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英文當局始終避談「九二共識」的情形下,大陸與臺灣關係日益緊張。臺媒《中時電子報》10月20日發表評論文章「劉屏專欄-面對小英,北京擺出12字」,文章表示,蔡英文想維持現狀但又不敢談九二共識,而大陸現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蔡英文表明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並且不要再激化兩岸人民對立甚至仇恨了。
以下為文章全文:
大陸一個老牌的臺灣研究機構,旗下幾位專家最近連袂訪美。他們熟悉美國,重要的是,他們極其熟悉兩岸關係。在不公開的談話中,他們表述了「12字方針」,是北京面對蔡英文時的最新立場。
這12個字是「守住底線,施加壓力,展現善意」。底線當然是「九二共識」,但蔡英文至今不鬆口,北京乃放寬為「歷史事實與核心意涵」。到目前為止,蔡英文承認92年的兩岸會談等歷史事實,但對於「一個中國」等核心意涵未予承認。現在北京再予調整,希望蔡講清楚兩岸關係的性質,因為李登輝在1999年提出「兩國論」,蔡英文支持;陳水扁在2002年提出「一邊一國」,蔡英文也支持;北京的基本期待是蔡能夠清楚表明「兩岸到底是不是兩國」。
北京了解,要蔡講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要求太高。因此只要她講出「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北京就覺得可以了。
北京既然有此期待,就依然等待蔡繼續做答。一位學者強調「北京到今天都沒有說現在要收卷了」,意思就是「繼續給你時間,我們可以等!」北京也沒有訂出收卷時間表,總希望蔡能給個北京可以接受的答案。
在等待之際,北京會施加壓力。如果沒有壓力,蔡會以為過關了,以為現狀就此維持住了。有位學者說,為了不讓蔡的種種說法矇騙臺灣人民,北京必然要施加壓力。這是因為蔡有談判性格,又擅長談判技巧,不到最後一刻不會出牌。蔡把牌抓在手裡,仔細揣摩對方怎麼出牌,自己再慢慢響應。蔡既然以談判思維與大陸交手,大陸也就不得不藉由施壓以促蔡讓步。
這個壓力當然包括宋楚瑜出席亞太經合會議(APEC)峰會一事。一位學者表示,宋去不去得成,他不知道,不過「我個人堅決反對讓宋去」,理由是「如果派一個安安靜靜、老老實實的人,還好辦。」但宋不一樣,「到了那個場合,他會想盡一切辦法擴大他的聲勢。」
施壓也者,是否包括臺灣的「邦交國」?一位學者未予否認,並響應道,大陸過去的做法有時太過粗糙,今後不妨等這些國家與臺灣「斷交」一段時間後,大陸再與之建交,就像甘比亞在2013年11月與「中華民國」「斷交」,北京則到今年3月才與甘比亞建交。
至於12字方針中的「展現善意」,則是針對臺灣社會而言,意即加強民間交流,但方式要調整。過去幾年交流的主平臺在臺灣,1年總有300~400萬人到臺灣參訪,今後大陸會多多邀請臺灣各界人士赴大陸,讓他們實地認識與感受今日大陸是什麼模樣。
兩岸民間本來沒有什麼敵意,現在情況逐漸改變,大陸人民對臺灣的觀感愈來愈不好,結果是限制了北京的政策調整空間。臺灣人民對大陸如果愈來愈不友善,則不論誰當政,臺灣的官方恐怕都很難和大陸接近。如今不論臺灣或大陸,理性的聲音在網絡上的存活空間正在限縮,「展現善意」益發顯得重要。只是在北京強調展現善意之際,臺灣的執政當局或別有用心之人,會不會反其道而行,藉由分化、對立、甚至仇恨,以強固分離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