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血透科林啟展主任和恩師國醫大師張琪合影
記得那是2001年,在醫院的大力支持下,我與同事徐大基有幸拜師我國著名中醫學家、首屆國醫大師張琪教授,這開啟了我的從醫生涯的新起點。
1989年畢業後,我被分配到廣東省中醫院從事臨床工作,至2001年雖有10餘年,但在中醫之路上只粗涉藩籬,遠未入堂奧。有幸跟師張老學習,成為我中醫生涯的新起點。
恩師就像一盞明燈,為我指明了方向。恩師在《張琪臨床經驗薈萃》自序中寫到:「書中所錄,皆源於實踐,確有療效者,方寄文書於筆端,醫乃活人之道,予不自欺亦不欺人也。」他常用這句話教育我們,要求弟子們做到「求真」,堅持實事求是。
張老要求我們不但要看他的書,還要熟讀經典,勤求古訓,多做臨床。恩師認為:中醫的生命在於臨床療效,如果脫離實踐,空談理論,中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定義。我始終牢記恩師教誨於心,不敢懈怠絲毫。
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血透科林啟展主任(左)、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徐大基教授(右)和恩師國醫大師張琪教授(中)合影
由於我們沒有脫產跟師,所以只能一邊上班一邊跟師學習,在臨床中碰到疑難病例或療效不佳的案例,我們就給老師寫信或打電話請教,恩師總是詳盡分析,細緻指導,為我們解惑答疑。
2001年我們跟師學習時,恩師已八十歲高齡,仍勤於臨床,每天奮鬥在臨床第一線,出門診、查房,白天工作,晚上還指導我們的學習,批改跟師筆記。有時我們怕忙壞老師,減少電話請教的頻率,老師反而怪我們怠惰。每當有療效好的案例與老師分享時,老師的笑聲是最愉悅的,為我們進步而興奮不已。
為了更好地指導我的學習,恩師多次不遠千裡,從哈爾濱到廣州來帶教,傳經送寶,同時也指導我科學科建設,由於恩師年事已高,不堪遠途奔波,每每往返,需要時日休養以恢復元氣。有一次因氣候變化,不慎受涼,引發肺部感染而住院,師母憂心不已,勸師父少點出門,師父口頭答應,但病好了又跟往常一樣活躍在培養中醫人才的講臺上。
恩師是一位蒼生大醫,有時更像一位慈祥的父親,每當我們去哈爾濱跟師學習時,他老人家都對我們的行程做了細緻的安排,從我的跟師學習到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懷,令我感動不已。
跟診時,還給予我們特別的照顧,安排在他的身旁,更好地言傳身教;看病時,對待患者態度和藹,細心周到,碰到遠來求醫的患者都為他們加號;在病房查房時,每個住院患者都看,有病情較重的還親自床旁診治。每每為患者診治,總是凝神定志,全神貫注,心無旁騖。
由於跟診時間較短,我只好借用師兄的筆記學習,研究張老效如桴鼓的案例,每有疑惑就周末前往張老家中請教。就這樣寒暑往來,不知不覺五年過去了,直至2006年我們完成考核順利出師。
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血透科林啟展主任和恩師國醫大師張琪教授昔日合影在恩師的親切教誨下,我耳濡目染,系統地整理、繼承了張老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並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創新,臨床水平日益提高,療效顯著,贏得了許多患者的信賴。
我在學術上也不斷進步,成為我們專科的業務骨幹,先後獲得「全國第二屆百名傑出青年中醫提名獎」,首屆中西醫結合優秀青年貢獻獎,2015年入選《嶺南名醫錄》,同年被評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青年名中醫,2017年發起建立中國中醫血透聯盟、廣東省中醫血透聯盟並擔任秘書長及中國中醫藥腎臟病防治聯盟血液透析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升為博士生導師。
我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恩師的教誨,恩師激勵、鞭策著我不斷學習,勇攀高峰。
自我出師以後,張老仍一直在指導我的臨床工作,從中醫腎病診療常規的制定到臨床路徑的更新,從臨床課題的選題到重大科研項目的制定都給予支持與指導。
這十多年來,在張老的指導下,我科先後獲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2008年遴選為慢性腎臟病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2018年入選國家區域中醫(腎病科)診療中心,達到床位數141張、年出院患者6000人次、門診患者13萬人次的規模。張老作為中國中醫腎臟病學的重要引領者,始終用丹心哺育廣東這方熱土。
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血透科林啟展主任、廣東省中醫院腎病科大科主任劉旭生和國醫大師張琪教授合影
張老多年來不遺餘力致力於中醫事業,為繼承和發展祖國醫學鞠躬盡瘁,為培養和造就中醫人才嘔心瀝血。醫院為了更好地傳承發揚張老的學術思想,先後成立了張琪國醫大師工作室,又根據張老的建議,成立中醫思維研究室。
目前中醫思維研究室正在實施醫院培養高水平中醫的戰略思想,培養一大批鐵桿中醫人才,實現中醫藥文化「代代相傳」,將中醫的事業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廣東省中醫院總院血透科林啟展主任和恩師國醫大師張琪昔日合影
出師後,我們仍和老師保持密切的聯繫,張老特別喜歡我們打電話和他聊天。一有時間我們就到張老家中拜訪,與師門一同交流問道。
今年高燕翔師妹去見恩師時,說恩師身體健康,我本來也打算今年再去見他老人家。
不料昨天上午突然收到同門師兄簡訊告知張老已駕鶴西去,心中震驚不已,立即電聯師姐(張老女兒——張佩青教授)求證。
聽聞噩耗時淚如雨下,泣不成聲,悔恨交加。怪自己粗心大意,先前在朋友圈看到張老精神尚可,卻未發現他較為消瘦,竟未能及時醒悟前去看望。自己總以為恩師還身體健康,還能向天再借10年,一心想著來日方長,還可過段時間再去與恩師促膝交談……
今恩師已逝,明燈熄滅,弟子悲痛萬分。只有化悲痛為力量,向同門師兄師姐學習,團結師門,將恩師的學術經驗發揚光大,薪火相傳,造福人類,才不負恩師厚望。
弟子林啟展
寫於2019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