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仔
音樂產業收割機,不愛吃火鍋,愛吃底料
前兩天發了一篇《都9102年了,聽歌這種事情還需要人教嗎?》,討論很熱烈。我就以自己為例子,聊聊自己2018年裡是怎麼聽歌的。
2018年,對我來說,最大的變化之一,是聽歌方式的調整。我嘗試把自己獲取音樂的方式跟流媒體時代做一個銜接,以完全順其自然的態度,跟著流媒體的腳步走,看看能走出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具體方式就是只聽Spotify的智能推薦歌單。因為Spotify的智能歌單在業內口碑很好,身邊很多朋友都在誇Spotify的智能推薦準。所以我覺得試試看。
都8102年了,人工智慧概念滿天飛,也是時候用8102的方式來聽歌了。
我選擇的聽歌路徑是這樣的:
之所以選擇這樣的路徑,我的思考方向是這樣的:
上圖中的智能反饋,指的是,系統會根據我每一步的聽歌行為,在涉及智能推薦的地方有所反饋。
比如,我因為關注了一個叫「Funky Jams」的放克音樂歌單(④),再聽「Release Radar」(②),歌單裡就會出現放克曲風的新作。
同理,我聽完「Fresh Finds」(③)裡的歌之後,我的喜好同樣會在「Release Radar」(②)裡有反饋。
理論上說,這有助於幫我建構一個發現音樂的正循環:聽歌範圍不斷擴大。
如此反覆了幾個月之後,效果非常明顯。
在建立這個聽歌模式之前,我也曾經一度為發現音樂發愁。在此之前,我的找歌的方向主要是媒體、社交網絡、音樂平臺推薦、個人喜歡的歌手和朋友推薦。
但是,我有時候我會覺得效果並不好。比如,我喜歡電音,但是不喜歡EDM,我就很難從媒體、音樂平臺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品。(畢竟EDM是大勢,所以平臺推薦的主要是EDM)
我翻過排行榜、翻過各種歌單、翻過豆瓣的豆列,也翻過外媒,但感覺效率極低。我是一個音樂雜食動物,其他類型的音樂我也喜歡,我沒有太多精力專門翻電音,而且,我確實也很忙,不像同學們有那麼多時間去找歌。
最後我又想到我一位叫evan的朋友。
在博客時代,以evan為代表的KOL(在我心中他就是KOL)通過博客等個人平臺推薦音樂,信息相對比較集中,我經常會不時上evan的博客「電志」去找歌聽。(也跟國內缺乏比較值得信賴的專業音樂媒體有關,詳見:「流量為王」背後是音樂價值判斷體系的缺失)
博客時代過去之後,渠道更加碎片化,信息傳播日趨分散,對於我來說,就碰到了問題。比如evan,他博客所在平臺關閉(Blogbus),後來做雜誌去了,去年才開始更多的玩微博( @evan )。於是我的一個重要的電音源就斷掉了,當我想聽電音的時候,我就得費勁找。(可是,我真的很忙……)
其他音樂類型也是如此。於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獲取新作的路徑主要還是微博(因為平時做這個)、個人經驗和朋友們偶爾在社交帳號裡的分享。其中以個人經驗為主——聽自己聽過的歌手的歌曲。
結果,我感覺自己聽歌的範圍越來越窄,甚至有一段時間我只聽老歌。
自從在Spotify給自己建立了一個「循環」之後,問題不但獲得了根本解決,甚至開始因為各種新歌新作滾滾而來而感到焦慮。(這個話題以後再聊)
下文中推薦的個人年度十大專輯可以說明一點問題。我挑出以下個人年度十大專輯的過程,是我聽歌以來最特別的一次。(點評側重於發現的過程,而不是唱片本身,請多包涵)
《Recon Mission》Adam X
Adam X上一張專輯我就挺喜歡的,但我並沒有刻意去跟他的近況,完全是因為Spotify的歌單推薦(Release Radar),我才知道Adam X出了新歌。聽完很喜歡,就跟了下新專輯,仍然很喜歡。這張電音專輯具有典型的德式工業美學,規則且冷酷。
《The Sunshine Beat,Vol.1》Tahiti 80
這張專輯也是通過Spotify的推薦發現的。Tahiti 80是我喜歡的樂隊,曾經下載過他們所有專輯。但是,我在Spotify上並沒有聽過他們的專輯。我懷疑,Spotify推薦他們給我,是因為我收藏了Spotify的Funk音樂歌單(Funky Jams)。
據Tahiti 80自己的說法,Sunshine Beat是法國諾曼第地區1990年代中期流行的曲風,融合了Sunshine Pop、Blue-eyed Soul等曲風,節奏上有著比較明顯的Funk特質,聽著有一種毫無負擔的爽快。
《TESTING》A$AP Rocky
我從小聽Rap,但就個人喜好而言,Rap並非我最愛,我口味更偏向吉他音樂,所以,當Spotify把這張專輯裡的歌曲《Sundress》推薦給我的時候,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這首歌有著比較濃鬱的Indie氣質,沒想到卻是一個Rapper做的。
於是我就聽了這張專輯,發現《TESTING》確實跟很多說唱專輯不太一樣,實驗感很強,Beat之下鋪了一層電音LOOP,還有一種讓人不由分說沉溺其中的「喪」。
《Paspatou》Parra for Cuva
同樣來自Spotify的推薦,因為推薦的歌曲有著比較強烈的World Music元素,我一開始以為是拉丁音樂人,後來才知道原來是一個德國DJ。喜歡這張專輯的原因在於,雖然是House為主,但又帶有大量的原聲吉他且穿插了很多民族元素,聽起來既舒服,又豐富。
《complex》upsidedownhead
因為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嚴格要求自己在Spotify上只聽電音(當時主要是想試試看Spotify的推薦準不準),在Spotify上收藏了很多電音專輯,所以Spotify會根據我的行為,給我推薦很多電音作品,upsidedownhead就是其中之一。
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聽過upsidedownhead的歌,對我來說,upsidedownhead是全新的發現,很喜歡,但是……電音了解的少,不知道該如何描述這張專輯……
下面這五張專輯不是Spotify推薦的。
《Tell Me How You Really Feel》Courtney Barnett
Courtney Barnett是我2017年偶然才發現的,她和Kurt Vile合作的專輯《Lotta Sea Lice》我很喜歡。從這張專輯中,你可以聽出比較豐富的電吉他演奏技巧,Courtney Barnett的演唱帶有一種老派的詩意——外媒稱她是「女版Bob Dylan」。
《Dirty Computer》Janelle Monae
Janelle Monae的首張專輯《The ArchAndroid》我非常喜歡(去年才發現,孤寡了……),所以就跟了下她的新專輯,也喜歡。這張專輯既有復古質感(這是我喜歡的原因,我特別喜歡上半張專輯的復古合成器音色),也有一些當下比較時興的元素,比如Trap。總得說來有點雜,但每首歌都很精良。
《Invasion of Privacy》Cardi B
Cardi B是我在工作過程中發現的,我的工作主要是微博運營,每天會翻大量的媒體報導,Cardi B因為這兩年特別火,在各種媒體上出現頻率很高,所以我就關注了一下她的作品。個人感覺Cardi B的學習能力很強,當然,她前夫也很強,整張專輯把流行元素和說唱結合得恰到好處,百聽不厭。
《Room25》Noname
這張專輯是在國外一個叫metacritic的娛樂產品評分網站上發現的。Noname雖然在國外說唱圈小有名氣,但對我來說是個很陌生的名字。這張專輯的媒體評價分出奇高(平均分93,年度第一),所以我就聽了一下,沒想到非常喜歡。
專輯中沒有任何可以上榜的元素,你不會從中聽到TRAP或AUTOTUNE,也沒有什麼讓人蠢蠢欲動的FLOW或BEAT,在我聽來更像是聽一個黑人小女生跟著靈動的電音節拍和爵士器樂隨性而談。
《Luna》AGA
AGA(江海迦)是香港樂壇近年來脫穎而出的唱作女聲,我關注挺長時間了,這張專輯是2018年唯一一張我聽了很久的中文專輯,因為完全在我的「舒適區」裡——我是聽粵語流行歌長大的(但AGA的歌又有比較強烈的Soul味)。專輯中收錄了幾首「老歌」(2017年以單曲形式發布),我聽了足足一整年,所以專輯出來之後,也就成了我的摯愛。
除了上述「十大專輯」,我還挑出了自己2018年最喜歡的15首歌,從中也可以看到,發現的方式五花八門。
新仔的2018年TOP16金曲(排名不分先後)
1.《Top of the World》Kimbra
*玩足球遊戲FIFA18發現的
2.《SWAG午覺》Outlander(ft.9m88)
*因為喜歡9m88,所以就發現了。
3.《Take A Byte》Janelle Monae
*發現過程見上文
4.《水滴石穿》那吾克熱
*看綜藝節目發現的
5.《人妻的偽術》謝安琪
*蝦米音樂焦點圖上發現的。
6.《Bartier Cardi》Cardi B
*發現過程見上文
7.《唱廣東歌》黃明志(ft.盧巧音)
*微博上發現的,不記得是誰發的了
8.《火車駛向雲外,夢安魂於九霄》刺蝟
*來自 @耳帝 的「年度50大華語金曲」
9.《Big Car》Siamese Cats
*Spotify推薦
10.《Sundress》A&AP Rocky
*發現過程見上文
11.《你也是嗎?》蘇運瑩
*最初看到這首歌是在 @耳耳耳耳耳耳耳耳 的微博
12.《THiNgs we Do FoR moNey》Yung Titties
*Spotify推薦
13.《1, 2, 3》Sofia Reyes
*在QQ音樂上建拉丁音樂歌單時發現的
14.《I』ll Be There》Jess Glynne
*個人關注
15.《我繼續》林俊傑
*做跑步歌單時發現的,跑步時常聽
16.《Everybody Woohoo》吳青峰(ft.9m88)
*因為既喜歡蘇打綠,也喜歡9m88。
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因為去年我比較深刻感受到音樂產業的巨變,從傳播渠道到營銷都在明顯往流媒體轉移。而作為聽眾的我,音樂欣賞也身不由己的被時代改變著。我嘗試紀錄這種變化,並且好奇將何去何從。
相信大家應該也多少感受到了時代的變化,如果你也有比較深刻的體會,不妨在本文後留言,聊聊自己2018年是怎麼聽歌的。
靜候佳音。
- END -
本文僅在新音樂產業觀察發布,不授權轉載,任何非新觀渠道發布均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