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愛樂之城》的點映,我發了一條微博:
看到這個題目一定會有人在心裡想:過兩周等奧斯卡獎頒獎禮那天,一定會啪啪打你這個臭傻逼影評人的臉。
縱使這樣,我依然會充滿自信的說:《愛樂之城》不會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哪怕它是整個頒獎季最熱的電影,它更可能得的是——「最佳導演」。
我敢這麼捨得一身剮的胡說八道,也是做過功課的。
先來看看「最佳影片」到底是個什麼獎,前幾天有同學問我,最佳導演導出來的作品為什麼經常不是最佳影片呢?到底是怎麼評的?
「最佳影片」一開始被叫做「Best Production」,直到1931年的時候才改成現在的「Best Picture」,但從最初的名稱你能看出一點這個獎的端倪:它會給到這一年裡製作能力最好的一部電影。什麼叫「製作能力」?這是個很綜合的指標,選角、劇本、導演、幕後都要是一流的水平,你才可能入圍,到達了這個標準,你才有資格站到入圍的臺子上。
在1944年以前,每年的提名影片都在8-10部,到了1945年,學院將入圍影片限制在5部,這個規矩直到2011年被打破,當年被提了10部電影。有不少評論者說最佳影片提名增多是電影總體品質下降的象徵,因為你選不出五部一流的,只有選10部「準一流」的了。我不知道,可能有它的道理吧。
下面來看看最近15年奪得最佳影片的作品,會對今年的判斷有不小的參照價值。
2002年:《美麗心靈》
2003年:《芝加哥》
2004年:《魔戒三部曲:王者歸來》
2005年:《百萬寶貝》
2006年:《撞車》
2007年:《無間道風雲》
2008年:《老無所依》
2009年:《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2010年:《拆彈部隊》
2011年:《國王的演講》
2012年:《大藝術家》
2013年:《逃離德黑蘭》
2014年:《為奴十二年》
2015年:《鳥人》
2016年:《聚焦》
應該說,奧斯卡評委品味在大方向上,還是「現實主義」,架空的題材很少會有獎。在這個大基調上,我大概總結了一下,評委們比較喜歡以下的題材:
傳記類:《美麗心靈》《國王的演講》
社會反諷:《拆彈部隊》《聚焦》《貧民窟》《撞車》
人本精神:《逃離德黑蘭》《百萬寶貝》《為奴十二年》
犯罪類:《無間道風雲》《芝加哥》《老無所依》
還有一種特質的電影很受青睞,就是「諷刺好萊塢浮華本質」的作品,比如《大藝術家》《芝加哥》和《鳥人》,都有那種指桑罵槐埋汰好萊塢的東西,學院一向就有自虐傾向,比如多年前的那部《彗星美人》簡直把電影圈黑出了翔,但卻成了最大贏家。
同樣是歌舞片,《芝加哥》2003年毫無爭議的拿下大獎,但這部電影其實更像一部披著歌舞外衣的黑色電影,而且很黑。還記得裡面那句歌詞麼:「殺人可以是一門藝術」。
發現什麼沒有?幾乎沒有純愛情作品!上一部奪得大獎的愛情類電影是1998年的《莎翁情史》(說實話這部作品真是有些名不副實,當年頒出來就有人說是黑箱,反正我是不太認它)
奧斯卡的評委平均年齡60多,是一群早已失去浪漫情愫的中老年人。
這也就是我覺得《愛樂之城》無法奪魁的最主要原因,它實在是
「太浪漫了!」
這張內地版的海報我給💯
歌舞片從來就是浪漫的代名詞,這是由此類電影的基因決定的,因為它絕不可能在現實中達到復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歌舞片更接近電影的本質:「造夢的藝術」。
從電影的一開始,就透露出了濃厚的經典歌舞片時代的懷舊氣息,這個片頭字體的設計與配色,就是向那個載歌載舞時代的此致敬禮。
懷舊,也是這部電影最具特色的地方。事實上,如果你對老式的歌舞片很熟悉,看《愛樂之城》會感到全程滿足,裡面有太多可以勾起觀眾回憶的經典細節,比如路燈。
比如經典的長椅。
如果你是個資深的歌舞片迷,那裡面有無數向經典致敬的橋段。一開始那段堵車時候的群舞是致敬1967年的《柳媚花嬌》 。
男主在燈塔棧道上的獨唱致敬《西區故事》。
幾乎每一段歌舞,都能找到經典的影子,導演達米安·沙澤勒在這部電影裡表達了他對歌舞電影的全部熱愛。
這就是我之前反覆說的:文化是一個層累結構,在看這種懷舊風電影的時候,你看的並不是「這」一部作品,而是整個歌舞片的歷史。這也就是我們無法拍好此類電影的原因,設備、演員、風格,都可以學,但歷史?沒有就是沒有。
其實我雖然不看好這部作品得獎,但在觀影過程中是很舒服的。哪怕是被不少人詬病的疲軟情節,我覺得也並沒有什麼問題,歌舞片本來就不是靠走情節取勝的,像《芝加哥》那種把歌舞和劇情深度完美結合的作品鳳毛麟角,光看其中的那些美妙的舞與歌,就夠讓人陶醉。
事實上劇情也實在是沒什麼好講的,如果沒有導演的高超技法,那這就是個好萊塢一百年來都在講的俗套故事。
一個落魄的爵士樂手和一個怎麼也紅不了的菜鳥演員,他們一起追逐夢想,建立起了革命同志般的愛情友誼,但等到事業有了進展,卻勞燕分飛。哎,這個老套的故事換身馬甲還能講個一千年。
這是一部完完全全由「情緒」帶著向前走的作品。以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來切割故事情節,但這四個節氣沒有現實意義,完全都是指向了主人公的情緒變化。你一旦斷了這種情緒,確實會覺得劇情像一杯白開水,但只要Hold住這股氣,那這是部讓人看的很開心興奮的作品。
幾段歌舞都是各有特色,從中可以看出導演的調度功力。歌舞片有一個特點,就是長鏡頭非常多,為什麼?也就是我剛才說的,要Hold住那股「氣」,如果剪的過碎,觀眾的視覺就會被切斷,氣就洩了。比如開頭這段一鏡到底的歌舞,雖然只有2、3分鐘,但我能想像這段戲一大幫演員少說也得排了一個月才能達到現在這種流暢的效果。
如果要說哪段最浪漫,我估計很多觀眾會將票投給那段魔幻的「星空之舞」,這也是歌舞片的好處,它可以隨時脫離現實,一言不合就開唱,因為觀眾也沒有預期要看一個現實的故事。
順便說一下,這段是向著名的《紅磨坊》致敬。
最讓我感覺意外的是最後十分鐘。我一直在等著看導演將怎麼結束這個爛俗無比的故事,準備在它噴灑狗血的時候獻上輕蔑的一笑,事實上結尾並沒有太出乎意料,只是形式上太贊了!
熱情、想像力、現場調度,在這個結尾裡,這些指標都堪稱滿分!一曲終了,男主和女主相視一笑,愛與恨,都泯於歌聲與舞步之中。Brilliant!!
這也就是我覺得最佳導演應該給《愛樂之城》的原因,這部電影90%的光彩,都屬於導演達米安·沙澤勒。他前年拿出了一部黑雞湯《爆裂鼓手》,今年又奉上一道懷舊大菜,小金人可以給一座了吧。
稍顯遺憾的是,我覺得兩位主演的表現不算太好總覺得他們倆不是很會跳舞,在一些段落裡動作有些僵。特別是高斯林,我覺得他的氣質不太適合這個角色,歌舞片的那些大拿都有一種打從心底的「喧譁氣質」,即使在表現悲傷的時候,這種喧譁也會揮發出來,比如金凱利與阿斯泰爾。
但高斯林這個人物不高不低,跳舞的時候依然像個內斂沉默的藝術家。對於像《半個尼爾森》裡的那種人物,這種氣質完美契合,對於《愛樂之城》總感覺太「陰鬱」了一點,反而是他安靜彈琴的那幾段,更加魅力四射。
《愛樂之城》的光、影、布景、編舞、剪輯,都無可挑剔,從中你能看出好萊塢這個工業系統的能力。其實我覺得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學到的,即使我們沒有那個傳統拍好歌舞片,只要平均水準能達到這個的七、八成,那也不會是爛片滿天飛的現狀。
我突然意識到,這部電影和《血戰鋼鋸嶺》剛好是一對反義詞。一個極致的浪漫,一個極致的熱血。《血戰鋼鋸嶺》主打男性市場,《愛樂之城》主打女性。這本身就是個挺有意思的樣本啊,單以票房來論的話,這兩部片子也許就是男性和女性觀影人群消費力的折射。
《血戰鋼鋸嶺》拿下了4億多的票房,讓我猜一猜,我覺得《愛樂之城》最終應該也差不多,但是鑑於現在資源已經流出,而且歌舞片欣賞上確實有些門檻,可能會有一定的影響,我覺得應該會在3億左右吧。我最近猜票房還真是挺準的哦。《西遊2》和《降臨》雖沒準到個位數,但亦不遠矣,
是女性化的浪漫贏還是男性化的熱血贏?讓我們拭目以待。
(具體哪部能問鼎最佳影片,我入圍的幾部還沒全看完,今年真的得好好的猜它一猜)
近期新片雜談精選:
我打從心底羨慕那個任性的韓寒
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
為什麼張藝謀而要去拍什麼狗屁《長城》呢?
我厭惡這部電影,跟三觀沒有一毛錢關係
當星爵遇上大表姐
那個熟悉的星球大戰又回來了!
這個賣口紅的男人拍出了今年最獨特的電影
這部.這部起碼能看啊
比起《擺渡人》,《長城》好像還可以..
好久沒追美劇了,直到昨天看了這一部
謝天謝地,我們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上
這部近十年最好的戰爭電影離平庸也只有0.01公分
這部電影證明,有了靠譜劇本的新海誠是多麼爭氣
這才是真正的魔法世界
民女李雪蓮的奇幻漂流
這一次,我用挑剔與苛刻表達對李安的熱愛
這次,全中國的電影人輸給了一頭驢
貌美如花的歐洲也不能拯救這部電影的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