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老師海報
楚天都市報6月17日訊(記者肖楊 通訊員劉江華)「想著學生在家渴盼的眼神,渾身都有了力量」。武漢市武鋼三中59歲的英語老師張玲,疫情期間率先報名回校分揀試卷,高三複課後,又堅守在高考衝刺一線。「都是退休的人了,還這麼拼,讓人敬佩。」同事們紛紛感慨。
不顧安危為學生分揀試卷
張玲是武鋼三中外語組教研組長,青山區學科帶頭人。張老師自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英語教學工作,至今已長達36年。
今年3月28日,張玲趕到學校,作為教師志願者,她和同事們把9個科目、近6萬份試卷,按照每個學生的選科情況進行分類,再送到學生手上。原來,在年級群裡發出徵集分揀試卷的志願者信息後,張老師第一時間報了名。張玲老師早已過了退休的年齡,擔心因為更換老師影響孩子們的學習,她選擇堅守崗位。
為學生分發試卷,從早上一直工作到下午四點,59歲的她,戴著口罩已經悶得頭暈,站得雙腳已經麻木,數資料的雙手也幾度抽筋,但是一想到封在家裡的孩子們拿到資料如饑似渴求學的模樣,張老師就渾身抖擻覺得一切都值了!
張玲老師分發試卷
張老師是鐵娘子,今年在疫情最嚴重的二、三月份,不顧被感染的風險,數次奔赴學校,去取網上教學所需要的資料,配合年級組的各種工作。高三(7)班學生萬謙表示,「我就知道負責任的張老師,一定會盡全力讓疫情對我們高三複習的影響降到最低。」她說,精挑細選的試卷是雪中送炭。
在整個疫情期間的教學中,張玲老師不僅全力以赴投入教學,課後還通過網絡平臺對學生耐心輔導,解答疑問,同時還關注整個高三英語備課組的教學,對教學進度,重點難點,學習資料的使用提出要求並進行指導。她自己帶的高分班,成績一直穩居年級第一,另一個競賽班因前兩年競賽原因所耽誤的成績現在也厚積薄發,迎頭趕上。有一句話總掛在張老師嘴邊上,「在武鋼三中,不管發生什麼,我們都不能放緩我們的腳步,我們不能有負學校和家長們的重託,這些之重,是我們無法停頓、無法將就的驅動力啊。」
張老師的多才多藝更是讓她在課堂上剛柔相濟,不經意間收服了競賽班各個傲嬌學子們的心。復學第一課,她改編了《鬥牛士之歌》,錄製好自彈自唱的視頻,在課堂上給孩子們播放。 「號角已響,大風泱泱。鋼三學子,意志如鋼。立德修身,博學篤行,他日國棟梁!朝陽啟天光,鋼三學子,輕攜書劍向遠方!」激昂的曲調,陽剛的歌詞,讓同學們不由自主地跟著打起了節拍。
傾心育人不放棄一個學生
張老師對英語教學的理解是獨到深刻的。她認為,英語不只是一門膚淺的溝通交流的語言工具。英語以及背後的文化,本身有它特有的魅力。老師應該帶領學生深入理解中西文化的和與不同,賞析異國風情的人文情懷,分析行文脈絡和作者思維。在安排每個單元的教學的時候,她從不會因為教學進度或者應試的考慮而省去熱身(warming-up)和閱讀(reading)環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她總是這樣語重心長的說。
外語組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公開秘密,那就是張老師的「磨課」。精雕細琢,仔細推敲,精益求精,不放過任何細節……大家私下裡稱呼為「大魔王」。
張玲老師工作中
曹曉梅老師是2005年入職的,剛來三中上公開課時便領教了張老師評課的「毫不留情」。「語速太快了,能保證大部分學生吸收的了嗎?」「發出的指令是給學生默讀時間兩分鐘,可是你叫停時是兩分鐘嗎?」「這個詞的發音,重音位置是不對的,現在有多種查閱方式,比如說有道詞典,輕而易舉就可以查到。能做到的事情,提前一定要做,不然會給多少孩子帶來誤導啊!」
「你進步很大,但是三中的孩子能夠給你多久的成長時間?你要成長的更快,三中的老師就是要給學生最好的。」從課程內在的邏輯,組織形式到教師個人的儀態都逃不過她的法眼。新來乍到的曹老師,還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陣勢。她在張老師的「威逼」下,在大組長、小組長、同事們的幫助下一遍一遍地磨課。一節常規課上了十幾次,幾乎在整個年級各種類型的班級上了個遍。
漸漸地,曹老師發現自己教學更加從容了,後來,當她走出校門面對強勁對手,參加各項教學比賽時,她才發現自己如此的遊刃有餘,發音、服裝、手勢、指令、組織……一切都無懈可擊。
2014年,張老師被診斷出得了甲亢,經過一年多的治療才算控制住病情。出院時醫生特別囑咐以後一定要多休息,不能過度勞累,否則極易復發,而且很難完全康復。2016年,張老師承擔了兩個高分班的英語教學。期間因為有老師請假,人員緊張,她還曾帶高一的課程。有段時間,近60歲的人,曾同時帶三個班。一周近20節課,三個晚自習。即便如此,張老師都是默默承擔,急學生之所急,想學校之所想,從無半點怨言。
在這樣的工作強度下,她身體慢慢覺察到很多不適,酸疼乏力,心慌焦慮。她去醫院檢查,醫生很吃驚地問她,怎麼才好又把自己折騰成這樣?你都五十多快退休的人了,混一下就行了嘛!
病情復發,身心俱累,而她卻從未請過一天假,從不馬虎任何一節課,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有一次連堂,上到第二節課的時候,她頭暈的厲害,還是堅持站著,認真講解每一個知識點。她注意到一個男生趴在那裡,沒精打採的。這個男生平時話不多,各科成績都很薄弱。張老師下課後不顧自己的虛弱,主動找他溝通,跟他談心。原來那個孩子在「牛蛙」成堆的高分班裡,總覺得學習總沒起色,慢慢的便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信心。張老師了解以後,幾乎每節課都與他提問互動。不管孩子回答的怎樣,不管孩子成績如何,課上和課後,張老師的「雞湯」,他整整喝了兩年,直到畢業。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終於某一天,這個孩子主動找到她說,「老師,我以前對不起你。以後,我一定不放棄,好好努力」。後來,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國內一所重點985大學。那一年,她帶的高分班,英語學科班級均分13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