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 it light,keep it bright, keep it gay」,百老匯音樂劇《金牌製作人》用一首《Keep it gay》,奠定全劇一語雙關的基調。觀眾自始至終被「歡樂」包裹,幾乎由男同形象一手包辦的戲中戲《希勒特的春天》,開涮人類歷史上最為臭名昭著的惡魔,對應的是德國納粹曾對約10萬男同性戀者的逮捕與審判,並將他們中的約1萬5千人送到集中營,導致其中超過60%的生命被折磨致死的歷史。元首當年把他們踩在腳下,他們今天把「元首」玩弄於股掌。
有關二戰期間納粹迫害猶太人的影視戲劇作品,全球範圍比比皆是,或直面歷史慘相,或以幽默手法辛辣嘲諷其間荒謬。其中開諷刺喜劇類先河者,當屬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兩位大師卓別林和劉別謙,他們分別於1940年和1942年拍攝電影《大獨裁者》與《你逃我也逃》。兩部影片上映時,正值希特勒的統治進入瘋狂階段,大銀幕對其形象的醜化,彰顯藝術家的大無畏,也是其時觀眾苦日子總會熬到頭的寄託。
納粹鐵蹄下悲慘過活的除了猶太人,還有絕望程度與他們不相上下的男同性戀者。1871年德國頒布第175條刑事法,規定同性戀屬於犯罪行為。但在魏瑪共和國時期,以柏林為中心的德國不少城市,出現大量同性戀酒吧、報刊和團體,175條法規有被廢除的趨勢。納粹政黨上臺後,認為數量眾多的男同性戀者違背「生命之源」的計劃,無法孕育出理想的雅利安人,是對人類社會倫理秩序的嚴重破壞,加上他們的結黨行為可能威脅納粹利益,1935年納粹政府對175條法規作出修改,針對男同性戀的嚴酷清洗運動展開。
鮮少有電影或舞臺劇關注這段歷史的原因,一方面因德國上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從故紙堆裡翻找同性戀者被納粹摧殘的資料,另外雖然同性戀維權史上標誌性的事件,1969年的美國石牆運動發生已近半個世紀,同性戀者自深櫃一步步探出腦袋伸出四肢的過程,卻總是麻煩不斷。做給主流人群觀看的娛樂產品不願冒風險,實屬有情可原。
不過總有越位的藝術家,愛做偏離時代語境的創作。美國現代舞之父哈羅德·普林斯1966年導演的百老匯音樂劇《歌廳》,聚焦1931年情愛自由的柏林,保守的美國大男孩,正是在這座城市解放了天性,但山雨欲來風滿樓,黨衛軍已悄悄吹起號角。英國導演西恩·馬提亞斯1997年執導的電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被蓋世太保追得無處可躲的男同性戀者,為了掩蓋身份把戀人打死,被收監後不敢與同性有任何肢體接觸,甚至柏拉圖式的表示也要偷偷摸摸進行。巨石搬運工地繁重的體力勞動、隨時隨地會被納粹士兵實施暴行、靠向納粹高官出賣身體換取感冒藥(法規對當權者自然形同虛設)等等情節,正是記載於文獻檔案裡的史實。他們佩戴的粉紅色倒三角標識,是最為骯髒和下等的身份象徵。
二戰結束後,聯邦德國對同性戀者的審訊仍在繼續,並依據納粹時期的證據對他們重新量刑,直到1969年175法規不再針對21歲以上的同性戀者。而該法規的徹底失效,是在兩德統一後的1994年。
作為猶太裔藝術家,美國喜劇大師梅爾·布魯克斯有過親身抵抗納粹的經歷,恨希特勒入骨。他對納粹驅逐猶太人的行為耿耿於懷,也對當時同性戀者的際遇深懷同情。1983年由布魯克斯製作並主演,翻拍自劉別謙同名電影的《你逃我也逃》,延承前輩對納粹政權的嘲弄之外,特意把原片中女主角身邊的女化妝師換成了男同性戀者。相比真實歷史中的同類,這位男化妝師要幸運得多——雖然也被黨衛軍四處緝拿,但終和猶太人一道逃出生天。
布魯克斯的別有用心,在他1968年編劇、導演的歌舞片《製作人》中已有體現。曾經風光無限的百老匯音樂劇製作人麥克斯與夢想成為製作人的會計師裡奧,計劃聯手利用美國戲劇製作制度的漏洞,將希特勒的擁躉為偶像平反的劇本《希特勒的春天》搬上百老匯舞臺,並找來同樣一團糟糕的導演、演員,準備好了大加冒犯觀眾,詐到一筆後半生吃喝無憂的銀子後溜之大吉,陰差陽錯,「超級爛劇」沒被勒令停演,反轉成為「百老匯最賣座、最好笑、最諷刺的音樂劇」。
次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獎的《製作人》塑造的批量生產爛劇的製作人、空有夢想的職場新手、耐不住寂寞的金主老太太、神經錯亂的編劇等等人物,涉及音樂劇製作層面的多個工種,足見對百老匯製作流程的譏諷。但講述獨裁者如何沉溺於自身醜陋搞笑形象的戲中戲,才是重頭。布魯克斯認為,把熟諳蠱惑民眾技巧的希特勒從講壇上拉下來的唯一方式,是盡情嘲笑他及信眾的瘋狂愚行,觀眾的笑聲是戰勝他們的有力武器。麥克斯對構思與猶太大作家卡夫卡的《變形記》如出一轍的劇本大加讚賞,表明影片對猶太人的立場,與美國電影協會分級制度同年誕生的該片還打了性取向的擦邊球,戲中戲《希特勒的春天》的導演和他的貼身男秘書,用他們造作浮誇的言行舉止,「說明」他們是如假包換的一對兒。這種膚淺的形象評定,是布魯克斯的有意為之,代表納粹政權甚至包括普通觀眾在內對同性戀者下意識的印象,不過這位戲中戲的導演不僅臺上碾壓希特勒,同時徵服了臺下觀眾,改變了他們對同性戀膚淺的印象。
2001年,年逾古稀的布魯克斯將《製作人》影片搬上百老匯的舞臺,音樂劇《金牌製作人》帶著與時俱進的視聽效果,俘虜新一批觀眾。影片的主體故事以及《Keep it gay》《Springtime for Hitler》等布魯克斯創作的音樂保留之外,該劇增加了同性戀角色的比重,《希特勒的春天》的舞美、編舞、服裝、燈光等主創人員,和導演一樣,皆是男同性戀。此種設置,在2005年的同名電影中得以延續。
迄今已在百老匯演出超過2500場的音樂劇《金牌製作人》對美國觀眾的意義,已經超越用鬧劇諷刺納粹的範疇。該劇2001年紐約巡演時,「9·11」恐怖襲擊爆發,臺上的歡歌笑語一度成為美國人走出陰影的支撐。2001年託尼獎將最佳音樂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等12項大獎頒給它,部分原因正是它陪美國民眾度過了一段異常艱難的時期。
此次來華巡演的《金牌製作人》,並非百老匯製造,而是倫敦西區製作團隊購買版權後的全新製作。不過由於版權方規定不許修改臺詞、音樂,該版《金牌製作人》雖然不是原汁,但聲效頗具原味。而注重戲劇表演和專業態度的英國人對歌舞場面的全新改造,更令這版多出不同以往任何版本的風情。踢踏、桑巴、康康舞、華爾茲等舞蹈和著金曲的輪番轟炸,讓觀眾仿佛置身眼花繚亂的百老匯的臺前幕後。加上24名演員是從2000多位專業音樂劇演員裡挑選而出,該版的唱、跳、演皆對得起《金牌製作人》的金字招牌。
《希特勒的春天》裡暗含的強權與弱勢的「風水輪流轉」,中國觀眾也許不能全都明白,但至少能夠開心地看到用諷刺完成的對希特勒的一次「高級黑」。而該版《金牌製作人》場景轉換時別出心裁的互動方式,比如身著奇裝異服的同性戀角色橫穿觀眾席等,除了令觀眾時時刻刻笑個不停,也讓人感嘆多種文化並存不悖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