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日,竹之韻留言:曲老師始終滿懷一腔熱情,將貧困山鄉的情,對大自然的愛,融入字句華章裡,傾注一片赤誠的心,所到之處,無處不風景,無處不眷戀,無處不深思,無處不遐想。其作品,不是單純的述人而述人,寫景而寫景,而是以美的景物吸引人,以真情實感感動人,以導向和能量引導人,以鮮活的事跡鼓舞人。正因為如此,她的作品才能使眾多粉絲產生共鳴,才能在廣大讀者內心深處生根開花,真正贏得喜愛和敬仰,為曲老師點讚。(曲令敏《那片讓人魂牽夢繞的山地》)
劍氣驚鴻留言:聽劉蘭芳老師評書《嶽飛傳》,知道了金戈鐵馬,報國豪氣;看女排三連冠,為國爭光,熱血沸騰;「人生能有幾回搏」?那是民族的自豪,那是國人的壯骨金丹,成了八十年代年輕一代創業奮鬥的代名詞。讀罷此文,仿佛回到了那段值得回味的歲月,勾起歷歷往事。芳華雖然不再,精神基因不靡。(王守振《青春記憶》)
2019年3月2日,欣悅留言:可以看出弟弟對姐姐懷有一種最摯愛的感情。姐姐幾十年的婚姻苦難,一直是弟弟的「心結」,以致心疼得流淚。可姐姐總是任勞任怨,默默地付出。就這樣,冬去春來,一年又一年。如今姐姐終於迎來了春天。那是外甥娶了個賢惠的妻子,姐姐遇到了一位孝順的好兒媳。老人總有一句話「兒孝順不如兒媳孝順」,就是這個理兒,讓姐姐的「美德」得到了「福報」。看著姐姐含飴弄孫,享受著天倫之樂,弟弟的心裡是多麼欣慰,姐姐的春天終於來到了。(雲鶴《姐姐的春天》)
雪花飄飄留言:跟著劉老師的筆觸暢遊了一趟修武外窯村,心靈很受觸動。不僅為那些漸行漸遠的老窯洞,更為抗戰時期留下的地道遺蹟及抗日英雄們的事跡而肅然起敬!是啊,南太行一帶本就是我黨我軍一手創建起來的紅色根據地,走訪革命老區,發展紅色旅遊,理應是一個發展方向。期望外窯村的紅色教育基地早日建成,以後有機會了,一定要去修武外窯村看一看,接受一下紅色教育,尋訪一下抗戰遺址!(劉豫東《走訪外窯》)
2019年3月3日,眼兒媚留言:讓人垂涎欲滴,應該是寫美食的最高追求,本文不只停留在引逗你的食慾,而是蕩開一筆,寫了與美食相關聯的愛情故事,和玫瑰的浪漫相比,肉夾饃傳遞的情意更溫暖,最後定格在那個傳遞的瞬間,如舞蹈收勢之後的造型,讓肉夾饃充滿了美感。(宋宏建《靈寶肉夾饃(中原美食系列5)》)
2019年3月4日,劍氣驚鴻留言:老家的面葉,薄薄的,透亮如玉;勁道柔韌,美味可口。尤其冬日,撲嘍撲嘍一聲聲裡,直入冷腸,讓人血脈賁張,溫暖全身。豫北溫縣的特色面葉,背後註定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王西京《酸湯麵葉》)
2019年3月5日,餘全有留言:好多我們曾呆過的地方,好多我們曾熟悉的人,我們以為已經將其遺忘,其實不然,只是被珍藏在記憶深處,隨時都可能被我們從腦海裡翻出來。(廉璟霞《今夜,我不是歸人》)
伊人留言:一篇寫家鄉年味兒的散文,不討巧,不煽情,平鋪直敘,涉及的人、事、物也司空見慣,平淡無奇。驚豔到我的,是作者極富個性的語言張力、心細如絲的觀察能力以及散發出來的想像空間。如「春節從燈籠裡跑出來」,又「仿佛是從水上長出來似的」……順著她的思路,那街頭瀰漫著書香的書屋、凌風傲雪的臘梅、為城市美容的清潔工,我們完全可以說「春節是從書屋裡讀出來的」「是從臘梅花裡綻放出來的」「是從清潔工心靈裡美出來的」……語言的美有很多種,最喜歡有個性、有想像空間的。因為它讀起來很溫暖。(鄧麗星《春節的氛圍》)
2019年3月6日,阿丙且談風月留言:驚雷乍震,萬物從蟄伏的酣夢中醒來,仲春二月已是和煦的世界:柔條飄拂,紅蕾綻苞,陌上草青,牆隅蟲吟。驚蟄,是春天的鼓手,是自然的號角,用一聲春雷叩響千家萬戶的門環:一年在此季,春風柳上歸!好景君須惜,莫失寸光陰!(白衣飛霜《驚蟄(外一首)》)
2019年3月7日,胡建武留言:把意識形態說得這樣通俗,真是高人!看來,講理論不一定板起臉,話糙理不糙,讓人讀著舒服,聽著心服,閱著痛快!公文越來越長,越來越叫人看不懂,學術論文越來越讓人難以接近,將來會不會照此改改?也未可知!(李志強《關於「意識形態」的意識形態》)
2019年3月8日,洪興酷銀留言:二月二,龍抬頭,引龍回,擺龍尾,攤煎餅,吃龍鬚麵、豐糧倉、剃喜頭的民間傳說很多,以此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有吃有喝有穿,盛世太平好年景。巧的是又適逢三八節。據說21世紀百年才遇3次這樣的好日子,今日龍節巧遇鳳,雙節同慶好兆頭,龍神抬頭鳳點頭,龍翔鳳舞、鴻運當頭。龍鳳呈祥好年頭,強國富民帶好頭,安居樂業有盼頭。(高自雙《二月二》)
2019年3月9日,眼兒媚留言:夢在一片偏僻貧瘠的土地上開花,因為同事老師對年輕人的扶持和呵護,因為學生對老師的熱愛和敬仰;赤子之心,拳拳之情,人心淳樸得令人感動,不僅邁出了教學事業的第一步,還收穫了愛情,步入婚姻,自然令人難忘。(伊人《中牟,夢開始的地方》)
2019年3月10日,南洋在水一方留言:是的,詩是靈魂棲息的地方。但這個地方要美,要簡單,要安靜和乾淨,還要有芳香,以便能夠讓更多的靈魂尋訪、親近、依系。20世紀80年代以來,詩歌的聖壇,讓無數詩人給弄得雞飛狗跳,亂七八糟,令讀者唾棄,生生的玷汙了詩歌的聖名。懷真情感,憑真覺悟,用淺白語,抒自然心,認認真真,至誠至敬,嬉笑怒罵,人必共鳴。須知,詩,是詩人自己的,又不是詩人自己的。(白衣飛霜《詩歌是離自己最近的親人》)
信求老頑童留言:驚聞褚時健去世,更多的是感嘆與反思!歲月無情,歷史自有公論,但是從褚時健身上體現的老輩人的堅強執著、良知和感恩,是我們永遠所銘記和學習的!苦難是財富,堅持是財富,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更是財富!(雪絨花《褚時健——帶著特有符號離去》)
2019年3月11日,欣悅留言:饑荒年為了填飽肚子吃野菜,是無奈,生活好了又輕視了野菜。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又提高了一個檔次,叫作養生健康飲食。這些以前都不想吃的野菜,當作用來調理身體,經過一番講究的侍弄,成了難得的天然綠色食品,成為「壓箱底的私房菜」,捧到了餐桌舌尖上的地位。真是今非昔比,生活富裕了,人們的觀念也隨時代不斷地更新,生活也越來越有品位了,也不負大自然饋贈我們的一番美意啊!(胡玉全《苦菜上桌》)
2019年3月12日,李智信留言:新峰老師這篇散文寫得樸實而深情。樸實的是敘述的語言、母親的故事、家鄉的景物等;深情的是字裡行間蘊含著對家鄉的思念,對母親的尊敬、摯愛與感恩,還有對父老鄉親一些令人難忘的記憶,讀來能夠打動人心。散文體裁不一,風格各異,皆有其美。可能是我出身農家的緣故,對泥土、莊稼、小樹林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故而總喜歡質樸自然、流著鄉土氣息的文字,所以,《城南關》這篇文章吸引了我、感動了我!(李新峰《城南關》)
瓶子留言:讀完《心中總有那棵樹》一文,內心很受觸動。曾經自己也參加過幾次植樹活動,但並未像作者和兒子的植樹經歷那樣影響深遠,由此可見活動的組織形式和內涵很重要。文中,作者如是感慨「始於夢想,成於行動,終于堅持。」「青年人一茬一茬成長,生生不息延續,但是培養人需要工夫,要不辭辛勞,鞠躬盡瘁。」「因為感恩,才會有多彩的社會,有真摯的情感,懂得生命的真諦。」也許,這些話在別的地方看到不會有太多觸動,但因為這是作者一直踐行著的理念,所以意義便不同了。如尊長、如良師、如益友,單位年輕人遇到作者這樣有責任感、使命感、有情懷的領導幸甚至哉!(王華峰《心中總有那棵樹》)
2019年3月13日,侯群華留言:作者文筆樸實得如女主人公雲兒一樣,清新自然,溫暖感人。信任和文化是架在人與人之間的橋梁,山裡人的純樸善良在作者的筆下小溪般流淌,一直流到每位讀者的心裡。(趙大民《那一夜》)
安然留言:書是文化的象徵,書屋的建立體現出了一個城市的文明進步,是城市文化的標籤,環境秀美的「九裡書屋」給人們提供了一個雅靜舒適,心情愉悅的看書好去處,不僅充實知識,提升自身修養,還淨化心靈,得到心情上的愉悅,羨慕九裡書屋。(呂佩義《探訪「九裡書屋」》)
2019年3月14日,崤函之子留言:走進澠池中關村,一幅古老的畫卷徐徐展開。那山、那水、那寺、那樹、那人……在歷史的滄桑中,因老師的筆顯得格外璀璨奪目。澠池文化底蘊是厚重的,澠池山水是雋秀的,澠池風情是淳樸的,中關村集優勢於一體,可謂反映澠池這一厚土多姿代表的一部分。2100年的古柏見證著歷史的過往,在老師筆下我們似乎聞到嫋嫋炊煙飄過歷史風塵,我們仿佛聽到戰馬蕭蕭,鐵騎奔騰,我們好像看到老農躬耕田野少婦溪邊浣衣……老師筆鋒穩重,著筆蒼健,將這一厚重描繪得恰如其分。在叫好澠池山水美如畫,中關遺風留永古的同時,我們不得不佩服老師做事勤細、熱愛家鄉、駕馭文字的生活態度和功力。(陳旭《走進澠池中關村》)
2019年3月15日,洪興酷銀留言: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身上都有著這樣那樣的相關缺點,缺點可以慢慢去改正,逐步去完美,但不良嗜好與惡習卻常常是令人難以容忍的,更何況這樣的陋習是建立在損人害己,危及家庭成員健康前提下的,而且是經多次溝通屢教不改的,這種陋習也置婚姻生活遭受重創而處於搖搖欲墜的不堪境地。所以說,不良嗜好與惡習猛於虎,害人、害己、害家庭,危及事業、危及幸福,是時候自醒自救了,拯救風雨飄搖的瀕危婚姻生活,逃離出水深火熱的處境。(崔霞《被煙燻死的婚姻》)
2019年3月16日,一往情深留言:粉蒸肉是粉蒸肉,蒸肉就是粉條拌麵蒸五花肉,想當年我們那兒只有八月十五回娘家或者新女婿瞧丈母娘家,蒸一籃白蒸饃,饃上蓋一條花枕巾,一條三指厚的帶肋條的禮肉,一捆蔥。有條件的推著一架帶橫梁的自行車,穿得整整齊齊、亮亮堂堂,進得村口,村口的溝邊堆著幾塊石頭,坐著一群婦女兒童,一會兒唧唧喳喳,一會兒竊竊私語,一會兒指指點點,搞得新女婿路都不會走了!黑臉紅到脖子根兒,也有膽大會說幾句俏皮話的,和嫂子們打俏兒,當然這是來過幾次熟絡之後。如今這樣的場景已不復存在。(宋宏建《洛寧粉蒸肉》)
2019年3月17日,王增文留言:教育人,特別是教育誤入歧途的未成年人,確實需要春風化雨。李智信先生《春雨》一詩,立意高遠,描寫真實生動,特別感人。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雨是人間的大愛,願大愛隨春雨遍灑人間。(李智信《春雨——寫在鄭州未成年犯管教所》)
對方正在輸入留言:是呀,正是由於國家實施改革開放,人們的生活才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迎著朝霞,老農民們邁開了更大的步伐,笑看春風,盡享黨的好政策,「兩輪」到「四輪」寫的真是到位,趕上了盛世咱享太平,生在中國,幸福感越來越多!感恩中國!(張仁義《「兩輪」到「四輪」,幸福感越載越多》)
2019年3月18日,老懵_黃萌生留言:既要有形的洗頭,更需要自覺地無形「洗腦」,對自己的思想,頭腦中要持開放的態度進行學習提升,同時又要保持清醒,防止被西方潮流、網上謬論「洗腦」。此篇大作深入淺出,針對性強,充滿辯證法,引人思考,給人啟迪。(李志強《洗頭與「洗腦」》)
2019年3月19日,張仁義留言:高老師的長垣火燒是【中原美食】系列開設以來,質量最為上乘的好文之一。作者筆法老到,乞丐奪火燒,怕搶走朝火燒上吐唾沫;第一次吃火燒,第一個不知怎的就掉進肚子裡了;和其他類似火燒的美食相比,既沒有貶低其他美食的意思,比來比去,又深化了主題,最後的落腳點還是長垣火燒好吃。高,實在是高!寫火燒的做法,一拽,一推,一摔,一打,一卷,一按,抿勻,撒勻,抹勻。傳神,動感。(高自雙《長垣火燒》)
馬新莊留言:經營好親情就是編織幸福的網。平安,和諧,親情,友愛,包容,扶持,能讓一個家庭充滿陽光,充滿歡聲笑語,充滿幸福,也能激發無限的正能量!(賈海峰《盛滿親情的屋子》)
2019年3月20日,德高為師留言:老娘的一生,就像天下所有母親一樣,她們如此平凡,平凡得就像這輕輕飄落的紙錢;她們如此微小,微小得就像那晶瑩的雪花,乾淨無聲,在我們剛想把她們捧到手裡、擁進懷中時,她們就融化得無影無蹤,留給子女的,是無盡的遺憾。祝願老人家一路走好,天堂幸福!(劉靜沙《抱憾老娘》)
2019年3月22日,阿丙且談風月留言:白雲卷舒,山嶽靈奇;黃花晚節,芝蘭幽芳,雲臺山風光絕佳,俯仰之間皆文章,遊覽之處多師友。今又聞雁門「冰菊」,沸於水,花可綻;飲之餘,餐可食。既可賞閃轉騰挪之風姿,又可留齒頰生香之餘味。有此神物足矣,大雁去留,於我何有哉!但韓文公已在我孟州老家定居,劉老師就別再折騰老爺子搬來搬去了。(劉豫東《雲臺冰菊》)
劍氣驚鴻留言:王銀玲,中牟現象,雁鳴湖筆會,聲名鵲起,需要其他地方借鑑,開發當地文化資源,不是幾個文件走走形式就可以,不是端茶看報耍官僚就能做好的。需要真心投入的為公者去投入,去投身!尊重文化,才能弘揚文化。尊重文人,才能打動文人之筆。這樣的文聯主席,可贊可敬!(凍鳳秋《雁鳴金秋,為美麗中牟立傳》)
2019年3月23日,伊人留言:回家的路再長也要走,因為那是牽絆、是思念、是親情。所以路不重要,重要的是從交通便利折射出國家的繁榮、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主題一石二鳥,既契合了「我和祖國」徵文,又表達了難忘的鄉情。文字風格依然如故,天然去雕飾!(鄧麗星《回家的路》)
2019年3月24日,伴鶴留言:生活在這個國運復興的時代真好,不管你的人生活在哪個角落裡,都能體會到陽光的溫暖。為人鼓與呼的文字,能行文成篇的受人關注,給人幸福。科學給人方便,關鍵還是要有心人給以關注,不然這邊邊角角的小段哪兒會有人重提,感謝有心之人。(易濤《春至備耕忙——《河南思客》2019年2月文章留言集錦》)
欣悅留言:春天萬物蔥蘢的季節,綠的、黃的、紅的、白的……都在春風裡綻放。我嗅到了春的氣息,看到了春的景色,我感到春意就在我身邊。即使有一時的霧霾也能被這肆意的春風吹得無影無蹤。詩句流瀉著濃濃的春意,如「吹面不寒楊柳風」,蕩人心扉。(張衛民《印象•春天》)
2019年3月25日,我是一座山留言:讀文能品味,登封燒餅,熱著吃,涼著吃各有各的味!讀文能悟理,登封人有山的品性,看盡人世繁華,沉穩淡定,行穩致遠!好文能傳世,述一方水土說一方人,引導人向上向善,為作者點讚!(李丹《登封的味道》)
張仁義留言:魯山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各種特色美食眾多,與美食相關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產業帶動等,在作家筆下娓娓道來,自然流淌,渾然天成。文風樸實厚重,鄉土氣息濃鬱,開篇以魯山美食為點,中間以點帶面,由表及裡,海闊天空,行雲流水,文末回歸到美食結尾,收放自如,張弛有度,大家風範。(袁佔才《漫說魯山特色美食》)
2019年3月26日,西樓西樓留言:讀書與不讀書的差別:讀書的人看到百合花開得團團簇簇,會用唐詩裡的「堆繡」來比喻;不讀書的人只會說「啊,那一疙瘩花真好看」。(廉璟霞《堆繡》)
2019年3月27日,欣悅留言:民間諺語,蘊含著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厚重的文化積澱,富有哲理和啟迪。千百年來民間百姓大眾口口相傳,廣泛流傳至今。這根植於民間淳樸通俗的大眾口語。反映了一個時代,一個地域的風土民情。感謝二位老師,把中州民諺總結得系統全面,詮釋得準確細緻,讀來令人頓悟。收藏了。(程道傑馬桂菊《蛤蟆打哇哇,四十五天吃疙瘩(「中州民諺品讀」之十一節令篇》)
2019年3月28日,大漠孤煙留言:村裡的電影,無論季節是寒冬暑夏都會帶給孩子們歡樂!影幕四角因勢在街道中展開,平平展展的白幕隨著一道光束立馬立體起來!鮮活的人物,美麗的風景隨即到人的眼前,村民們仿佛到了外面的世界!小時,村裡有紅白事的都要放一場電影,紅事放喜氣連連的片子,白事就放有哭喪弔唁的戲劇。每一場放兩個片子,戲劇總是要有的,《花木蘭從軍》《三哭殿》等,雖是老戲,上年紀的村民每次聽得都很認真,碰見哭戲時,獨自偷偷還要流下幾滴眼淚;碰見高興戲,比如芝麻官之類的,大家都要左右議論一下,哈哈大笑。對於純樸的村民來說,觀一場電影就是享受一場精神盛宴,快樂著電影裡的快樂,悲傷著電影裡的悲傷!翌日,三五成群還要再議!兒時的電影帶給我很多的快樂和回憶,真想穿越回去,再看一次村裡的電影!(董全雲《露天電影》)
李樹友留言:20世紀70年代高屯村原來在一座沙崗上,我到那裡拉過沙土。如今,高屯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每當路過,我都認不出來了。作者的反映是真實的、客觀的,但又掩飾不住內心的讚美。在行雲流水、不疾不徐的敘事節奏中,高屯人的幸福感呼之欲出。(伊人《幸福的高屯人》)
2019年3月29日,洪興酷銀留言:走中牟,行中牟,美麗中牟走一遭,長風沃野入夢境,時時心中縈繞,催我頌雁鳴,說官渡,道箜篌,寫新韻,古意悠遠厚重,新象勃發,萬類霜天競自由。(王子瀟《行走中牟》)
星子~鄧麗星(朋友) 留言:充滿了古詩韻味的現代詩,從詩中就能讀出中牟的歷史和現代感。(王子瀟《行走中牟》)
2019年3月30日,阿丙且談風月留言:我是下粉條的行家!18歲開始掌勺。做粉條有兩個關鍵環節:一是打芡,就是先用小盆把粉面燙成糊狀,然後快速兌到粉麵缸裡打勻,使其具有一定的粘性,才能保證瓢裡下粉不脆斷;二是下鍋。就是打了芡的紅薯粉從漏瓢裡往翻滾的大鍋裡下,要求力度、速度、粗細度掌握均勻。打芡工序如果控制不好,會導致粉面無粘性,用手一掰感覺很脆,就不能用了。行話叫「抬」,就是抬走下用的意思。後一道工序必須保證鍋中水沸,因此拉風箱常常是幾個小夥子接力,滿頭大汗。水沸則粉條漂浮,不沸則沉堆鍋底。下粉條每個環節都是出力活。但可以用撈出的碎粉條加上白菜蒜汁和醬油,調成一碗美味,大快朵頤。這是對下粉條人的額外補償。(王太廣《下粉條》)
大劉留言:「天沒邊,地沒沿,牛糞變成地曲蓮。」小時候撿地曲蓮,總是唱這首童謠。有人說一種味道之所以難忘,因為承載了對一些人的記憶。地曲蓮美味,母愛深沉,這是永遠懷念的味道,更是永遠魂牽夢縈的感情!(黃鑫《地曲蓮》)
2019年3月31日,開心留言:可以載入教科書的美文。每每看到素未謀面卻如雷貫耳的張老的文字,時若涓涓之細流,溫潤心底;時若錯落有致的鼓點,直擊心扉;時若大江大河大波浪,波瀾壯闊暢快淋漓;時若江南婉約女子,令人心花怒放,頓生歡喜。(張丙辰《二月到城東去看花》)(本文配圖攝影 《河南思客》顧問、籤約作家 殷江林)
本篇審稿 鄧麗星 陳豔柯 組版 王睿鵬
作者簡介
陳豔柯,女,河南魯山人。喜歡文字,聊以自娛。
《河南思客》籤約作者。
本文作者 陳豔柯 授權河南思客獨家刊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河南思客
博客/微博/微信/客戶端:河南思客
投稿郵箱:2560410387@qq.com
出品:河南思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河南思客2019年編委會
編 委 陳 旭 王銀玲 莊鳳娟
李智信 張紅陽 胡建武
伊 人
總 策 劃 呂佩義
出 品 人 楊海燕
思想,影響人生
文字,撫摸心靈
河南愛好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蘭考縣雙語學校
河南省雞冠洞風景名勝區
開封市西郊鄉高屯社區
河南迪通置業公司
河南新華元電力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感謝關注《河南思客》。網站與公眾平臺轉載《河南思客》所刊發的文章,須徵得《河南思客》授權,並請註明出處。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否則,一經發現,本平臺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北京大成(石家莊)律師事務所
萬德松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