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製造,譽滿全球!德國的工業產品(包括機器人工業和手工業)幾乎在任何領域都備受消費者追捧,鋼琴工業也不例外,人們歷來認為「德國的就是最好的」、「德國琴是世界上最好的鋼琴」,這就催生了無數的「假德國」鋼琴品牌。當前,中國市場上活躍著約上百家所謂的「德國鋼琴品牌」,可根據德國鋼琴製造協會(BDK)和德國聯邦鋼琴協會(BVK)的公開信息,其中的真實的德國鋼琴品牌不超過二十個,德國方面也早就開始與中國樂器協會等中國的行業組織開展聯合打假工作。
翻開德國工業史,就是一部德國鋼琴品牌的發展史,技術、人物、公司、品牌、產品、事件……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大浪淘沙過後「德國鋼琴」這顆鋼琴工業界的璀璨明珠還有幾顆?本文帶領大家簡要回顧德國的鋼琴工業史,認識歷經三百年歷史而不衰的十六大德國鋼琴品牌。
十八世紀初,義大利人巴託羅密歐·克裡斯多佛利(Bartolomeo Christofori)的天才發明「Pianoforte」是鋼琴發展史上的裡程碑,德國鋼琴製作師對此給與了認可,並成為了槌擊式鋼琴製造業向前發展的基石。這些製造商包括:戈特弗裡德西爾伯曼(Gottfried Silbermann),格拉的弗裡德裡奇(Friederici)以及楚姆佩與施泰因(Zumpe,Stein)等。 鋼琴製造業階段性的逐步發展鑄就了19世紀鋼琴工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基礎。鋼琴製作師們為其下一代的未來開闢了一條康莊大道。
1717年左右,克里斯多福·高特立博·施羅特(Christoph Gottlieb Schrter)發明了一種新型鋼琴,並在德國德勒斯登的家裡向公眾展示。這架鋼琴上的槌式擊弦機要比巴託羅密歐·克裡斯多佛利(Bartolomeo Christofori)的簡單。
1725年,德國弗萊貝格的戈特弗裡德·西爾伯曼(Gottfried Silbermann)是十八世紀最著名的管風琴製造師,他製造出了德國的第一架槌擊式鋼琴。管風琴大師巴赫先生指出了高音部的缺陷以及演奏方式上的困難。西爾伯曼繼續工作,尋求突破,並最終的感到了巴赫先生的認可。自此,鋼琴製造業的重心移向德國。
1742年,約翰·邵荷(Johann Socher)在德國桑託芬(Sonthofen)建造了一架今迄今所知的最古老的方形鋼琴,其尺寸與當時很受歡迎的翼琴相同。 十年後,弗裡德裡奇(Christian Ernst Friederici)在德國格拉(Gera)開始了方形鋼琴的批量生產,他將其命名為「fortbien」。 1745年,弗裡德裡奇(Fridrici)製造出垂直三角鋼琴,並將其命名為「金字塔」。 1770年前後,鋼琴製作師約翰·安德雷亞斯·施泰因(Johann Andreas Stein)在德國奧格斯堡發展了新的擊弦機,將弦槌置於琴鍵槓桿上。這種簡單的構造形式也被稱為「維也納式擊弦機鋼琴」,對於維也納古典音樂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具有這種類型擊弦機的鋼琴製作方法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
十九世紀時,特別是德國的樂器製造工匠將鋼琴這種樂器的發展提高到一個較為成熟的階段,並讓這種樂器進入到普通大眾的生活中,這不失為音樂界的一項偉大的功績。琴製造業在德國、奧地利以及英國成為了重要的經濟產業,生產立式鋼琴以及三角鋼琴的手工工場數量不斷攀升,這些手工工場的設備在當時堪稱一流,鋼琴製造商幾乎總是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1794年,鋼琴製作師約翰內斯·阿道夫·依巴赫(Jonannes Adolph Ibach)在跟隨幾位德國最著名的工匠學習管風琴製作時,看到了鋼琴發展的遠大前景,不久便將他的全部精力放在這種令人興奮的新式樂器上,並在德國杜塞道夫(Düsseldorf)附近的拜恩堡(Beyenburg)建立了自己的工廠(NO.1德國依巴赫Ibach鋼琴)。這是現存最古老的德國鋼琴製造商,已傳承至第六代繼承人,在業內備受尊敬。
1819年,約翰·格林姆(Johann Grimm)在德國施柏興根(Spaichingen)製造了他的第一架方形鋼琴。在此之前,他在維也納師從施特萊歇(Streicher),接受了鋼琴製作的手工工藝培訓。他將其所學知識傳授給了侄子卡爾·薩德(Carl Sauter)。從此,薩德家族(NO.2德國薩德Sauter鋼琴)的高超的鋼琴製作手工藝術得以傳承發展。
1832年,當時著名的鋼琴製作大師古斯塔夫·阿道夫·布希曼(Gustav Adolph Bushmann)的徒弟馬賽厄斯·費迪南·羅切爾(Mathias Ferdinand Rachals)在德國漢堡(Hamburg)建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鋼琴廠(NO.3德國羅切爾Rachals鋼琴)開始製作方鋼琴,後來演變為以製造箱體可拆卸式的立式鋼琴為主,這一做法逐漸成為立式鋼琴製造的主流。1866年老羅切爾去世後,他的兒子愛德華·費迪南·羅切爾(Edward Ferinand Rachals)開始掌管工廠,在他的手上羅切爾的聲譽得以大幅擴大。1893年,老羅切爾的孫子阿道夫·費迪南·羅切爾(Adolph Ferinand Rachals)製作的鋼琴在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獲得了大獎和鋼琴製作家的稱號,並在父親去世後於1902年接管了公司,他接管後的第二年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通過踏板傳遞機械動力進行自動演奏的鋼琴。
1834年,費迪南·迪爾莫爾鋼琴廠(NO.4德國迪爾莫爾Thürmer鋼琴)在德國麥森(Meien)成立,創始人迪爾莫爾(E.W.F. Thürmer)來自齊陶(Zittau)小城,曾經在南德以及瑞士學習鋼琴製作。1862年,其子古斯塔夫·阿道夫·費迪南·迪爾莫爾(Gustav Adolf Ferdinand Thürmer)在接受了父親以及博蘭斯勒(Blüthner)公司的專業培訓後,開始領導企業。在他之後,企業由其子費迪南三世(Ferdinand III)和雨果(Hugo)共同接管。在二者的領導下,企業獲獎無數並成為了當時的薩克森王后卡羅拉(1905)、薩克森-魏瑪大公(1906)以及黑森大公(1908)的宮廷承辦商。
1835年,木匠及鋼琴製造師海因裡希·恩格哈德·施坦威(Heinrich Engelhard Steinweg )在德國賽森(Seesen)成立了一家小型鋼琴廠, 就在這一年,他生產出了第一架方形鋼琴,次年,施坦威製造了他的第一架三角鋼琴。 1850,他們全家出於政治和經濟的原因移民紐約,只有其長子克裡斯蒂安·弗雷德裡希·西奧多·施坦威(Christian Friedrich Theodor Steinweg )繼續留在家鄉,並繼承了父親的鋼琴廠。 克裡斯蒂安·弗雷德裡希·西奧多·施坦威(Christian Friedrich Theodor Steinweg )在1855年將父親的原廠址搬遷至德國沃爾芬布特爾(Wolfenbüttel)。1859年,他又與他的新合作夥伴弗雷德裡希·戈特裡安(Friedrich Grotrian)在布倫瑞克建立了新的生產基地。 1865年,他也移民紐約並將他的公司股份分別出售給他的三個合作夥伴,其中包括與他共建企業的已經去世的弗雷德裡希·戈特裡安的兒子威爾海姆·戈特裡安(Wilhelm Grotrian)。 從此,來自布倫瑞克的這家鋼琴企業(NO.5德國戈特裡安·施坦威Grotrian·Steinway鋼琴)以「戈特裡安·施坦威」的名字而享譽整個世界。
1845年,德國薩克森州首府德勒斯登「Rosenkranz」鋼琴製造廠的技術總監卡爾·隆尼施(Carl·Ronisch)開始在自己的工作室製造鋼琴。1857年,卡爾隆尼施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小型三角鋼琴。1862年,卡爾隆尼施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擁有60名工人的鋼琴廠(NO.6德國隆尼施Ronisch鋼琴),隆尼施鋼琴的品牌從此被迅速的傳播開來。隨著產銷量的不斷增長,1873年,隆尼施在德勒斯登新城區的新工廠正式投入生產。
1849年,細木工人愛德華·賽樂爾(Eduard Seiler)在德國利格尼茨(Liegnitz)以自己的名字創建了公司(NO.7德國賽樂爾Seiler鋼琴),起步時規模不大,但發展頗快,到1870年造了1000架鋼琴,在接下來的兩年裡這個數字便翻了一番。1875年愛德華去世後,約翰內斯·賽樂爾(Johannes Seiler)接手了生意,他僱用了120名製造師,1898年產量達到2500架。1923年,約翰內斯的女婿安東·杜茨(Anton Dutz)接管公司,僱用了435名工人,年產量達3000架,成為德國東部比較大的鋼琴廠。
1852年,埃德瓦德·斯坦格列泊(Eduard Steingraeber )在維也納完成了在阿奈特·施特萊歇(Nannette Streicher)處的學徒期後,在德國拜羅伊特成立了鋼琴廠「Steingraeber」(NO.8德國斯坦格列泊索納Steingraeber & Shne鋼琴)。 僅僅用了20年的時間,「Steingraeber」就成為了拜仁地區最大、最成功的立式鋼琴和三角鋼琴製造企業。1871年,斯坦格列泊為了所謂的未來的拜羅伊特節日慶典演出而購買了一座建於1754年的洛可可式宮殿,並在宮殿的二層組建了著名的音樂沙龍。作為具有革新精神的鋼琴製造師,埃德瓦德·斯坦格列泊早在1867在巴黎就名噪一時,並且藉此機會建立了廣泛的國際聯繫。
1853年,尤裡烏斯·博蘭斯勒(Julius Blüthner)開始在德國萊比錫製造鋼琴(NO.9德國博蘭斯勒Blüthner鋼琴),他所製造的立式鋼琴和三角鋼琴以音質柔美而著稱,在開發獨特的、演奏起開更加輕巧的擊弦機的同時,博蘭斯勒還花費大量時間改進鋼琴的音色。1872年,博蘭斯勒與格萊西爾(Gretschel )出版了基礎性、系統化的鋼琴製造教程《鋼琴製造》。
1856年,來自德國圖林根州哥達鎮的樂器製造商弗裡德裡希·威廉·卡爾·貝希斯坦(Friedrich Wilhelm Karl Bechstein)終於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NO.10德國貝希斯坦Bechstein鋼琴),雖然自1853年10月1日起在得到了他的師父也是老闆的德國制琴師戈特弗裡德·佩勞(Gottfried Palau)的允許後,他就開始在位於德國柏林(Berlin)貝倫大街56號倉庫的上層製造自己的鋼琴了(最早的兩架貝希斯坦鋼琴耗時九個月)。貝希斯坦生於音樂世家,又長期與當時的音樂家們交往,很快便成為柏林最流行的鋼琴,貝希斯坦也由音樂家們傳播到世界各地。
1859年,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福爾斯特(Friedrich August Frster)在德國閭堡(Lbau)開始生產製造鋼琴,從而又產生了一個興旺的家族企業(NO.11德國奧古斯特·福斯特August Frster鋼琴)。該企業是由家族第三代蓋爾哈德·福爾斯特(Gerhard)和曼弗裡德·福爾斯特(Manfred Frster )從一戰後的艱難中建立起來的。依照物理學家奧斯卡·菲爾林(Oskar Vierling)的想法,他們製作出了具有電子功率放大的無共鳴板三角鋼琴。這樣,在1933年就大膽嘗試了這一50年後作為製造電鋼琴的基礎理論。
1862年,約瑟夫·安東·菲佛(Joseph Anton Pfeiffer)在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創立了J.A. Pfeiffer三角鋼琴和立式鋼琴廠(NO.12德國菲佛Pfeiffer鋼琴),並在業界迅速獲得了認可。他的兒子中有三位為專業鋼琴製造師,其中卡爾·A·菲佛博士(Dr. Carl A. Pfeiffer)成為了企業繼任者。在他的發起以及慷慨的捐贈下,成立了慕尼黑德國博物館樂器部以及德國斯圖加特符騰堡州立博物館。
1868年,約翰·克裡斯多夫·紐珀特(Johann Christoph Neupert )在德國穆尼貝格(Münchberg)成立了自己的鋼琴廠(NO.13德國紐珀特Neupert鋼琴)。1874年,搬遷至稍大一些的城市德國班貝格。 那時,這位工廠主就對鋼琴的歷史充滿了興趣, 他收藏了各個歷史時期的鍵盤樂器,正是這些收藏為他的兒子製造出紐珀特羽管鍵琴奠定了基礎並於1906年正式問世。在當時來講,這是一項先鋒之舉,通過漢斯·紐珀特(Hanns Neupert )的不懈的科研工作以及「紐珀特音樂歷史博物館」的廣泛收藏 ,紐珀特樂器成為了無可爭議的世界級品牌。
1880年 ,來自德國賽森(Seesen)的鋼琴製造師海因裡希·恩格哈德(Heinrich Engelhard)自1853年在美國紐約成立了施坦威公司後,在德國漢堡(Hamburg)成立了施坦威子公司(NO.14德國施坦威Steinway鋼琴)。初期廠址設在山岑大街(Schanzenstrae),後於1923開始在洪登巴格(Rondenbarg)附近建造了新工廠。他自始自終堅持企業創始之初所確立的將這種樂器不斷向前發展的原則,並發明了眾多的專利(至今為止,其中的135項專利被認為是奠定了現代鋼琴製造業的基礎),這為他的樂器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
1884年,在德國萊比錫(Leipzig)又誕生了一家鋼琴製造廠,馬克思·齊默曼(Max)和理察·齊默曼(Richard Zimmermann)成立了他們的企業(No.15德國齊默曼Zimmermann鋼琴)。他們的樂器專為家庭演奏所設計,幾年之後,他們的名字就已經在世界市場上廣為人知了。1893年,公司轉變為股份制經營。1904和1911年,其位於艾倫伯格和賽弗海納斯多夫(均為德國城市)的生產基地急劇擴大。由此,齊默曼成為了歐洲最大的鋼琴製造商。 後來,齊默曼成為了貝希斯坦的一員。
1885年,當威爾海姆·詩密爾(Wilhelm Schimmel)在德國萊比錫旁邊的小城斯託特利茨(Sttteritz)製造了他的第一架鋼琴時,他還無法預知,他的企業在70年後能夠成為歐洲領先的鋼琴製造廠(NO.16德國舒密爾Schimmel鋼琴)。1895年,位於萊比錫的第一個生產基地落成。25年後,舒密爾成為了他的故鄉城市裡極受尊重的企業家之一。暴風驟雨般襲來的世界經濟危機使得公司後來不得不搬遷至德國布倫瑞克。對於其子威爾海姆·阿爾諾·詩密爾(Wilhelm Arno Schimmel)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此後,德國鋼琴工業一直引領世界鋼琴製造領域的發展,德國鋼琴也被普遍認為是最好的鋼琴。(所載信息均來自網絡,大部分來自BDK和BVK官網,部分來自各鋼琴品牌官網,如有疏漏或錯誤敬請讀者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