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度》由陳偉霆、阿嬌、衛詩雅等主演的愛情電影,裡面錯綜複雜的愛情關係網,讓這部電影增添了不少看點。這部電影相對於看過的其他愛情片來說,它是更具有真實感,好像就是自己身邊發生的故事一樣,不是很離奇、不會很浮誇。個人感覺其實導演並不是想傳達如何偉大的愛情,或者 轟動的感情。而更像是在喚醒戀愛中男女對前任的一絲回憶。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它是一部極不易傳播的電影,理由有如下:它完全違背了中國人對愛情的態度,中國人的思維和愛情態度是千年流傳下來的道德倫理來決定的。提倡的就是一生一世一雙人,永結同心,白頭偕老。不是隨隨便便想喜歡誰就喜歡誰,想和誰在一起就移情別戀。所以這種家常便飯式的愛情並得不到很多人的稱讚。
人物角色設定的很不合理,明明是一個非常陽光帥氣的男孩,可是種種行為讓人很不舒服。電影尺度也有點大,不符合那時候人們的觀影心裡,因為電視機時代很多都是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的。
電影告訴我們,愛情從來不會因為你是一個好人就多眷顧你些。就像普世價值裡的好人阿詩,任她再溫柔體貼卑微哀求,陳均平那句算了吧,還是說了出口。該鎖在心底的千萬不要試圖找到鑰匙。
這部片子,我很喜歡兩個部分。一個是那個有裂縫的塑料杯。周怡從小生氣喜歡摔杯子,陳均平就把家裡的玻璃杯都換成了塑料杯。哪怕他們分手以後很久,使用塑料杯的習慣依舊延續。杯子上的裂縫可以彌合,心裡的東非大裂谷呢?看起來完好無瑕的塑料杯,原來早就裝不了水了。
另一個是周怡的媽媽這個角色。故事輕描淡寫周怡父親早逝,母親教導她,最喜歡的那一個,一定不是身邊的那一個。她誤讀了這一部分,導致感情觀錯位,
總是沉溺於尋找和重來。直到最近一次分手,母親旅行回來,告訴她,我沒說過最喜歡的那一個,一定不是身邊的那一個,而是最喜歡的那一個,已經不在身邊了。
我們曾經擁有過的那些甜頭,為什麼到頭來,都融成了苦澀?相愛的人可以分手,但是分手的人再相愛,兩次也不可以再踏進同一條河流。這樣說來,擁有始終缺失,只有失去才是不朽。好好珍惜身邊的人。明天和意外不知道誰先來。
其實陳均平說到底就是還愛著周怡,在周怡到來後,陳均平曾經埋下的激情火焰再次燃燒起來,一次次打破自己和阿詩的生活規律。在周怡做夜宵時,阿詩表示自己和陳均平不吃夜宵,但是陳均平卻大半夜煮好面叫周怡一起吃。周怡來例假,陳均平幫她買好衛生棉和止痛藥,從周怡的角度來說,這個前男友真的很貼心,但是從阿詩的角度而言,男朋友給前女友這麼體貼,該如何大度接受?
當然如果只是普通道義上的關心,好意,也就算了,但是在阿詩上班後,陳均平卻和周怡在家重新燃起過往情愫,差點越過雷池那一步。但這不是說陳均平和周怡比較有道德,而是阿詩上班途中剛好回家。
不得不說,整部電影的淚點,幾乎都在她和陳偉霆的關係中。男主的體貼,真的是羨煞旁人。可在這段關係中,其實女主還是很作的。一點小事,發起脾氣,什麼都可以摔碎,她還不懂,摔碎的更多的是男主愛她的心。一次一次,碾壓的無以復加。
儘管如此,幾年之後的重逢,男主依舊無法忘記女主,生活中也依舊保留那些他們曾經一起生活時的習慣。愛情依舊在,而現任女友也因女主的出現,變得像替代品一樣的無足輕重。
換一個視角我們再來看看現任女友,起初會覺得這是真的很愛男主,但後面才發現,其實現任女友也只是在男主身上找心理安慰。任何一個體貼入微的男人都可以取代男主的位置。而我們的男主,只有在女主身上才顯得那麼深情,面對現任女友時,也是不折不扣的渣男。
對自己的感情負責,才是對的。幸福,與未來有關,歷史,就讓它隨風而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