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於李世民這位締造了大唐盛世的偉大帝王都不算陌生,不管是史書記載還是後世的影視作品,關於他的故事都不少。自跟隨李淵在晉陽起兵反唐後,展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帶領唐軍南徵北戰,迅速平定了戰亂,建立了大唐帝國。後來奪位登基後,以文治天下,以武徵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使百姓國泰民安,一手開創了貞觀之治。
他的文治武功,自古便為人津津樂道,頌揚備至,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被異族稱為「天可汗」。對於他為帝後的作為,我們幾乎挑不出很大的問題,但他在爭奪帝位時,殺兄娶嫂這件事,卻一直備受後人詬病,可以說這是李世民一生的汙點,到死都沒有被世人原諒。
公元617年7月,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由於當時中原瓦崗軍與王世充等起義軍激戰方酣,隋煬帝又遠在揚州,關內的隋軍力量薄弱,各方勢力均無暇西顧。李氏父子看準機會,起兵後集齊大軍直接殺向長安,一路高歌猛進,僅4個月就攻入了長安,擁立了12歲的楊侑為隋恭帝,以平叛的名義發兵,徵戰天下。
618年農曆3月,隋煬帝在江都被禁軍將領兵變殺死,5月隋恭帝禪位於李淵。自此,李淵建立的大唐帝國,定都長安,李世民被封為秦王,李建成為太子。
此後幾年中,李淵坐鎮長安,李世民則帶領大軍四處徵戰。先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再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接著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最後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平定了天下。
在這個徵戰過程中,李世民展露了非常卓越的軍事才能,居功至偉。天下安定後,勢力強大的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的太子黨漸成水火之態。而高祖李淵可能出於對李世民的愧疚,對於兩個黨派之間的鬥爭竟持默認態度,由著他們爭雄,似乎想給他們自己決出勝利者來。
李淵這種「搖擺不定」的態度讓太子李建成深感不安,加上李世民麾下謀士、猛將諸多,在朝堂上的勢力已經隱隱要壓李建成一頭,長此下去,恐怕太子之位將不保。於是,他與齊王李元吉結成聯盟,共同對抗李世民。此後兩人不斷在李淵面前詆毀李世民,誣告他要密謀造反,甚至還在酒裡下毒,意圖毒殺李世民,兩派人的鬥爭迅速升溫,在朝中相互攻訐,都想讓自己支持的人能最終繼承大位。
公元626年,李建成借突厥來犯之機,推薦李元吉領兵出戰,意圖剝奪李世民的兵權,並且密謀想在出徵踐行之日,於昆明池設下伏兵擊殺秦王。這個消息被秦王府密碟王晊得知,告知了李世民,勸他早做準備。
李世民為了保命,與麾下眾多心腹商議後決定先發制人,於626年7月2日發動了「玄武門」政變。當天,李世民和10位心腹手下共同帶兵進宮面聖,並在玄武門上安排了伏兵,待不明就裡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前來時,驟然發動兵變,先是李世民射殺了太子李建成,後李元吉被尉遲恭所殺。緊接著,李世民帶兵入宮,讓尉遲恭去給李淵擔當警衛,他則勸降了宿衛軍,頂住了太子黨軍隊的進攻,一起控制了大局。
事後,李淵在眾大臣的勸誡下,改立了李世民為皇太子,並且下詔說:"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626年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
李世民登基後,宣布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之死是因為結黨叛亂,意圖謀權篡位。為了斬草除根,太宗皇帝下令將李建成的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鉅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等男丁盡數殺害,並且從宗族上將他們除名。原東宮和齊王府的女眷則全部沒入宮中,成為李世民的後宮組成部分,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李元吉的妻子楊氏,後來被太宗皇帝納為了妾仕。
至於說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要這樣做,我想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是逼不得已而為之,完全出於自保的目的。在晉陽起兵前,李淵曾答應成就大業後,會封李世民為太子,可是李淵失信了,把長子李建成立為太子。李世民當時沒有表現不滿,依然勤勤懇懇地帶兵平定天下。但是金子的光芒是擋不住,李世民的雄才偉略讓太子黨如針芒在背,欲除之而後快。於是才有了李建成與李元吉聯合陷害李世民,並且屢次想下手殺害李世民,最後一次更是藉機剝奪了秦王府的兵權,還準備設伏擊殺李世民。
太宗是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才發動政變,擊殺了兄長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事後這也成了他一生的夢魘,需要尉遲恭和秦叔寶兩人做門神才能入睡。
他娶楊氏為妾這件事,很多人認為是太宗「好色」。其實不然,這個楊氏可不是一般的人,他是隋朝楊雄血脈,雖然隋煬帝一脈滅亡了,但是其宗族勢力仍然不可小窺。李世民的皇位得來不正,急需各方面的支持以穩定局勢,楊氏就成了不錯的選擇,以背負一個好色的名聲,換來了楊氏一族的支持,何樂不為?其他的女眷被納入後宮,也許是太宗不忍再大開殺戒,讓他們有個生活的地方才如此做的吧?畢竟這些女眷都是罪臣家屬,太宗不處理他們,放在外面的話,也多的是人打著揣摩太宗心意的旗子,去為難她們。
對於李淵的處置,太宗皇帝算得上是比較仁義的。在李淵退位當上太上皇后,前期還一直居住在太極宮,後來才搬到了大安宮,並在此生活了9年。雖然兩父子翻臉了,但是李世民對於李淵還是很優待的,除了沒給他權力以外,其他的一應需求都滿足了他,還幫他網羅了眾多美女給他解悶,出席盛大宴會也邀請他一起去參加。李淵無奈之下,也沉浸在了醉生夢死的生活中,日日作樂,9年時間為李世民添了30多個弟弟妹妹。
事實上,對於如何處置李淵一事,李世民的心腹曾經發生過激烈的爭吵,大部分人勸說李世民做得徹底些,以絕後患,只有少部分人同意讓李淵做太上皇。最後,太宗皇帝還是下不去手,選擇了給父親安享晚年。
其一:李淵畢竟是李世民的親生父親,這要非常大的決心才能下得去手,況且他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後,已經讓他承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經常半夜被噩夢驚醒。如果再殺李淵的話,他將承受更大的心裡壓力,很容易徹底變成一個暴戾的昏君。再說李淵其實一直都對他很好的,除了在立太子一事上對不起他外,其他都不差,甚至為了補償他,還給他開府建牙,招賢納士的權力。所以他保持了心中最後的一點良善,沒下令殺父親。
其二:其實李淵並不是一個野心很大之人:晉陽起兵是李世民、劉文靜、裴寂等人勸說的;打天下的是李世民;平亂的是諸多大臣將軍;他是被眾人捧上帝位的,當上皇帝後又長期坐鎮長安享樂,都沒徵戰過。他曾跟裴寂說:你管理政務,我為太上皇,逍遙一代,豈不快哉?這可以看出他已經沒有雄心壯志了。
他一入長安就把隋煬帝的後宮整個給端了,500多妃子照單全收,迫不及待地開始享樂。其次他在政事上也沒有表現出很強的能力,只能說是守成之君。李世民一路帶兵徵戰,唐軍大半都是支持他的,實力雄厚,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後,再也沒人能對他形成威脅,李淵也不行。既然李淵都不能威脅到他了,為什麼還要痛下殺手呢?
其三:李世民需要李淵活著。太宗殺李建成和李元吉,可以給他們安上一個謀權篡位的罪名,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但是殺了李淵的話,他自己就會變成不忠不孝的小人,殺父奪位的名聲可能會令天下人對他所不齒,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名臣也不會效忠於他,甚至會讓有心人以此為名,起兵反抗他,令得剛剛平穩的天下從新陷入戰亂中。縱觀歷史,殺父奪位的皇帝,都不會有好下場,隋煬帝就是一個好例子。所以,只要是李世民不是太瘋狂,應該都不會殺一個對他已經沒有了威脅的人,而且這個人還是他父親。
李淵活著,對李世民快速穩定朝局,化解各派之間的矛盾,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李世民是一位有著雄心壯志的帝王,他留下李淵不殺,有著很多的理由。但是,我想他心裡未嘗沒有爭強好勝之意,要讓李淵看看他是如何帶領大唐走向輝煌的,讓李淵知道,選擇他是沒有錯的。可能這也是太宗皇帝如此努力勤政的原因之一吧!他最終也達成了心中所想,開創了大唐的貞觀之治,讓大唐走向了盛世,也向李淵證明了他的選擇沒有錯。他李世民是註定要成為明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