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
廣州市「兩會」即將召開,廣州市人大代表、廣東國智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徐嵩擬提交《關於對廣州「老漂族」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優惠的建議》。徐嵩在建議中指出,目前在廣州生活著很多沒有廣州市戶籍的老人,他們來廣州居住的主要目的是幫子女照看小孩,為子女分擔一定的家務。但是由於語言、生活習慣等原因,他們普遍存在融入難的問題。因此,徐嵩建議修改《廣州市老年人優待辦法》,將優待制度的適用範圍擴大至所有來穗的異地老年人。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不只是對老人的感激,還潛含了中國長久以來的育兒和養老習慣。一二線大城市,年輕人比例比較高,大部分正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由於生活壓力大,絕大部分家庭都是雙職工。在哺乳期快結束的時候,小家庭就亟須解決年幼子女的照看問題。與西方國家家庭習慣不一樣的是,在子女需要的時候,大部分中國父母會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幫助子女照看孩子的責任。
筆者贊同文化專家的看法,即在中國存在一種家庭美德,父母和子女相互承擔了撫育和贍養的義務。在當前公共服務資源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照看幼兒和贍養老人的責任主要是由家庭來承擔。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承擔這樣的責任被看作是應當的。徐嵩提出,老年人隨子女生活、承擔起了照看年幼孫輩和家務活的責任,實際上替代了部分公共服務的功能。也就是說,在城市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隨子女進城的老年人不僅為子女家庭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也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餘熱,政府理當給予市民待遇。
徐嵩的建議體現出人文關懷。不過,筆者認為僅僅給予市民待遇還不能完全解決老年人的實際困難。以筆者的了解,隨子女生活的老年人在異地生活時遇到的主要困難包括:第一,退休金領取不便。不少老人因為單位的歷史問題,退休金發放存在分發至不同帳戶,有的地方選擇通過地方銀行發放,老人異地領取不便,需要協助才能取出。第二,社保認證程序不僅繁瑣而且對老年人不夠友好。老年人每年都要向原籍社保部門辦理認證(目的是確認老人是否仍在世),而許多地方採用新技術進行網上認證時卻沒有考慮老年人的實際學習和操作能力。第三,醫保系統仍未聯網,老年人在異地看病時仍有不便,尤其是在輾轉多地的情況下無法及時更新醫保定點醫院,醫保報銷多有不便。
老年人是否能夠融入異地城市的生活環境,除了語言、習慣之外,公共服務相對來說是很重要的環境要素。既然肯定老年人的貢獻,尊重來穗居住老年人,那麼無差別公共服務就應當成為基本原則。回顧我國近二十年的公共管理改革實踐,公共服務領域的成就尤其值得肯定。隨著我國公共服務的逐步完善,戶籍、城鄉、單位等原本套在老百姓身上的框框被逐一褪去,人的流動越來越靈便,居住環境也越來越舒適。當前我國社會老齡化加速,老年人的宜居問題、異地融入問題、家庭負擔問題的確值得關注。給予隨子女生活的非戶籍老人以平等市民待遇,只是針對老年人的公共服務的一部分,未來這部分群體仍需要廣大社會人士的關注。 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