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期,曾讀到李大釗先生的女兒李星寫的一篇課文《我的爸爸》:李大釗先生教育子女要認真學習,「小孩子做什麼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要學就學個踏實,要玩就玩個痛快」;一直深以為然,到現場走上工作崗位,也一直信奉「該奮鬥的時候努力工作,該玩的時候盡情玩耍」,這就是生活做好的狀態;
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在1935年發表過一篇文章,名為《賦閒禮讚》,其中主要思想是,工業革命是減少工人勞作時間的一種方式,並相信技術進步的最終可以增加普通人的休閒時間,工作不是生活的目的,我們更應該將剩餘的時間用於娛樂與善行;最終達到一個理想的平衡,人們既要充分的工作,又要關注休閒娛樂,但不要太多,不可讓人們疲憊不堪,沒有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
然而,21世紀的生活並沒有如百年前所預測的,雖然已經歷了四次工業革命,工業自動化、技術進步已深入到各行各業,人們的生活確認有了改變,生活更美好,居住更優越,環境更適宜,但唯一不變的,就是人們還得夜以繼日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為那些美好持續的付出;不論是普通勞動者、管理者、創業者甚至是已功成名就的老闆,其實都一樣,都在為各自階層的生活奔波;人們沒有因為社會科技的進步獲得實質性的休閒;
美好生活都是奮鬥出來的,這是不變的真理,想要同時兼顧工作與生活,或者真正的休閒,如何進行自我的管理就尤為重要;
該工作學習的時候好好努力,人生很漫長,但也很短暫,很多人覺得讀書太辛苦太麻煩,其實不知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記得蔡康永寫過:15歲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所以,人生路上的每個關口,如果遇上了,請好好努力;
該玩的時候好好玩耍,就像每天到了睡覺點,人們很自然地進入睡眠,在家陪伴妻子孩子,度過美滿的周末;但人們的這點願望經常會被打斷,內心總還是有工作的事情牽掛著,導致該玩的時候就是沒發放開;我的建議是一定要放的下,將工作及學習上的事情做個梳理,分輕重緩急,做到事事有回應,能夠處理的給出處理方案,處理不了的像上級提出建議,記錄好後續的安排,然後考慮輕鬆的放下,暫時性的遺忘,開啟自己的玩耍時間;
無論是對於社會的進步,比如說創造藝術、科學、文學、哲學、政治思想等,還是對於個人的身心健康,能夠在合適的時間工作、合適的時間學習、合適的時間休閒,都是極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