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天皇魂不能復活?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1-01-10 澎湃新聞
我們在讀日本歷史的時候,會發現一個問題:日本的王墓為什麼沒有墓志銘?——日本王墓沒有墓志銘,是因為恐懼死者的復活,這與日本人古來的信仰有關。所以天皇陵的問題既是歷史的問題,其本質上也是宗教的問題,因此必須在宗教中尋找歷史的要因。

日本人為什麼要唱南無阿彌陀佛?

日本佛教文化是從中國傳來的。

但從中國進入日本的佛教,是個混雜了道教和儒教的佛教。其證據就是牌位的概念在今天還有生命力。而原本佛教是沒有牌位的,這是儒教和道教固有的東西。

這樣來看的話,804 年最澄和空海渡唐學習的是道教化的佛教。特別是空海,還學習了中期密教,並把它帶到日本來。而這與釋迦的佛教根本不搭界。

但與此同時,日本佛教也混入了佛教本身沒有的概念。

其中一個就是淨土的概念。淨土信仰進入佛教,是在釋迦入滅後的600 年之後。在中國編輯而成的《觀無量壽》這本經書裡,淨土這個本來在佛教裡並沒有位置的概念,在中國得到了發展。

為什麼原本佛教中沒有淨土概念? 這是因為在佛教中,除了娑婆之外,就是涅槃。娑婆表示塵世,涅槃表示來世,是悟性的境地。

這裡生出一個問題,如果直接去涅槃的話,路程很遙遠。所以在塵世和來世之間,設立一個中間地帶——淨土。

當時淨土思想已經傳到日本來了。這其中,為了能與阿彌陀結緣,在臨終的床邊放置佛像,用一根紅線將佛像與要死去的人的手連接起來。

其實這裡的紅線也是道教的概念,表示兩者之間結緣的儀式。也就是說,只有與阿彌陀結了緣,才能去阿彌陀淨土。

當時日本的佛像是從中國宋朝進口的。價格非常高,只能限定於王侯貴族享用。即便是日本佛師,也不能享用。佛像用不了,那就用佛畫吧。儀式是一樣的。但即便是佛畫也只能是有錢人的玩意兒。

法然(1133 年—1212 年)為此苦惱。怎樣才能讓普通人也能去淨土呢? 他開始閱讀中國的經典,發現在《無量壽經》裡有這樣一句話:如果念上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往生。法然受此啟發,想到了稱名念佛的問題。原本的念佛,是通過念佛展現形象,也就是瞑想法。法然認為稱名念佛同樣也能達到這個效果。於是導入了這個方法。也就是說在枕邊不需放置佛像和佛畫,也無需到寺廟參拜,任何人,只要口頭上念唱南無阿彌陀佛,就能與阿彌陀結緣,阿彌陀就會在淨土那邊等著。

從歷史上來看,法然的稱名念佛救助了很多日本人。日本人也為此相信了他的這一說法。學者山本七平對此評價道:「與僧俗無關,與身份,職業無關,甚至與行為也沒有關係,只靠個人的信仰,人們就能得救的個人主義思想,在日本出現的時間要比歐洲早得多。」

但是法然給佛教帶來了一個副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佛陀的名字,念得越多越好。那就念吧。天天念吧。每時每刻地念吧。看似產生了一個新的價值觀。但是,念佛的人也不傻。他們發現了一個問題。越念越多,每時每刻的念,不就是一種苦行僧嗎? 實施了這樣的苦行,就能理解釋迦的說教嗎? 顯然,這是法然稱名念佛的邏輯死穴。念佛人點中了這個死穴。

對此,親鸞(1173 年—1262 年)表現出了不同的思路。

他的展開是從阿彌陀本願出發的。阿彌陀如來說出了他的本願:一切生物到覺悟為止,我都在淨土等著。這裡,親鸞想要告訴人們,阿彌陀所說的意思是:你已經被救助。你已經念唱了南無阿彌陀佛,已經有緣了。原來,親鸞展開的思路是:念佛只唱一句就OK。再退一步說,南無阿彌陀佛即使不從口出,也不要緊,只要你心裡念叨就行。在親鸞看來,念唱100 次與念唱1 次,其結果是一樣的。既然結果是一樣的,那為什麼要念唱100 次呢? 這就有點接近慈悲的思想了。既然好孩子也要愛他,壞孩子也要愛他,作為母親的你何必要去懲罰壞孩子呢? 這不是基督教裡的神的無私之愛嗎? 從這個意義上說,親鸞思想的本質部分與基督教有相似的一面。

但是親鸞的思考方法,與原本的佛說是不同的。親鸞的思想救助很明確,不要做太大的努力,甚至不做任何努力,也都能進淨土世界。但釋迦不是這樣說的,釋迦說:所有的東西都是幻覺。所以個人不努力是不行的。從結果看,法然並沒有放棄靈終的修行。這就奇怪了。

教導人們不要做任何儀式,只要念佛就行,自己為什麼還要修行呢?

參拜廟宇

破了佛教的戒律

日本唐招提寺金堂

建立唐招提寺的鑑真和尚歷經千辛萬苦來到日本,就是為了傳授自以為正確的戒。這樣的規範對佛教來說太重要了。但是將這麼重要的規範全部廢掉的國家就是日本。這個「犯人」是誰? 就是傳教大師最澄。他創建的比睿山,是日本佛教總本山中的總本山。但是這位遠祖開山把它置換成形式上的天台圓戒,但是圓戒不是戒。實際上全廢了戒律。最高寺的開山祖,把戒律全廢了,這樣的事情在其他國家是不可想像的。但在日本發生了。這是為什麼?

大先生是如此,中先生、小先生就跟著學習。最澄的後繼者更是繼承了他。親鸞與惠信尼結婚。這是大忌。但是親鸞也要尋找正統性。他說:做了一夢。在夢裡出現了聖德太子。得到了他的許可。

也就是說,他是依據聖德太子的許可,破了佛教的戒律。

仔細想來,這是相當奇妙的。

聖德太子再是奇人、偉人,但他首先是俗人。是政治權力者,不是僧侶。

依據佛教的思考方法,佛教集團游離於俗世界的外面,更不允許政治權力的介入。政治權力者向佛教戒律伸手是不能想像的事情。但在日本,僧侶親鸞依據俗人權力者的許可,輕鬆地變更了佛教中的戒律。

在日本,佛教戒律的廢除,最澄為先,完成於親鸞和日蓮(1222 年—1282 年)。

換句話說,日本佛教中,俗界的倫理無限地侵入了。

這裡還要注意的是日蓮。日蓮自身是個很嚴格的禁欲主義者。但是他的這個禁慾恰恰是他興趣的一部分。就像今天流行粗食減肥一樣。這個粗食並不是思想上的禁慾,而是山珍海味與粗茶淡飯之間的興趣。日蓮就是屬於這個。

而這恰恰不是信教上的必需,僅僅是興趣。所以,日蓮沒有說過一句禁酒、禁慾之類的話。他的教導僅僅是唱南無妙法蓮華經就可以了。這樣人人都可成佛。這當然是個大異端。

本來的佛教要求嚴格的修行。在這之上,積累善行善果。而且還強調學問的重要。但是法然、親鸞、日蓮認為這都沒有必要。

如果有人問,在日本有沒有一生從未破過半點戒律的僧人? 可以回答說:有。

誰? 就是有「月亮僧人」之稱的高僧明惠。他一生都按照自己所明示的戒律生活,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他的哲學信條是「あるべきようは」(應有的樣子)。即所有人都應該在各自的社會位置上做應該做的事情。這也是即便今日也有很多日本人仰慕他的一個原因。可以說,他與法然、親鸞完全是兩個極端的存在。

相信神而不依賴神

應該承認,日本人擅長非連續的原理替換,從而具有很強的「變」和「改造」的能力。因此,美國人也承認他們是Adopt,Adapt,Adept( 採用、改造、精通熟練) 的天才。他們善於把龐大的複雜的東西改造成小巧精緻的東西,從而體現了湯因比的「人類的文明漸漸從複雜的東西發展到單純」,即「漸進的單純化法則」。他們對佛教的改造,對佛教的日本化,也體現了這一點。

在「一」的基礎上加以多樣性,在佛教方面就是表現為異界理想化。佛教的一個心願就是死後有個理想國。這個理想國是一直等待在那裡的。日本人就以此出發想定淨土。這個淨土,東西南北都有。東有藥師如來的騮璃光淨土,西有阿彌陀如來的極樂淨土,南有釋伽如來的淨土,北有彌勒菩薩的淨土。去淨土,叫「往生」。此岸是人間世界;彼岸是死後世界。而人間世界和死後世界又不是顯然分明的,而是互來互往的。

日本人在中世就提出「神佛習合」的思想:和光同塵。

這當然是老子的「和其光,同其塵」的翻版,但問題不在這裡。而是我們看到日本佛教的出現,並沒有廢止神祇信仰。

伊勢大神宮寺

各地「神宮寺」、「神願寺」相繼出現。如宇佐神宮寺,住吉神宮寺,氣比神宮寺,若狹比古神願寺,伊勢大神宮寺,八幡比賣神宮寺,三輪神宮寺,高雄神願寺,賀貿神宮寺,熱田神宮寺,鹿島神宮寺,氣多神宮寺,石清水神宮寺,石上神宮寺等。都是在7 世紀後半葉到9 世紀之間建造的。神祇的力和佛教的力,相當快地奇妙地組合和重疊起來。

更為奇特的是日本人相信神而不依賴神。日本人的葬儀大都採取佛教形式。神道只是孩子出生時或成人時的點綴。基督教更只是青年人結婚時浪漫的助興。一度使日本人瘋狂不已的武士道也隨著二戰的喪鐘衰落下去。但這一切與其說是日本人精神性的欠缺,還不如說是他們為我所用的「拿得起,放得下」。

大東寺

宗教的東西能先用來試試嗎?

在日本近世的幕末志士中,最感興趣的西方國家不是英國,不是法國,也不是德國,而是美國。勝海舟乘鹹臨丸去美國,準備日美友好通商條約。回來的時候,坂本龍馬問他:是誰振興了美國?

勝海舟答道:是華盛頓。

坂本龍馬又問:華盛頓的子孫現在在幹什麼?

因為在龍馬的印象中,華盛頓就是日本的德川家康,其子孫們就是將軍,就是大名。

勝海舟答道:華盛頓的子孫他們在哪裡,我不知道。誰也不知道。

這也就是說,他們完全是無名之輩,普通的人。

坂本龍馬頓悟。他感到美國才是個了不起的國家。

薩摩的西鄉隆盛在和朋友雜談的時候,在華盛頓的後面還要加個「殿」字。但勝海舟說在美國沒有人這樣說話,稱他為華盛頓就可以了。所以當時美國的政體對這些幕末志士有很大的魅力。

這表明日本人很有鑑賞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他們知道自己弱在哪裡,人家新在哪裡,強在哪裡。這就像佛教, 剛剛進來的時候日本人就感到是個好東西。是個很深的學問。

至少日本沒有這門學問。所以當百濟的聖明王獻上釋迦的銅像和經綸若干,欽明天皇兩眼放光,認為是好東西,值錢的東西,可以用來試試。儘管當時有很強的反對勢力,最後還是成功引進。

宗教的東西,先用來試試再說。這在西方人看來要發怒的做法,日本人卻做得相當平和。

但是日本人又不照搬佛教的全部,更是把佛教最精華的思想「戒」給去掉了。這就像他們輸入中國的儒教,去掉禮的思想一樣。同理,當時幕末的精英們感覺美國好,但就是沒有輸入美國人的正義概念,儘管他們是亞洲最早翻譯美國人羅爾斯《正義論》的。

在信仰的生活中與諸神相會

東京的銀座,是世界著名的高檔繁華街。

令人驚訝的是就在這條不太長的繁華街,有很多祭祀的神社。

銀座一丁目有:白菊大神,幸稻荷,法刀稻荷,ポーラ稻荷,末廣稻荷,日枝神社,山榮稻荷,安平稻荷等。ポーラ稻荷在ポーラ化妝品東京營業所屋頂上祭祀。

銀座二丁目有:銀座稻荷,天玉稻荷,榮久稻荷等。

銀座三丁目有:龍光不動尊,朝日稻荷,寶珠稻荷等。

龍光不動尊建造在松屋百貨店的屋頂上。

銀座四丁目有:出世不動尊,寶童稻荷,一平稻荷,歌舞伎稻荷等。出世不動尊建造在三越百貨店的屋頂上。歌舞伎稻荷建造在歌舞伎座的場所裡。

銀座五丁目有:白笹稻荷,熊谷稻荷,伏見稻荷,豐川稻荷,あつま(厚真町)稻荷等。

銀座六丁目有:清澄稻荷,玉樹稻荷,伏見稻荷,靏護稻荷。靏護稻荷在松坂屋百貨店的屋頂上。

銀座七丁目有:成功稻荷,三劍稻荷,寶珠稻荷,豐巖稻荷,熊谷稻荷等。成功稻荷在資生堂本社大樓的屋頂上。

銀座八丁目有:金春稻荷,八官稻荷,光高稻荷等。八官稻荷原本叫谷豐稻荷,在銀座中屬於最像神社樣子的場所。建築物是鋼筋水泥的,越發體現了繁華街神社的趣味。

在銀座祭祀的小祠大半都是稻荷社。只有日枝神社和出世不動尊與稻荷沒有關係。

京都伏見稻荷大社

京都伏見稻荷大社的本殿的後面,有小高山,叫稻荷山。稻荷山其實也在祭祀諸神。石塔上的諸神的名字也是多樣化的。屬於多神教的世界。

在日本有「神佛習合」的語言。這表明在日本人的宗教生活中,神道與佛教是混同的意思。如「本地垂跡」的思考,這是說佛教的如來和菩薩變身為神道的神姿而出現的意思。

依據這種本地垂跡的思考方法,日本土著的神又被叫做佛教的「權限」。如熊野權限和箱根權限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日本,「神宮寺」的存在,也表現了神佛習合的狀況。

所謂「神宮寺」是指神社境內的所有附屬寺院。神宮寺在明治初期的神佛分離令下,雖然被迫廢止了,但是後來還有殘存的,如前面提到的鹿島神宮寺、住吉神宮寺、伊勢大神宮寺等。

在東京的淺草,有著名的淺草寺,在其邊上就有淺草神社在鎮座。這是神社與寺院共存的名典。淺草神社也叫三社權限,其創建是淺草寺本尊淺草觀音託夢的結果。這樣來看,日本真的是一個多神教的國家。日本人在信仰的生活中,與諸神相會。

如過新年時,東京每年有超過300 萬人會去明治神宮參拜,是日本所有神宮中人數最多的。這300 萬人中有多少人是意識到明治神宮是祭祀神的? 有多少人知道明治神宮祭神就是祭祀明治天皇夫婦的? 有多少人知道明治神宮由來於明治天皇的?

但是在日本人的心中,這不要緊。新年參拜,祭什麼神都一樣,都沒有關係。這點很重要。如果有人住在神奈川縣,他就會到川崎大師參拜。川崎大師是真言宗智山派的大本山,屬於佛教的寺院。而明治神宮原本不是宗教,但是參拜的人並不關心這個,什麼都行。去明治神宮參拜的人與去川崎大師參拜的人,其祈禱的內容有變化嗎? 沒有。

即便是祈禱了,但也並不一定能意識到祈禱的對象。在很多參拜人的腦海中,並不出現明治天皇夫婦和弘法大師的具體人物形象,而是浮現出抽象的存在。這個抽象的存在也只能讀作神了。

日本有一神的信仰嗎?

在日本好像根本就沒有建立起一神的信仰。《古事記》《日本書紀》所描畫的神話,也找不出一神教信仰的物語。

但是在戰前,支配日本社會的國家神道,有一神教信仰的成分。國家神道的主旨就是作為現人神的天皇。天皇的系譜連接著萬世一系,而萬世一系的源頭又在作為皇祖神的天照大神那裡。對一神教式的天皇信仰,在日本是近代的產物。

隨著戰爭的失敗,天皇信仰也失去了力量。天皇自身也否定了現人神,高調發表人間宣言。在戰後的日本憲法裡,天皇被放置在了象徵的位置上。當然現在還有一些日本人將天皇當神來看待,但是將天皇信仰比作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一樣,則在日本社會沒有滲透,也無法滲透。

從邏輯上說,作為神的天皇的存在,是不可理喻的。因為在日本天皇並不是作為神被祭祀的對象,反過來天皇則是作為祭祀神的主要代表神主角色而存在。即便是在現在,宮中的各種祭祀也在定期舉行,天皇的作用在於祭祀神。即便是支撐天皇信仰的天照大神,按照《古事記》的說法,也不是創造神。創造日本列島的是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二神。天照大神是從伊邪那歧的左眼生出的。天照大神確實是太陽神,《日本書紀》有天照大神作為「天下之主」而誕生的記述。但是天照大神沒有參與世界的創造。這是日本人對她的一個定格。這個定格很奇妙,似乎有從源頭上斬斷一神教的意圖。

日本並不是一神教的國家,這是不容否定的事實。導致這個結果的一個主要原因恐怕就在於日本是個巴掌大的島國,強調超越存在的信仰,強調統合國家,就顯得不迫切,也顯得沒有必要。而基督教作為一神教的結果,則為了更好地統合像羅馬帝國這樣的世界帝國,絕對神的存在、絕對信仰的存在,則顯得是必要的。

用一神教、多神教的模式來看的話,在日本被祭祀的神與佛,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那裡相當於聖者。日本神社看似是祭祀神的,但原本就是人的有不少。如明治神宮祭祀的是明治天皇夫婦;赤坂的乃木神社,祭祀的是為明治天皇殉死的乃木大將夫婦。在神社的祭神中,《古事記》等的神話文本表明,在古代神代與人代是相連的。柳田國男在《人當神祭祀的風習》的論文中強調說,人之靈作為神來祭祀,這個風習是日本固有的。佛的話,原本也是人,如佛教的開祖佛陀。在日本說神佛的時候,指向的就是原本的人的存在。所以,日本的神佛在其本質上是聖者,是聖人。

為什麼天皇魂不能復活?

我們在讀日本歷史的時候,發現一個感興趣的問題:日本的王墓為什麼沒有墓志銘?

有一點或許是正解:日本大王不考慮再生這件事。也就是說,人死後去黃泉國就結束了。死者在這塊地上就不再復活,而且即便能復活也不能這樣做。這就和古代埃及完全不同。在古埃及偉大的王者都能夠復活,而且在觀念上也應該復活。原本的遺體變成木乃伊加以收納就是這種思想的如實反映。遺體之所以要成為木乃伊,就是因為死者的魂在復活的時候,如果沒有存放這個魂的道具(如石棺等)就不能復活。

被視為古埃及王者之墓的金字塔,其內部並沒有文字和裝飾,這又是為什麼? 其實,金字塔並不是王者之墓的觀點是最近流行的學說。準確地說,王墓其實在金字塔以外的場所。那個巨大的四角錐的石堆是在另有目的的情況下建造的。

這個目的是什麼呢? 早稻田大學的考古學者吉村作治說,這(金字塔)是「魂的再生裝置」。在金字塔的內部,有與墓的玄室很類似的房間。那裡放置著像石棺造型一樣的東西。但是在至今為止的金字塔裡,沒有一次發現過王者的木乃伊。過去有被盜掘的說法。但是隨著調查的深入,並不是因為盜掘使其空洞的。

是不是從一開始就沒有放置呢? 這種說法現在變得有力起來。

現在有很多考古學者持這樣的看法,金字塔是王魂再生的裝置,而不是王的埋葬設施。埋葬設施就在其不遠的マスタバ墳(長方形石造墓)的地下。總之,從古代埃及的視角來看,有兩點是引人關注的:一是金字塔是魂的再生裝置;一是埋葬的時候不損害遺體,使之日後成為木乃伊。而日本的天皇,即便屬於這塊土地上的偉大人物,也不講天皇的復活。由於不能復活,所以在封閉的暗黑的石室上面,沒有壁畫也沒有留下名字。因為這在觀念上是不允許的。

日本王墓沒有墓志銘,是因為恐懼死者的復活,這與日本人古來的信仰有關。所以天皇陵的問題既是歷史的問題,其本質上也是宗教的問題,因此必須在宗教中尋找歷史的要因。

為什麼埃及的墓中有如此醒目的裝飾,遺體木乃伊化,而且還建造了金字塔? 這是因為埃及人相信人死後能復活,並對此抱有希望。而日本人對此正好相反。在沒有文字沒有裝飾的墓地裡埋葬遺體。這是恐懼死後的復活。為什麼日本人恐懼死後的復活?

問題還是在於怨靈信仰。所謂怨靈,就是人不是自然死而是含怨而死,這個死去的人的靈力會在這個世上發生惡的作用,以此來幹擾正常人的生活。所以對待怨靈的唯一辦法就是鎮魂。如果鎮魂成功了,怨靈就轉化成了御靈這個好的神,並能夠守護人們。在日本最有名的就是天神。原本是平安時期的政治家菅原道真,被政敵藤原氏誣陷,流放至大宰

府,無念的死。後來怨靈作祟,為了鎮魂,就把他當做天神來祭祀。

怨靈對策最善的方法就是預防怨靈的形成。天皇陵不留裝飾和文字,不讓其復活,就是為了預防。日本人的怨靈信仰還強調生前這個人越高貴,越偉大,形成怨靈的時候就比一般人要來得強力,破壞力也大。而天皇在日本屬於高貴之人,偉大之人,所以一旦形成怨靈,其能量也比一般人要來得大。所以,建造巨大的墓地,很隆重的埋葬,但不寫讓其復活的名字,不記錄什麼,也不裝飾什麼。在日本人看來這就是防止高貴之人怨靈化的有效手段。

不能成佛的魂就成了怨靈在佛教的眾多書籍中,日本人最喜歡的就是《般若心經》。《般若心經》是觀音(也叫觀自在菩薩)修行後知道的宇宙真理,有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解釋的語言收入的典籍。也就是說,《般若心經》是大乘佛教的存在論、認識論的精華。所以《般若心經》照現在的說法就是何謂宇宙,何謂存在等的哲學書。

但是這本哲學書在日本成了鎮魂時用的東西。如江戶時代誕生的怨靈故事集《四谷怪談》就是為了鎮住含怨而死成為怨靈的阿巖,伊右門衛就反覆朗讀《般若心經》。感到奇怪嗎? 為什麼讀了哲學書,怨靈就退去了? 其實,日本人在納取佛教的時候,沒有花大力吸取開悟(成佛)的說教,而是把其當作怨靈鎮魂的一個手段來吸收了。日本人把這個理解為成佛。

幾年前日本朝日電視臺播放的人氣時代劇《必殺工作人》,其主人公中村主水的工作就是為非業而死的人所產生的怨靈,拿錢復仇。主水將惡人一刀斬死後,嘴裡喃喃道:這樣你就成佛了。

這是個奇怪的故事。因為所謂成佛一般是指開悟後成佛。用大乘佛教的話來說,死去的人如果能成佛的話,是因為生前信仰阿彌陀佛的原因。但是,主水在報了怨恨之仇之後,卻成佛了。把殺死對手的人殺死,死者反倒成佛了。如果釋迦聽到後一定會吃驚地說,哪有這樣的教義。原本佛教有嚴格的絕對不能做的戒律。其中之一就是不殺生。即不可剝奪活著的生物的命。但是報了仇之後那人反倒成佛了。這在佛教裡是不可思議的。

同樣的語言變化還有「供養」這個詞。供養作為佛教用語原本之意是對佛、菩薩和諸天奉上花卉與食物等供物。不過,在日本讓死去的人安息也叫供養。如讓成了怨靈的菅原道真復權,授予他太政大臣職位的時候,也使用「供養」這個詞。

總之在日本,如何使死者在死後的世界得到幸福,首先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消解這個人的怨氣。這就是過去和現在都不變的怨靈信仰。說得再具體點,要讓死者不成為怨靈,就是要做讓死者喜歡的事情——供養。其最終的儀式化就是在觀念中究極的形式就是殺死死者怨恨的人。

這樣來看,日本文化就是一個什錦火鍋,它把佛教整體地變了形。

吉祥寺方丈高橋英悟在為海嘯遇難者撰寫「塔婆」。這種佛教獨有的祭祀器具在日本非常流行。 徐曉林 澎湃資料

家康用朱子學來洗腦

在中國,朱子學是儒教的一派,江戶時代傳入日本。日本文化為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一個就是有了錢的意識。

在日本,錢是俗氣的想法原本是沒有的。其實織田信長就將永樂錢作為自己的旗印使用,熱心貿易。但是,朱子學導入後,日本人,特別是上流階級的人們生出了錢是俗氣的想法。為什麼會這樣? 原來是朱子學的基本秩序是立足於士農工商身份制度上的。士原本是官僚學者的意思,但是在日本武士就是士,農就是農民,工是手工業,商是商人。這樣來看,武士的身份最高,商人的身份最低。

導入朱子學的是德川家康。家康為什麼導入有偏見的教義作為武士的基本教養? 原因是本能寺之變生出的問題。明智光秀殺死了主君織田信長。

光秀從一個浪人成為大名,是借了信長的光。原本是應該死跟信長的。他反亂的一個理由說是受了信長的欺壓。但現在看來至今還是一個謎。在家康的眼裡,信長給了光秀這個男人領地,讓其出世。然而光秀竟然還反叛。人有這樣如此簡單的反叛的嗎? 這個想法一直留在了家康的腦海裡。於是家康把對反叛君主視為絕對惡的朱子學拿來作為武士的基本教養,並嚴格禁止其他學問的學習。也就是說,用朱子學的價值觀來洗腦,其目的就是防止政變的發生。從某種意義上說,朱子學還是一門防止怨靈產生的學問。因為如果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情,都對君主絕對服從的話,這就從源頭上排除了怨恨。如果不抱有怨恨,怨靈也就難以形成。

家康恐懼的是天皇的怨靈

家康的努力成功了。朱子學在日本生根了,並且滲透到了日本人的精神層面。

不過這樣說的話,也有一個絕大的諷刺。家康導入朱子學是為了防止政變。但是最終推倒德川幕府的明治維新,不就是一種政變嗎?

為什麼生根了的對君主絕對服從的朱子學,最終也不能免於政變?

其實這裡的一個根本問題是:所謂君主是誰?

朱子學的思想是追究誰是正統君主。這裡,朱子學給出了兩種君主:以德治國的王者和以武力奪取天下的霸者。在朱子學看來,王者才是正統的君主。

家康當然知道這些。所以他把松平姓改為德川,把自己納入屬於清和源氏中新田氏的支流「得川氏」的後裔。實際上用「得川」姓也就可以了,但家康還是特地把它改為德川。

他還是意識到了朱子學的「王者之德」。

但是家康沒有想到的是,隨著朱子學的普及,各藩的武士們對照其學說,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德川將軍家不就是霸者嗎? 德川家不就是用武力和陰謀,開打了關原之戰和大坂夏冬之陣,強奪了天下嗎? 小小的疑問開始變大。

隨著歷史步伐的向前,到了幕末之際,德川家在真正意義上並不是一個盡忠誠的君主形象,而當時真正的君主是天皇家。家康在奪取天下的時候,沒有同時搗毀天皇家,這也令外國的歷史學家深感困惑。因為在任何的國家,奪取天下就意味著同時摧毀一切其他勢力。但是在日本自鎌倉幕府以來,朝廷和幕府並存,走朝幕並舉的道路。

這樣來看,天皇家不就是正統的王者嗎? 家康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就是德川幕府倒臺的基礎。而日本為什麼要採取朝幕並存的做法? 實際上就是與怨靈信仰有關。因為如果消除了作為高貴者存在的天皇,一定會生出巨大的怨靈。家康對這點也深感恐懼。

本文經授權摘編自《島國日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我想對黨說~~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我想對黨說~~ 2020-07-01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興山把黨的溫暖傳遞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興山把黨的溫暖傳遞 2020-01-20 21:3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蔣介石為什麼要刺殺陶成章?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他花了一年的時間,摘抄1912年的《申報》各版面新聞,從上百萬字的報導裡,重現了1912年的中國和世界。澎湃新聞經授權摘錄其中一篇。所以章太炎一口咬定刺陶是孫中山、黃興指使的,恐怕也不能說沒有道理。誰是刺陶的兇手,「醫院看護侍者傳述:身穿西式大衣之兩少年,惟聲音低脆,頗似婦女,且燈火之下,難辨面目」(《申報》1912年1月20日)。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出手刺陶的兩個人,一個是光復會叛徒王竹卿,一個是陳其美的拜弟蔣志清(又名蔣中正)。
  • 金瑩:日本醬油的故事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二○二○年八月酷暑中的湖州,有兩條關於醬油的新聞引起了我的關注。本地的老字號醬油廠老恆和正在進行最艱苦的人工醬油料的翻曬工作。「春準備,夏制曲,秋翻曬,冬成醬」,傳統醬油製作需要經過選豆、蒸煮、發酵等環節,三伏天正是曬醬的最好時候,也是決定醬油品質的重要一環。
  • 那些成為小說家的醫科生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契訶夫或許並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棄醫從文」,他在大學時期就曾說過:「醫生是我的職業,寫作只是我的業餘愛好。」儘管如此,高產的契訶夫仍可被稱作是「世界短篇小說之王」,其一生總共創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說且創作成就極高。他的著名作品有《變色龍》、《凡卡》、《裝在套子裡的人》等。
  • 樊樹志:「一代完人」劉宗周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當時朝廷黨爭蜂起,昆黨、宣黨、浙黨之類出於小團體利益,固執於門戶偏見,不擇手段攻擊東林書院諸君子,一時間鬧得烏煙瘴氣。萬曆四十年,東林書院的創始人顧憲成在一片誹謗聲中病逝,宵小之徒對東林書院的圍攻仍不停息。劉宗周忍無可忍,憤然發聲,向朝廷進呈題為「修正學以激人心以培國家元氣」的奏疏。
  •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09-29 08: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講座|朱嶽:「內向世代」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但一開始大家對「內向世代」和臺灣文學都沒有了解,接受起來很困難,所以我們做純文學是很累的,不像那種有剛需的書,教輔教材就不說了,還有很多是讀者想獲得知識的,大家其實閱讀是為了獲得知識,而很多人讀小說都是為了消遣,如果小說看著累,讓你沒法消遣,那很多人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去買這些小說來看。《寂寞的遊戲》是藉助了影視劇這種途徑才有了更多的受眾,當然這本小說本身也很有意思。
  • 劉躍進:從師記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學者、大哲人、卓越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無疵的偉大人物。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0-25 15: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英國人是怎麼「發明」汙染的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其中部分內容。在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在問與技術如何影響自然界、人的健康、社會相關的問題。目前的消費和汙染水平是不是可持續的?保護環境和創造物質繁榮是否可以兼得?圍繞這些問題,人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歷史上,這些關鍵的問題被人們遺忘了。在未來數十年,這些問題甚至會變得更具緊迫性。
  • 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25 22: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心聲| 老師,孩子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心聲 | 老師,孩子 2020-07-08 20: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甘州分局實戰大練兵見成效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甘州分局實戰大練兵見成效 2020-01-18 23: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本文為李一冰為該書所寫的後記,詳細敘述了為蘇東坡寫傳記的難處、材料的來源等,澎湃新聞經授權刊載,標題為編者所擬。一為蘇東坡寫傳記,絕對不愁資料貧乏。東坡那支天生健筆,似乎隨時都在不停地揮灑,學問既淵博,興趣又那麼廣泛,所以著述之豐,雖經長時期「元祐黨禁」的摧毀,傳世之作,還真不少。
  • 今日冬至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今日冬至 2020-12-21 10: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聽,家鄉的聲音-義井之歌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聽,家鄉的聲音-義井之歌 2020-12-06 0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自由 - 自由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自 由 2020-12-21 17: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05-23 08: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童書·新書|高盧英雄歷險記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