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面試官問你期待工資多少時,該怎麼回答?
面試是對於職場人來說是永恆的話題,無論你是剛剛畢業,還是工作幾年後要跳槽,都無法避免面試,其中最常見問題就是:你期待的工資是多少?
面對這個問題,說的高了,怕與機會失之交臂,說的少了,又覺得不甘心。總是很糾結、很矛盾,面對這樣的問題其實很好回答。
用商業的角度來思考
1.談錢不傷感情
作為打工人,賺錢就是原動力,別不好意思談錢,很多人談錢就是覺得難以啟齒,但是內心卻在盤算、掙扎,而對於面試官來看,談錢是判斷你的價值定位與公司成本之間的平衡。談錢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沒什麼不好意思的。
2.面試就是商務談判
面試的過程就是商務談判的過程,只是甲方提出疑問,乙方來解答疑問。甲方需要知道乙方過往的經歷,曾經的成績與成就,來判斷乙方是否能夠合作,而乙方需要充分展示自己能力、才華以及實力來達成雙方的合作。
3.面試官就是消費者
把面試官當成消費者,如何讓消費者滿意,如何讓消費者覺得物有所值,物超所值,這就要看銷售員對消費者的心理把握,既然面試說明有需求,而自己這個「商品」是否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挖掘消費者更多需求,來實現最終成交。
4.面試人就是「商品」
從商業的角度看,每個人都是「商品」,要把自己推銷出去,就需要了解自己優勢、劣勢以及特點展現給消費者,劣勢不避諱,優勢適當放大,因為自己在未來還有「升級」可能性。自己是必須品,還是奢侈品,或者是消耗品等等,根據自己的情況不同,來判斷價格。
回答時要避免的幾個錯誤
1.避免獅子大開口
一定要避免獅子大開口,除非自己在面試的過程中對面試公司失去了興趣,面試的過程是一個雙向選擇。如果想達成合作,那麼就避免超出實際價值的「報價」,否則只會嚇跑面試公司。
2.避免脫離客觀事實
避免脫離客觀事實,你的「報價」決定了你的價值,在公司可以接受你「報價」的成本時,對你的價值也進行了評估,當實際效果沒有達到預期時,很大程度上對未來的發展造成 影響,這相當與「虛假廣告」誇大價值,而實際上無法達到應有效果,結果「報價」只能持續縮水,或者被踢出局。
3.避免超出行業標準
工資是根據行業標準而定,可以有上下浮動,會有差別,但不能離譜。就像飯店服務員面試時想拿到程式設計師的薪酬,或者說泥瓦匠覺得該拿工程師的待遇。面試前應該了解到行業標準大致的範圍,在範圍內浮動,而不是按照自己想像的來「報價」。
4.避免「報價」太低
價值決定價格,「報價」低於自身價值,哪怕被錄用,最終也會跳槽,不是為了達成合作,就要降低「報價」,比如,你買鑽戒1克拉,報價只有三位數,你一定會覺得是假貨,哪怕就是真,你都不信。同理,面試時把自己「報價」太低,會讓面試官感覺到你提供信息可能有誤差。
個人清苦差異,回答方式不同
1.剛入職的新人
職場新人的話,不建議提薪水的問題,給多少要多少,重在積累經驗,掌握技能,因為職場新人能夠起到的作用不大,雖然可塑性強,但是短期內不會創造太大的價值。
2.跳槽的職場人
跳槽的人大方的說出自己心理預期值,跳槽一定是為了尋找更好發展平臺,更多的物質收入,大大方方的提,超出原來的基礎上,滿足心理的價位就好,別覺得提的高了,別人不錄用,本身跳槽就是為了賺錢,也別覺得自己提的價格低了會吃虧,滿足心理價位就好了。
3.帶有資源的人
帶有資源的人和精英骨幹不同,那些行業精英骨幹,不會面試的,可能直接就被高薪挖走了,別以為自己的資源有太大的價值,但是也不能忽視自己所帶資源的重要性,根據心理價位,判斷資源能創造的價值來提薪資水平。
4.能力超群的人
能力超群的人,其實不必提薪資水平,和新人一樣就好,因為能力超群,很快可以超出崗位價值,升職加薪指日可待,完全可以回答:期待的工資越高越好,但不給也沒關係,在試用期隨意,試用期後看我創造的價值來定工資。能夠自主創造價值的人,其實根本不在乎薪資,因為他們走到哪裡都有飯吃。
總之,把面試當成一場商務談判,面試官、用人單位就是消費者,而自己就是「商品」,展示自己作為「商品」的價值,最終達成雙方都滿意合作。別覺得談錢難為情,本身工作就是原動力就是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