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群平均年齡74.5歲的老人「火了」。來自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的30多名「老牌學霸」,在今年央視網絡春晚的舞臺上合唱《少年》,他們白髮蒼蒼,動作間又青春洋溢,他們挽起襯衫袖子,用「Say never never give up,like a fire(像火一樣燃燒,永不放棄)」的歌詞響亮的唱出少年意氣,讓無數聽眾淚目。
「剛拿到譜子時,大家都懵了,因為我們此前從未唱過流行歌曲。」 清華大學上海校友藝術團團長、81歲的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劉西拉在接受總臺央廣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採訪時表示,因為怕老人們跟不上,自己曾建議把《少年》換成《同一首歌》。正是這個建議,讓劉西拉的思緒一下子飛回了30年前。1985年,劉西拉剛從美國回來,在清華大學任土木與建築工程系主任。畢業晚會上,同學們邀請劉西拉和大家一起演唱那時的「流行歌曲」《同一首歌》,劉西拉覺得奇怪,問同學們,「你們為什麼不唱《畢業歌》?大家一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多好。」然而,正是這首在劉西拉眼裡可能「軟綿綿」的流行歌曲,卻深深地震撼了他。劉西拉告訴總臺央廣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節目組最終決定把《同一首歌》和《少年》串燒在一起唱,還加上了《祖國不會忘記》。
如果說《少年》唱出了年輕人的心聲,那《祖國不會忘記》唱的就是自己和團員們的現在:「祖國不會忘記我們的奉獻,這輩子非常值得!」
劉西拉說,自己特別喜歡《少年》中的那句「Say never never give up,like a fire」的歌詞,這讓他想起了初二時學過的課文《古麗雅的道路》中的一句話:「讓生命燃燒,而不是冒煙」。每當唱起這句歌詞,他都會想起課文中那句蘇聯英雄的座右銘,想到自己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清華畢業後,劉西拉服從分配,到四川一家建築科學研究所當了一名技術員。當時的總工程師曹居易找劉西拉談話,建議他不要總坐在辦公室裡,要「深入基層去學東西」。
於是,劉西拉收拾起包袱,到工地上和工人們同吃同睡,正是在這裡,劉西拉取得的成果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這一成果的理論部分在美國也獲得大獎。
現在,每當有學生向他請教「如何儘快體現人生價值」時,劉西拉都會想起曹工這句話,並善意提醒學生們:「不要想著儘快往上竄,要反過來往下走,到基層去,使命感會告訴你答案。」
清華大學上海校友藝術團共有105名團員,團長劉西拉和很多人是相識多年的老友。劉西拉說,2008年合唱團初成立,大家在校慶時聚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每個人都在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好像故事很多,但其實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振興中華。」這些曾經的少年在畢業後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奉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劉西拉的好友孫勤梧在新疆伊犁工作了一輩子,除了母親逝世,春秋四十載,孫勤梧沒有回過家鄉浙江。
在畢業四十周年的同學聚會上,大家為經濟並不富裕的孫勤梧買了機票,邀請他來北京一聚。劉西拉說,那次聚會來了很多傑出校友,有工程院的院士,中國貿促會的會長,有香港的大老闆,也有著名的教授,但大家都不敢坐到最中間的位置上,最後,大家一致推選孫勤梧坐在中間,因為他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奮鬥了一輩子,「是我們當中最可愛、最偉大的人。」
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在看了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的合唱表演後也深受感動,「看演出時,感覺他們真的回到了當年,人沒變,初衷沒變,所以他們永遠保持著少年。」
顧駿認為,這些「清華學霸」們身上體現出來的「永恆的追求」,與如今盛行的「佛系」思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多自稱「佛系」的人,年齡還是少年,但心態卻已衰老,他們把人生目標選的太近,一旦達成就失去動力,更有甚者則直接在失敗中「洩氣」。
「這些老人跑的是馬拉松,現在很多年輕人在跑的是百米賽。」顧駿認為,老人們追求的價值裡面具有超越性,是超越個人的存在,超越「我」的物質性的存在,更超越了個人的所謂成功。這群平均年齡74.5歲的老人唱的歌為什麼會引起年輕人的共鳴?顧駿表示,因為大家也嚮往他們身上的東西,人生最後的成功,並不在於外在所得,而在於內在的實現。
▌本文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