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小巷,或長或短,或寬或窄,卻隱藏蘇州最深的情調。它們既有江南雅致又有人間煙火,背後的故事更像是一個寶庫,給你不期而遇的驚喜。馬大籙巷,就是這麼一條寶藏小巷。
初次聽到「馬大籙巷」這個名字,似乎並不覺得有何特別,也沒有刻意想去走一走的衝動。殊不知,這條看似平凡,全長僅241米的老巷子,背後卻有數不清的故事在流傳……
1
原作馬大錄巷,南宋馬祖光居住地
馬大籙【lù】巷,東起王天井巷,西出中街路,是一條很古老的巷子。宋《平江圖》上已有標示,自明盧熊《蘇州府志》起,至民國《吳縣誌》等均記作馬大錄巷,歷來相關地圖上也都標作「馬大錄巷」。惟有1940年印製的《吳縣城廂圖》上才標作「馬大籙(籙)巷」。
《宋平江城坊考》疑「大錄」指馬光祖。這馬祖光是何許人也?
馬祖光曾任浙西安撫史,蘇州正是治所。當時江南一帶鬧災荒,民無食糧,群情洶洶,偏偏位高權重的榮王府囤積了大量糧食。為了救災,馬祖光不顧安危,親自上王府陳說利害關係,最終說服榮王放糧救災。關心百姓、以禮待士,後人將他家所在巷子取名馬大錄巷,以示紀念。
馬祖光丨百度百科
馬是姓氏,而大錄是總錄、統領、統管的意思,雖不指具體官職,但顯然是一種尊稱。也有傳巷內曾住過一個名叫馬大錄的道士,但此說未見諸文字,只是一些人口耳相傳而已。「錄」與「籙」同音,籙者指簿籍,又指道教秘文秘錄,而由錄改為籙,未知何意。
2
眾多深宅大院,季宅/顧宅/周宅等
馬大籙巷雖不過二百多米,但巷內多深宅大院,從巷子口的簡介便可窺見一二。
師 儉 園
看見君是從中街路轉入巷內的。初入巷內就遇到了藏在巷內的精巧小園師儉園。始建於清道光年間,主人姓季,原為季宅。因門樓有馮桂芬題字,取'師儉'二字而名師儉園。
園內有紗帽廳、花籃廳、門樓及東西花園、亭臺樓閣等,被列入第三批《蘇州園林名錄》。相較其他園林,師儉園最大特點是在庭院中複製了江南地區已很少見的水天井,雨水順著屋簷匯入天井,構思巧妙可見一斑。目前園子已被私人買下,並不對外開放,只能在門外觀看。
顧 宅
師儉園對面是馬大籙巷26號的顧宅,建於清末,坐北朝南,曾經的主人是誰,不得而知,但從現存的兩座精美的雕磚門樓中,可以窺見往日痕跡。
一座為「保世滋大」門樓字牌幾經破壞,但字跡仍可辨識,「暗八仙」磚雕精美質樸。另一門樓字牌為「黼紱文章」,出自《荀子非相》:「故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於黼紱文章」,不如前者精美,但落款是晚清、民國彩瓷名家汪國華。如今的顧宅已改為民宿。
朱葆良故居
16號是蘇州名醫朱葆良故居,也是畫家顏文樑的成名之地。
畫家顏文樑,看見君之前有介紹過,首位獲得國際性繪畫大獎的中國畫家,陳丹青把他稱作中國現代美術「老祖宗」!《廚房》是他的成名之作,而這廚房的原型就是葆良家的廚房。
除了上面提及的三處古宅外,還有9號的周宅,原14號的牙刷公所。古宅門前有一口八角公井,井繩的無數次打磨,在井邊印上了歲月的痕跡,恍惚間帶你回到那個曾經的年代。
3
軍械所裡的書場,一代人的念想
馬大籙巷12號是太平天國軍械所遺址。說出它的另一個名字,大家可能更熟悉:蘇州的和平裡書場。蘇州大大小小的書場有一百多家,和平裡算是其中較為獨特的一家。
這裡原為邱宅,一落五進,是建於明代的建築,有邱氏「慎修堂」。清鹹豐十年,曾被太平軍徵為軍械修造工場,曾出土過石炮彈、鐵地雷等兵器。1999年作為書場重新開張,如今吳儂軟語的低吟淺唱已婉轉迴響多年。兵器與評彈,冷硬與柔軟,在這裡碰撞出了最奇妙的反應。
曾幾何時,來這兒的人不用約好,自然而然就來了。不為盈利,更像是給老人們休閒的地方,票價也不過5元,可以聽上幾個小時的評彈。也許對於他們來說,和平裡書場已不單單是個書場,更像是一個家、一份寄託,一個念想。不過,現在和平裡書場正在改造維修,暫停演出。
如果你厭倦了商業鬧市的喧囂,不妨一頭扎進靜謐的馬大籙巷。沿著青石板開始探尋,傾聽沉寂落寞百年的老宅,訴說著曾經的印記;行走其間,感受馬大籙巷的時光流傳……
*部分文字來自蘇州市文廣旅局官微、引力播,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圖片由看見蘇州拍攝,看見蘇州綜合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