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吳興與四川青川,一個在東、一個在西,新一輪東西部扶貧協作把相隔千山萬水的兩地緊密聯繫在了一起。近年來,四川青川縣搶抓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緊緊圍繞打造「東西部扶貧協作示範縣區」目標,與浙江吳興區開展深度協作,在產業合作、資源共享、勞務協作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東西部扶貧協作路上「花開正紅」。
「三三」模式 助推東西部扶貧勞務協作再上新臺階「一共10個膠帶,貼好之後,然後幾個焊點焊起來……」日前,來自青川的強玉梅在浙江貝盛光伏股份有限公司的疊層崗位上,正在接受著一位年輕師傅的手把手教導。而這樣的場景在吳興區的多個企業內部同時進行著。
強玉梅只是青川縣推進勞務協作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青川縣以「提升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能力」為抓手,以「實現穩定就業」為核心,通過勞務輸出轉移一批、政策兜底安置一批、扶貧車間吸納一批、技能培訓扶持一批、大眾創業帶動一批,讓貧困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造血」脫貧。
針對目前勞動力市場需求緊縮、農民工就業難等問題,2019年,青川縣創新推出「三項機制、三類培訓、三個渠道」模式,通過完善協作機制、強化技能培訓、暢通就業渠道等方式,持續深化與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勞務協作。為更好地提升技能水平,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精準就業」原則,結合兩地產業用工需求及貧困群眾就業意願,分類建立臺帳,分類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吳青兩地聯合浙江建築職業技術學校、青川職高等機構舉辦各類技能培訓班7期,培訓386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218人),22名貧困群眾獲得特種作業操作證並成功實現就業,預計實現人均年收入3.3萬餘元。
與此同時,青川縣還通過「請進來、走出去」方式,開展技能培訓。累計培訓貧困群眾1200餘人次,組織貧困群眾赴浙江開展雷竹、安吉白茶等產業栽種學習,帶動230餘戶貧困戶發展茶葉、雷竹等產業2萬餘畝,實現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白葉一號」茶園
冬日暖陽下,關莊鎮固井村茶葉基地裏白茶苗長勢喜人。青川縣農業農村局原茶辦主任周遠成等人一邊查看茶苗長勢,一邊指導群眾如何管護好茶苗。
一片茶葉兩地深情。2018年10月,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捐贈的450萬株「白葉一號」茶苗陸續紮根青川。一年多來,青川縣把「白葉一號」茶苗作為感恩茶、扶貧茶、奔康茶,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把白茶苗種好、種活、種出效益。截止目前,白茶產業已累計投資2100萬元,吳興幫扶的配套噴滴灌設施也全部投入使用,有效保障茶苗成活率達94%以上,茶苗長勢良好。項目投產後將帶動9個鄉鎮2048人增收致富,其中貧困人口1544人。
「『白葉一號』茶苗寄予著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希望,青川縣將充分發揮好安吉白茶的品牌效益,秉承『一片葉子致富一方百姓』的綠色發展理念,發揮『一個品牌激活一方經濟』的乘數效應,讓廣大的貧困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讓廣大貧困農戶嘗到更多的甜頭,實實在在的讓『一片葉子再富一方百姓』,努力把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浙江親人的深情厚誼轉化為實現後發趕超、綠色崛起的不竭動力。」青川縣委副書記、縣長劉自強說。
「五共」模式 共創東西部扶貧協作示範縣區得益於東西部扶貧協作,東潤農林公司油橄欖三產融合示範園應運而生。據了解,新增的橄欖油壓榨設備大大提升了生產能力,原來手工一人一天裝100多瓶油,現在機器一個小時就能裝1000多瓶油。「我們解決了11名貧困戶就業,通過『園區+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建立原料基地,解決了貧困地區銷售難問題,保證果農的利益。」東潤農林公司生產線負責人韓寶青介紹。
如何既扶貧又「扶智」,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是現階段東西部扶貧協作走向共同富裕需要破解的新課題。「吳興區針對青川特殊地理條件和老百姓『缺地、缺錢、缺技術、缺營銷』的現實狀況,找準切入點、聚焦增收點,探索形成基地共建、主體共育、科技共創、營銷共促、成果共享的「五共」模式,為吳興青川共創東西部扶貧協作示範縣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青川縣東西部協作扶貧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東西部扶貧協作中,青川-吳興兩地深入開展結對幫扶工作,以互訪交流、工作對接、召開聯席會等方式重點圍繞促進幹部人才交流、產業合作、勞務協作等開展深度交流合作,建立結對幫扶長效機制。據統計,2019年吳興區累計為青川培訓專業技術人才1715人次、致富帶頭人417人次,帶動全縣建成家庭農場48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65家,新建農業社會化服務超市10家,培育省級示範社4家。
「下一步,青川縣將加強與吳興區的深度協作,認真落實廣元市創建東西部扶貧協作示範市『666231』工作要求,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等重點謀劃項目,打造一批東西部扶貧協作示範點。青川縣委書記羅雲說,青川將持續深化與吳興的全方位結對交流,緊緊圍繞勞務輸出、以購代捐、幫困助學等重點,跟蹤落實協作協議,細化完善協作方案,讓群眾得到更多實惠;精準利益聯結,借力吳興發展優勢,用好用活「三資」入股、飛地扶貧、消費扶貧、電商扶貧等利益聯結機制,壯大集體經濟,增加群眾收入,鞏固協作成效、助力鄉村振興。(馮小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