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的楊傑是昌平法院立案庭副庭長。工作日,他公正執法、一心為民。休息日,他熱心公益,化身野生動物保護「天使」。五年來,他共審結各類商事案件3200餘件,連續五年位居昌平區法院法官結案數第一,並利用休息時間累計救助各類野生動物1000多隻,在昌平綻放著耀眼的「五四」之光。
巧思善為,用心弘揚司法正義
「您好,可以聽清我說話嗎?」4月2日,在昌平法院速調對接中心第七法庭,楊傑利用「雲庭審」模式審理了一起「鋼材」買賣合同糾紛案件。疫情暴發以後,他敏捷思考,率先做出反應,在大年初四高級人民法院下達統一「雲法庭」審理模式的通知之前,便提前來到單位,連續加班三天,制定線上審理工作計劃。
「其實春節期間我一直關注疫情,預判節後可能無法正常開庭了。」楊傑告訴記者,從大年初四開始,他就來到辦公室,逐一通知要開庭的當事人準備登陸北京法院在線調解平臺開庭,並耐心教授大家使用方法。「楊法官人真的很好,這個軟體我們都沒接觸過,他一步一步教我們。」當事人劉先生說。
為讓陸續返崗的同事們迅速熟悉「雲庭審」模式,楊傑利用休息時間,編寫了《立案庭先行先試在線庭審系統並提出使用建議》等調研信息,供大家參考學習。平日裡,他也常常在單位工作群分享調解方式、技巧,把自己積累的工作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他人。
「去年5月,我剛調過來,對主要案件類型民間借貸這方面一無所知,楊法官一有空就教我這類知識和調解技巧。」調解員大姐說,而他的助理劉洋洋也在其幫助下,從最初不敢與當事人溝通到現在一天可以獨自調解四五起案件。
戰「疫」在前,用法助力疫情防控
在不耽誤工作的情況下,身為黨員的楊傑還主動請纓下沉嚴重人口倒掛村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每周堅持值守三天。
期間,他除了幫忙測量體溫、核查身份外,還充分發揮自身法律專業優勢,在面對個別人員不配合的情況下,以理釋法,以情動人,保障疫情防控工作有序進行。「一開始有人對疫情防控工作不理解,我們講道理他不聽,楊法官講法,大家還是很受用的。」北七家鎮平西府村村委會副主任李迎表示,楊傑對於村中疫情防控初期的工作十分有幫助。
俠骨柔腸,用愛成就「護鳥達人」
或許很多人是因為這場疫情才意識到人類保護野生動物有多重要,但楊傑早在8年前就已經投身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是名副其實的「護鳥達人」「自然之友」。楊傑投身公益,保護野生動物的事跡和報導不勝枚舉,就在上個月,新華社以《一名法官的8年野生動物保護之路》、民主與法制時報以《「鳥人」法官楊傑:熱衷野生動物救護,曾為紅隼「衝冠一怒」》為題對楊傑進行了報導。
為了保護野生動物,他時常會犧牲自己的休息日,出現在北京門頭溝、密雲等郊區山林和水庫當中。
「一般周末會抽出一天時間去山裡,順著獸道,檢查看看有沒有獵套、獵夾,鳥網或者電網,一經發現,我們就會把這些盜獵分子安的這些工具給拆掉。」楊傑向記者介紹。
雖然楊傑並不高大,但為了保護野生動物,卻從沒有退縮過。哪怕因險阻的山路扭傷、被隱蔽的獸夾夾傷數十次。「最嚴重的一次是被盜獵者的老虎夾夾傷了,當時差點骨折,自己無法擺脫,最後還是消防員過來救我的。」楊傑說。
8年半以來,楊傑在工作中是巧思善為、敢於擔當的「急先鋒」,連續五年位居昌平區法院法官結案數第一名,並先後榮獲首都勞動獎章、北京法院審判業務標兵、北京市法院黨建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生活中,他先後加入了「自然之友」野鳥會猛禽分會、中國貓科動物保護聯盟、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昌平區志願者組織等公益團體,救助各類野生動物1000多隻,助力生態文明健康發展。
今年,楊傑入選為北京市五四獎章候選人。楊傑說,他會一如既往地展現昌平青年的使命擔當,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圖文/穆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