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妮(中間紅衣者)與團隊在討論
在京滬兩地密密麻麻的樓群裡,王燕妮的青松康復護理集團擁有近20萬張床位,但她至今卻沒有為自己買一間房子。「海歸」、MBA、國際金融專業,在這些標籤之下,王燕妮卻把為老人服務、讓老人快樂當成了人生追求。
2002年的最後一天,王燕妮從摩託羅拉辭職去法國留學,開創一份照顧老人的事業。周圍的人知道她的想法後,都認為她簡直是瘋了。就連父母也無法理解女兒的想法——放棄人人羨慕的外企高薪,留學搞養老?
但在王燕妮心中,卻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她要創建一個平臺,吸引更多人做老人的小夥伴。她發現,那些曾經躊躇滿志、神採奕奕的老年人,退休後,變成了焦慮、失落的老小孩。「我要讓他們快樂起來,讓他們看到希望,年老不是黃昏,而是另一個開始。」在她的設想中,老人依然可以有活力,享受快樂、積極的生活。「晚霞、夕陽紅,那不是完美老人的形象。」
在留學時,王燕妮就給未來的公司起好了名字——「青松」。然而,創業不是風花雪月。青松在國內最先引入了「樂齡」概念,希望帶著老人學電腦、學外語、出國旅行。但是,這種在國外很成熟的模式卻並不適合中國老人,他們總覺得娛樂、享受就是在浪費錢。在最困難的日子裡,她只領最低工資,很久沒有為自己買過一件衣服、一雙鞋子,但她心裡始終充滿希望。
中國老人不看重享受,那看重什麼?王燕妮發現,中國有3000多萬名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失能老人,而康復護理卻是空白。王燕妮當即決定轉型,改做上門護理,為失能的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的專業護理。可她沒想到,工商註冊時,竟找不到「老年護理」這一行業分類。「老年護理服務」、「居家護理服務」、「養老護理服務」、「居家養老護理服務」……王燕妮不斷變換著名稱在網上註冊,竟一連被駁回十多次。她有些沮喪,提筆給工商局的負責人寫了封信:「我們都有步入老年的父母,也都會成為未來的老年人。專業居家護理的提前幹預可以有效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延長他們積極生活的周期,是養老最有效的選擇。但一個簡單的公司名稱註冊,就給真心想為老年人提供實際服務的企業製造了仿佛難以逾越的鴻溝……」
正是這封信,打動了那位負責人。2009年9月,王燕妮終於拿到北京市第一張「老年看護服務」類的營業執照,「青松老年看護服務公司」正式掛牌成立。
青松的看護服務並非提供護工和保姆,而是請來專業服務人員,為失能、半失能、病後術後老人提供康復性護理。這種護理雖然不能治癒慢性病,卻可以明顯改善病症,讓老人享受更高質量的生活。
一位在家臥床近3年的老大爺在接受9個多月的康復護理後,奇蹟般地坐了起來。老人感激地說:「姑娘,多謝你讓我坐起來,還能出門看天。」這句話讓王燕妮特有成就感。「聽到老人說話的那一刻,我覺得花都開了。這真是一份很酷的事業!」
如今,青松已經在北京、上海建立了近20萬張社區日間照料床位,每天上門護理近20萬名失能老人。父母也理解了女兒的事業,他們總是很驕傲地告訴周圍的老夥計:「別擔心養老!大伙兒的養老都有我閨女呢!」
本報記者 王琪鵬 文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