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逐夢天際
《超時空接觸》是一部充滿科學和哲學意味的電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艾莉自幼對無線電通訊和外太空很感興趣,後來她成為了一名科學家,致力於接收外太空電子信號,希望找到宇宙中的其他文明。儘管工作並不順利,但艾莉的團隊最終還是收到了來自織女星的信號。於是,科學、政治、社會宗教等各方勢力紛至沓來,都欲從中分一杯羹,甚至佔據主導,得償夙願。最後,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艾莉「飛」向了織女星……
◆首先,我們讚嘆艾莉的科學精神:她有好奇心,頑強,執著,不怕困難……重要的是,她做科學研究只是出於好奇心,是為了探索未知領域,為了尋求真理。而國家科學顧問克魯姆林則與其不同:他做研究是為了名聲,為了利益,為了研究成果,可以說,是失掉了科學的本質。
◆其次,科學和宗教的衝突在這部電影裡尤為凸顯。其中的兩大代表就是艾莉和男朋友喬斯。艾莉只在乎科學,甚至在同行中都顯得有些古怪;她從事科學,只為追求真理;她不相信上帝,因為上帝不能被證實。而喬斯則認為人類的幸福與宗教信仰有著很大的關係,他相信世上有很多東西是科學所不能解釋的。
但是,在經歷了一系列事情之後,兩人都發生了改變。喬斯理解了「真理」的意義,開始重新思考「上帝」;艾莉也發現了信仰的美妙,悟到了世上還有許多科學能力所不及的東西,比如愛。
是啊,科學和信仰在我們的生命中都很重要,科學能讓我們看清事物的本質,不會遠離真理;信仰則讓我們有所依靠,與「神」同行。這二者都很美好,但太極端就不好了。
最後,通過這部電影,我也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人類的渺小,及至地球的渺小。但儘管我們如此渺小,卻依然要不斷地努力,因為哪怕是一個人的努力,都可能改變世界(就像艾莉)。
不過,我依然相信,在遙遠太空的某一個角落,會有另一個文明在等待著我們,因為,如果宇宙裡只有我們,豈不是太浪費了?
科學與信仰 | 看《超時空接觸》引發的思考
杭州·林品辰 | 五年級
看了電影《超時空接觸》(《Contact》),馬老師建議我們寫寫關於科學與信仰的思考,把思考盡情呈現出來。這可真是難倒了我,雖然我有很多要說的話。為了更確切地表達,我邀請爸爸媽媽一起查詢,一起探討。這不,這個大難題,我搗騰了快一星期了。不過,這遠不及艾莉(電影裡的女主)幾十年如一日的探究。
我不知道怎麼去開始我的觀點,那就……從電影的結尾說起吧。電影接近末尾的時候,信仰基督的帕爾默回應民眾說:「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尋求真理。我,是相信她(艾莉)的。」真是一針見血,讓人激動。無論科學,還是基督信仰,都是在尋求真理,它們並不矛盾,而是和諧一致的。我也是這麼認為的。
科學和信仰,有時候還是難兄難弟,因為它們有時會有一樣的遭遇:無法證明。上帝無法被證明,科學有時候也會有這樣的尷尬。經歷了一場在人們眼中根本沒有離開地球的「太空旅行」的艾莉,在聽證會上,也面臨這個問題:無法證明。從科學發展史來看,這樣的無法證明的時刻非常多,甚至被認為是妄想。
舉一個例子:1870年當萊特主教訪問美國一所基督教大學時,對該大學校長的「我相信在未來五十年內,人能像鳥高飛天上」的預想讓人大為震驚:「能飛翔天空的只有天使,請你千萬不要再提此事,不然你就會褻瀆神了!」但三十年後,正是萊特主教的兩個兒子發明了飛機,在美國北卡州的上空飛行……
此外,人們原以為,當我們對宇宙的認知越多時,未知的領域就相應地越來越少。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驚異地發現,我們對宇宙的知識越來越多,我們所不知道的變得更多!那些最偉大的科學家反而最謙卑,他們站在最前沿,直接面對浩瀚無際的宇宙,深切地知道人的渺小、有限。牛頓說,他是在海邊沙灘上玩耍的孩子,有幸撿到幾個好看的貝殼。愛因斯坦也說,他只在真理的海洋邊徘徊,一無所獲;他還說,他一生最大的感受之一是:科學在上帝的奧秘面前不過是兒戲!還有其他許許多多偉大科學家說過類似或謙卑或敬畏的話。
這些有高度智慧、理性、邏輯思辨能力、在科學上取得非凡成就的科學家,會在信仰上採取人云亦云的輕率態度嗎?
僅憑自己的理解要完全認識宇宙是不可能的。人類即使可以認識宇宙,也絕對無力運轉和維繫宇宙。所以,無論科學如何發展,人類永遠需要「神」。這不是因為大家所說的我們需要一個精神寄託,而是實實在在的因為我們的卑微和渺小,宇宙之複雜、浩瀚、精妙,我們不得不去思考、面對宇宙背後的那個設計者。宏觀宇宙的空間可能有十一維到二十六維之多。五維空間現在就難以想像了,十一維、二十六維,更無從想起。何況,那個宇宙設計者還可能在二十六維之外呢!
信仰,還是超越科學的。我現在還不知道怎麼去論證。就說艾莉吧,很顯然,在經歷了只有她一個人真實體驗過的18個小時「太空旅行」之前,她也有自己的「信仰」,對太空智慧生命執著地聆聽、追尋,就是她的「信仰」。但艾莉在聽證會上的發言,我感受到艾莉的「信仰」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她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回答,一字一句都是見證:
「我有這樣的經歷,我無法證實它,也無法解釋它,但是作為人類的一員,我全身心地感受到這是真實的。我被賦予了那樣美妙的東西,它永遠改變了我的一切。那是一個預見,一個關於宇宙的預見,它肯定地告訴我們,我們是何等地渺小和微不足道,然而我們又是何等地稀罕和珍貴;那是一個預見,我們屬於這樣的一個事物,它比我們自身更偉大,它使我們每個人不再感到孤單。我希望我能與他人分享,我希望,每個人,即使短暫地一瞬可以感覺到那種畏懼、卑微以及希望。」
作為一個理性的科學家,艾莉這番話其實也透露出了一種謙卑,她承認她內心已經被某種超越科學的存在觸碰到了,並且被啟發。她在太空旅行時,面對四重星系裡四個太陽同耀星空的奇景,艾莉熱淚盈眶、語無倫次,她甚至覺得應該讓一個詩人來這兒,因為她無法用語言描述她所看到的一切。這就像一條一直生活在湖泊裡的小魚,它無法想像有大海的存在,如果一天它有機會去大海一遊,那就是艾莉此刻的感受(如果魚也有感知的話)。
之前艾莉曾跟帕爾默說:「我一直在尋找某種我們存在的原因。我們為什麼存在?我們是誰?」她是不是有答案了呢?我不知道。雖然《聖經》早就給了我們啟示(小時候上過幾次主日學的她,應該是有了解的,只是好奇心不滿足這白白得來的回答吧),再加上她獨一無二的經歷,我願意相信她是有答案了。「我們是何等地渺小和微不足道,然而我們又是何等地稀罕和珍貴。」正是這樣的。
無論如何,艾莉真的很勇敢,我很喜歡她。當她想要親自去求證的時候,她不懼怕因此可能失去生命;當面臨質問的時候,她仍然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說出來,她不怕被人懷疑是幻想症,也不怕別人質疑她作為科學家的身份。她不說假話,她承認自己的渺小,反而贏得了民眾的信任(要知道,1997年的美國是基督徒大國,這其中很多人是有信仰的)。
科學為了追求真理,信仰也是。「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聖經》希伯來書11:1)如果我們什麼都不信什麼都不做,非看見才相信黑暗中有光,那就永遠看不見!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艾莉的能力和機會,可以親自去做、親眼去見。科學必然繼續探索,信仰也會有更多見證。
關於科學和信仰,只要人類一直存在,就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令人遐想和沉思,永無止境。正如這部影片的開頭:地球上傳來嘈雜的無線電波,隨著鏡頭拉遠,年代漸久,直至無聲;太陽系、銀河系、大星雲,一 一遠去,抵達宇宙荒蕪地帶,絕對的靜寂……
註:寫這篇文章時,查詢了網絡信息、《聖經》和裡程先生的《遊子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