夢》獲金鷹獎提名 發現紀實引領紀錄片新媒體創新
    由中央新影集團北京發現紀實傳媒公司與優酷聯合製作的紀錄片《古墓派--海昏遺夢》被提名為金鷹獎最佳電視紀錄片。 近三年,北京發現紀實傳媒先後製作完成《手術兩百年》、《稻米之路》、《生命之鹽》等大型紀錄片獲得良好口碑,同時加大對考古紀錄片的投入,投產《海昏侯》、《華夏之源》、《良渚》等重點考古紀錄片。積極開拓電視大屏考古類紀錄片的同時,發現紀實團隊優化資源,開拓新媒體市場,對接幾大網際網路平臺,和優酷合作開發的《古墓派》。
  • 《古墓派·地下驚情》:中國首部互動紀錄片如何玩轉考古紀實?
    導讀:《古墓派·地下驚情》的成功嘗試,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互動」正在從時髦的創作理念轉變成為可靠的實踐手段,未來將大有可為。文 | 樂意2019年,互動劇無疑是影視行業的話題焦點,今年,這一股交互熱潮終於蔓延到了紀錄片。4月28日,優酷上線中國首部互動紀錄片《古墓派·地下驚情》,開啟了交互手段與紀實內容的精彩融合。《古墓派·地下驚情》由優酷獨家出品,中央新影集團發現紀實傳媒與芒果娛樂聯合製作。
  • 孫忠懷任未來電視董事/騰訊視頻升級紀錄片分帳策略/優酷2021紀錄片片單|資訊
    未來電視有限公司由央視國際網絡有限公司、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和中數寰宇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同持股,其中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9.9%。公開數據顯示,未來電視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12月,法定代表人為李鳴,註冊資本為2億元人民幣,經營範圍包含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網絡文化經營;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等。
  • 一期一會 世當珍惜 | 紀錄片《紀實72小時》的故事
    「72小時」是一檔紀錄片的名字。每次選擇一處地點,比如巴士車站、深夜食堂、購物街的休息長椅、人來人往的街角……拍足72小時,訪問那些路遇的素人,記取他們隻言片語間的故事和悲歡。《紀實72小時》是NHK(日本放送協會)長達十年觀眾滿意度第一的社會觀察類紀錄片,自2006年在日本開播,已累計出品200餘集。如今,它已是NHK一檔每集25分鐘的周播節目。
  • 「芒果派」紀錄片的「前世今生」​——兼議金鷹紀實頻道內容創新
    也正是由於今天我是以一個湖南老紀錄片人的身份發言,所以下面發言的題目是「芒果派」紀錄片的「前世今生」——兼議金鷹紀實頻道內容創新。有必要說明一下,這個副標題的來由不僅是針對金鷹紀實是本次活動的承辦單位,而且是湖南廣電紀錄片生產的「職業部隊」,順此對他們的內容創新作個梳理。一、「芒果派」的風格取向。
  • 一部《口述國圖》 講述幾代國圖人 第四屆北京紀實影像周「紀錄片...
    9月21日,由北京市廣播電視局主辦,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北京紀實影像周組委會、國家圖書館影視中心、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承辦的「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口述國圖》研討會」在中華世紀壇舉辦。國家圖書館在北京紀實影像周的支持下,策劃並舉辦了《口述國圖》展映和研討會。研討會上,與會領導、專家圍繞「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這一主題,就《口述國圖》這部國內首次記錄和展現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口述史紀錄片,從策劃、創作和傳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討論。專家們對《口述國圖》的創作實踐和大眾傳播給予了積極的肯定,並且對影片創作、以及未來圖書館界與紀錄片界的融合發展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
  • 【贈票】2018北京紀實影像周,51場紀錄片免費看
    *內容轉載自「北京紀實影像周」,根據需要有所改動「DOCO熱紀錄」為第二屆北京紀實影像周戰略合作機構。
  • 推薦 | 紀錄片《紀實72小時》(中國版)第2季
    《紀實72小時》(中國版)是由陳曉卿團隊與日本NHK原版製作團隊聯合打造的社會觀察類紀錄片。繼去年第一季播出後引起熱烈反響,今年《紀實72小時》(中國版)第二季如約回歸,帶領觀眾去了解一個真實的世界,去見證每個溫暖的瞬間。
  • 一部九十年代的紀錄片《中國西部刑偵大案紀實》
    這些令人髮指的舊案突然讓我想起了前陣子看過的一部刑偵紀錄片。說到這,請讓我先賣個關子,我想先說說為啥我會看到這部片子。那陣子各大電影號都在推薦一部中國本土製作拍攝的醫療紀錄片,《人間世》。說它是部神級紀錄片一點都不誇張,9.7 的豆瓣評分輕鬆幹掉 NHK BBC 這些優質紀錄片專業戶。
  • 第四屆北京紀實影像周正式發布紀錄片「京九條」
    9月22日,作為第四屆北京紀實影像周重大政策成果,北京市廣播電視局正式發布了《關於支持北京紀錄片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簡稱「京九條」)。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爍從五個方面介紹了「京九條」政策核心內容。
  • 音樂系列紀錄片興起 要用動人旋律講述紀實故事
    原標題:音樂系列紀錄片興起,音符中的時代記憶被更多挖掘  用動人旋律講述紀實故事    音樂系列紀錄片《踏歌行》把音樂作為紀實影像的豐富素材  近年來,隨著各類音樂綜藝的播出,各色音符和旋律不斷縈繞於觀眾耳畔。然而音樂的藝術價值不止於作品本身,背後的故事、音符中的時代記憶,同樣彰顯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