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千帆:以尊嚴意識統合權利義務觀念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沒有誰會否認,這是一個「走向權利的時代」,改革三十年在本質上就是中國人的權利意識逐步覺醒的過程。但是作為一個「中庸」主義者,我自認為任何事情都需要把握一個度,即便權利也不例外;「權利」談太多了,也會出問題。

  在權利保障相對充分的西方世界,片面張揚權利不僅未必有助於解決問題,而且可能把問題帶入僵局乃至死胡同。其實西方人顯然不是我們以往想像的那樣純粹自私自利的動物,基督教等宗教文化恐怕比世界上任何其他道德教義都更強調人的義務。只是在國家機器面前,為了實現強大公權和弱小私人之間的平衡,憲法學說才凸顯了個人權利的至上地位,但是這套學說是不能拿來到處亂用的。在面對普通私人的時候,西方人十分注重自己權利的邊界,甚至十分崇尚個人對社會的奉獻,十分鄙視那種「一毛不拔」、唯利是圖的「小人」品性。

  在中國,宣揚權利固然是天經地義、順理成章的,但是如果只一味追求自己的權利,卻未必有助於實現這些權利。一個自私自利的「小人」只知道搭別人的「便車」,自己卻不願意承擔任何風險;一旦絕大多數人都成了純粹理性自私的「小人」,這個社會就陷入了理性所設定的「囚徒困境」,一群自私個人的理性行為產生了對於彼此都最不理性的後果。

  不無弔詭的是,實現中國權利保障的最大障礙正在於權利話語所暗含的自私人格之中;要打破人類理性為自己設定的窠臼,只有克服權利習慣思維所造成的誤解和偏向。

  權利話語的局限性提示我們回到中國的古典智慧,因為統治中國數千年的儒家傳統是義務導向的。儒家倫理或許存在致命的缺陷,但是儒家的倫理道德體系卻未嘗不能提煉出對當代中國社會有用乃至永恆閃耀的價值。

  儒家學說的最大缺陷在於「權利」概念完全缺位,但是義務導向的儒家倫理仍然可以在當今道德世界中佔據獨特的位置。這不僅是因為義務的背面也能折射出權利,或傳統義務話語可以作為當代權利話語的互補與「糾偏」,而且更重要的是因為儒家義務倫理所遵循的人性理論為人的尊嚴奠定了基礎。

  事實上,尊嚴也是權利的基礎。如果人只是自私自利的動物,那他有什麼資格享受權利呢?國家又有什麼義務尊重和保護他的權利呢?雖然就和沒有提到「權利」一樣,儒家經典也沒有明確地提過「尊嚴」,但是我從不懷疑「尊嚴」二字最準確地把握了儒家道德哲學的基本命脈。

  「尊嚴」?它的意蘊卻在儒家哲學中無所不在。在最表層,尊嚴首先體現為「面子」。受儒家傳統影響,中國人是很講「面子」的。所謂「家醜不可外揚」,就是怕在外人面前丟面子的表現。儒家堅持「德主刑輔」並主張「刑不上大夫」,也未必是出於反對法治,而只是反對刑罰之治,因為一旦動用刑罰,「君子」、「大人」必然顏面掃地。

  儒家之所以強調「面子」,是因為他們相信「面子」只是人性尊嚴的外在表現。如果一個人做了有損自己尊嚴的事情,那麼他理當感到恥辱和羞愧;如果一個人完全不在乎「面子」,那麼他必然是一個沒有廉恥、無所不為的放蕩小人。

  在深層核心方面,儒學是建立在樂觀主義人性理論基礎上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認真對待自己的內在尊嚴,尊重他人的尊嚴並要求政府尊重我們的尊嚴,那麼這個世界會和諧得多、穩定得多、美好得多。這就是儒家基本倫理的現代表述,也是理性設計社會、教育和政治制度的起點。在尊嚴倫理的話語體系基礎上,我們完全可以設計出一套符合現代文明精神的政治和法律制度。

  在我看來,這種以尊嚴為中心的話語體系將人的權利和義務和諧統一起來,要比單純的權利話語更有優勢。

  首先,尊嚴理論比西方以個人權利為中心的自由主義理論更為自洽。自霍布斯以降,自由主義理論的優勢在於,其自私人性的一元化假定有助於保障個人權利、破滅政府至上的神話,但是卻無法從這個理論體系內部為權利保障提供充足理由。畢竟,假如人只是自私自利的動物,其與動物的唯一差別即在於有能力用更發達的理性損人利己,在這種情形之下,人究竟有什麼資格要求國家尊重和保障自身的權利?

  其次,權利話語體系是以利益衝突為核心的,衝突的解決方式一般也預設了贏家和輸家,進而產生諸多無解的權利位階問題。尊嚴話語體系則往往只有共贏或只有共輸,由此產生的道德判斷更加確定。

  在尊嚴話語體系中,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衝突被內化為同一主體內部的道德評價。因此,和權利對抗不同的是,政府的尊嚴和公民的尊嚴不僅不矛盾,而且是互為前提的——政府只有尊重公民的尊嚴,才能獲得自己的尊嚴。譬如政府強行違法徵地,其所損害的不僅是無家可歸的受害人的尊嚴,同時也損害了官員自己的尊嚴;如果官員幡然悔悟、撤回違法決定,那麼它不僅沒有「丟面子」,而且保全了自己的尊嚴,成就了政府和公民雙贏(至少沒有皆輸)的格局。

  最後,尊嚴話語有效化解了個體之間的對立、衝突和僵持,進而幫助我們形成一個相互尊重、禮讓與和諧的社會。(本文摘自《為了人的尊嚴——中國古典政治哲學批判與重構》,作者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文章標題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2020年高考作文社會熱點話題素材:有權利意識,也要有法治觀念
    這些常識的背後,是對個人權利的清醒認知--沒有什麼權利是絕對的。任何個人權利的行使,都必須在法治的軌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不得損害社會的公共利益。惟其如此,自己的權利才能得到保障,他人的權利才能得到維護,社會的福利才會趨於最大化。  今天的中國,正處於從傳統到現代的艱難爬坡中,法治觀念必須「跟得上」權利意識的步伐。
  • 人類尊嚴觀念:起源、發展及其當代變遷
    尊嚴還是一個比較概念,因為高貴是在比較中彰顯出來的。地位越高,尊嚴也就越高。例如,大臣的尊嚴高於普通官員,皇帝的尊嚴高於大臣,神靈則擁有更高的尊嚴。尊嚴與社會地位(政治地位)的分離,以及有德無位之人被認為是擁有尊嚴的——也就是說,中古與近代文獻中所討論的那種以德性為核心內涵的尊嚴——則是一種較晚盛行的觀念。而且,即便是這種尊嚴觀念,其意義也是從「較高的地位」中派生而來的。
  • 配偶權包含的權利義務
    2、實行從一約定,無約定時從夫姓的原則。  3、允許雙方當事人任意約定原則。  4、妻子在姓名前冠以夫姓原則。  5、保持各自姓氏原則。  我國婚姻法第10條規定:「夫妻雙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權利。」這一規定,完全貫徹了男女平等的原則。當然,法律作出這一規定,並不排除婚姻關係雙方之間可以就夫妻姓氏進行約定。
  • 尊嚴的歷史及其含義
    從特權到平等在現代觀念中,尊嚴已經成了一個不可侵犯的觀念,但羅森在新書的開頭介紹了歷史上一些哲學家對「尊嚴」這個概念的批判。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公民的住宅權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 初中政治知識點歸納之公民權利和義務的關係
    (1)公民的基本義務:①公民的基本義務是社會和國家對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②義務具有強制性。拒不履行義務的行為是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③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應履行的基本義務有: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的團結;遵紀守法和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保衛祖國,依法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依法納稅;勞動的權利和義務;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父母有撫養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等。
  • 微小說:成敏享有女朋友的權利,陸冠廷擁有男朋友的義務
    成敏享有陸冠廷女朋友的種種權利,陸冠廷擁有成敏男朋友的種種義務。法學院高材生成敏鑑於「權利和義務不可分割的關係」,決定做點什麼來為權利的實施加一層保護膜,咳,就是履行義務,女朋友的義務。陸冠廷不知道如何判斷水到渠成,如何過渡到隨其自然,儘管他已經查詢了好久的資料,諮詢了好多有經驗的朋友,卻依然一頭霧水。
  • 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制度之統合、承繼與發展
    《規定》呈現出對我國《反壟斷法》實施以來的經營者集中審查制度進行統合、承繼和發展的三大特徵,很好回應了市場主體對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配套規章修訂的期待。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制度的統合  隨著我國反壟斷執法機構的統一,經營者集中審查經驗的豐富,《規定》對原有相對分散的關於經營者集中審查制度的系列行政規章和規範性文件進行了統合。
  • 【感覺統合教育】感覺統合的秘密!!!
    何謂「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理論起源於美國,是指大腦把從身體各感官傳來的感覺信息,進行多次組織分析、處理,做出正確決策,使整個機體和諧有效地運行。感覺統合主要分為平衡統合、觸覺統合、本體感統合、視覺和聽覺統合五大方面。
  • 「尊嚴死」要在情理法之間找平衡
    這一事件再次引發輿論對於尊嚴死的關注。生若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觀念的開放,尊嚴死的概念開始進入普通公眾視野。是不是贊同尊嚴死,如果單純從個體選擇來看,多數人從觀念上予以認可,許多人覺得無謂的插管吃藥,對生命和尊嚴確實於事無補。
  • 楊麗萍無孩遭網曝,生育是女人的權利還是義務?女星紛紛發聲
    女人一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老了以後兒孫滿堂持這種觀點的人應該是佔極大多數的,社會和長輩從小就教育我們,男人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女人是「沒生過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的,沒當過媽媽的女人是有缺憾的」,因此結婚生育是人類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人類生存、繁衍、發展的基礎觀念
  • 【聚焦民法典·以案說法】義務與權利
    新華社圖表,北京,2020年6月7日漫畫:義務與權利根據現行婚姻法,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屬於禁止結婚的一種情形。但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對方對此知情,那麼疾病還是結婚的障礙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學會婚姻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孫若軍認為,民法典不再將疾病列為禁止結婚的情形,將由此導致的無效婚姻改為可撤銷的婚姻,體現了法律對當事人結婚權利的保障和對當事人意願的尊重,這是社會的進步。新華社發 王鵬 作——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 離婚後,父母應有哪些權利和義務?
    關於撫養權最為特殊的一點,是其涉及到子女人身權利,在做出撫養權歸屬的情況下,首要準則是,有利於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成長的一方,直接撫養子女;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要盡到應盡的責任,及時支付撫養費,有時間探望、陪伴子女。那麼在離婚時,雙方均爭取子女的撫養權,子女應該歸誰呢?一、撫養權歸屬如果子女未滿2周歲,以由母親直接撫養為原則。
  • 胡水君:愛國是人類普遍的道德品格和法律義務
    在現代社會,愛國有時會被視為意識形態色彩濃厚的「高調大詞」,似乎是離個人平常情感比較遙遠的虛偽宣傳輿論。事實上,愛國不僅作為古老德行不是空洞虛渺的,而且在現代國家亦是實實在在的公民美德。即使在美國、法國這些現代國家,愛國也一直都是道德和政治上的強勢話語。「我唯一的憾事,就是沒有第二次生命獻給我的祖國」,這是美國民族英雄內森·黑爾講的話。
  • 合租房轉讓權利和義務是什麼?出租信息怎麼寫?
    來源: 華龍網如果覺得自己在合租的時候做的特別不舒服,那麼可以選擇轉租的方法,但是前提條件是要了解清楚合租房轉讓權利和義務以及房屋出租信息怎麼寫,畢竟有些人並不太注重這些問題,出現很多問題都沒有辦法及時了解,影響自己在以後的生活。
  • 臨終病人「尊嚴死」有何不可?
    因為有了全力搶救和緩和治療兩種不同的離世方式,很多國家和地區都通過「自然死亡法案」,保障病人訂立「生前預囑」的權利,讓病人可以在意識清醒的狀態下,選擇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或臨終時要或不要哪種醫療護理。已故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生前就曾預設了病危醫療指示,一旦醫生診斷他須依賴插喉管進食、康復無望和無法走路,就拔掉維生喉管,讓他快點死去。
  • 第四課 公民義務第1課時 公民基本義務
    知道我國公民享有哪些基本義務,懂得履行這些義務的意義。2.了解公民義務的具體內容和要求。二、自主預習1.我國憲法和法律是全國各族人民和的集中體現,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是公民對國家和社會應盡的職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句話說明( )A.我們應該充分享受自己的權利B.我們可以多享受權利,少履行義務C.我們應該認真履行所承擔的義務D.我們可以只享受權利,不履行任務五
  • 社區矯正對象,你知道社區矯正法都規定了你哪些權利與義務嗎?
    這部法律都規定了哪些社區矯正對象的權利,又規定了哪些社區矯正對象必須遵守的規定呢?一、權利(一)合法權利不受侵犯和歧視第四條第二款 社區矯正工作應當依法進行,尊重和保障人權。社區矯正對象依法享有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和其他權利不受侵犯,在就業、就學和享受社會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視。
  • ----權利意識
    也就是說,我意識到英國人或者西方人的權利意識要遠遠強過我。也許是被剝削習慣了?哈哈哈哈哈哈哈。今天讀到的部分,就跟強烈的權利意識相關。就拿出一個例子來說吧,作者在強調了父母照顧家庭所付出的勞動也是應該被付薪水的勞動力之後,又提到了對社會上志願者提供的免費勞動力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