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陋習是一種根深蒂固的頑疾,要革除這些陋習並非易事。可喜的是,寶蓋鎮打出治理喪葬陋習的「組合拳」之後已初顯成效。昨日,記者從寶蓋鎮有關方面獲悉,從2月中旬至3月中旬,近一個月時間裡,該鎮已有7個村居開了喪事短辦的好頭,7個村居中的8起喪事做到短辦,治喪期全部控制在5天以內。
後垵村是7個開好頭的村居之一。2月下旬以來,該村有兩位老人先後去世,兩位老人的家屬均按要求將治喪期控制在5天以內,其中1起治喪期為4天。他們是如何開好這個頭的?記者就此前往該村了解具體情況。「就拿3月13日過世的這起來說。」後垵村村幹部吳先生說,老人家是13日凌晨過世的,得知情況後,村幹部便於當天早晨介入動員。據悉,老人的家屬原先擬定於3月18日才讓老人出殯,這樣一來,治喪期就為6天。「根據鎮和諧社會促進會倡導,治喪期不能超過5天。」吳先生說,鎮下村幹部、村幹部與村老年協會相關人員趕緊開展動員工作,勸說老人的家屬要遵守約定。經過一番耐心的動員,最後,老人的家屬同意16日就辦出殯儀式,將治喪期縮短至4天。
「2月下旬過世的那起,經過動員,過世老人的家屬原本決定要把治喪期縮短至3天,後因一突發情況,治喪期才為5天。」吳先生說,只要及時介入,敢於去做工作,耐心動員,村民都能夠理解與接受的。他還表示,兩戶村民給大家樹立了榜樣,也為今後工作開展起了好頭。
像後垵村開了喪事短辦好頭的還有侖後、塘邊、寶源、龍穴等6個村居。之所以能有多個村居先後開了喪事短辦的好頭,這與寶蓋鎮半年來打出的「組合拳」不無關係。去年,寶蓋鎮和諧社會促進會率先在全鎮範圍內倡導簡化喪葬禮俗,倡議「治喪期一般3天,最長不超過5天」。今年,寶蓋鎮黨委、政府更是將殯葬改革作為一項中心工作來抓,在年度工作會議上進行重點布置和安排,並下發了《關於加強簡化喪葬禮俗工作督查的通知》,打出了輿論引導、行政督查、紀律約束、獎懲機制這一「組合拳」。可見,隨著該鎮「組合拳」的相繼推出,喪事簡辦這一文明新風也將愈刮愈猛。(記者林智傑)
相關新聞
簡辦喪事捐款6萬元關心老人事業
本報訊近日,記者在採訪中獲悉,鳳裡街道辦事處新華社區鄉賢陳烏最女士於今年2月24日去世,其兒子奕雲、建民、建祝按照老人的遺願,簡辦喪事,於日前分別捐款給鄭厝老年協會、新華老年協會各3萬元,關心老人事業發展。
據悉,陳烏最歷來關心家鄉公益事業,在她的影響下,其兒子曾多次捐資關心教育事業、老人事業以及社區建設等。去年12月14日是陳烏最女士九十壽辰的喜慶日子,兒女按照老人的意願把簡辦節省下來的50萬元捐給市實小教育促進會,成立「金償烏最教育基金」,用於發展實驗小學教育事業。(記者王秀婷)
郭坑村民簡辦「三載」捐資公益5.5萬元
本報訊近日,記者從永寧鎮郭坑村獲悉,郭國祥、郭寶琴、王惠卿簡辦其父親「三載」,向祥寶群英積善志願者協會捐款5萬元,並向村老人協會捐款5千元。
按照閩南習俗,父親的「三載」,其子女要操辦一番。但郭國祥、郭寶琴、王惠卿經過商議後,決定按照《郭坑村移風易俗的村規民約補充規定》,簡辦父親「三載」,並將省下的錢用於支持公益事業。
記者了解到,郭國祥、郭寶琴夫婦雖然旅居菲律賓,但他們熱心桑梓,多次為家鄉建設捐資出力,並主動幫扶有困難的鄉親和群眾,受到郭坑村民的讚譽。(記者佔婷通訊員李秀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