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龍應臺《天長地久》 | 用溫情與敬意面對上一代

2021-03-01 微教育學

◎ 臺灣屏東,小鎮潮州街頭,龍應臺用輪椅

推著母親美君外出散步

「上墳時,你帶一束玫瑰花。花瓣會枯萎,但是花的香氣留在你心裡。不是嗎?所以,這世界上凡是不滅的,都在你自己的心裡。」

——龍應臺

手邊放著兩本書。一本的封面是一腔熱血的鮮紅,另一本的封面是滿腹柔情的淡黃;一本的內容苦而猛,另一本的內容柔而暖。從鮮紅到淡黃,從苦而猛到柔而暖,這兩部書跨越了整整三十年。但是,它們卻出自同一出版社,同一作者。

它們分別是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野火集》和2018年出版的《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它們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龍應臺。

從《野火集》到《天長地久》,龍應臺經歷了「大江大海」般的精彩人生,也沐浴過「目送」那樣的親情照耀。這一次,她回歸到人生的本源和時間的本質,回歸到愛和生死,與生命本身素麵相對、促膝而言。她說:「你以為落日天天絢爛回頭,晚霞夜夜華麗演出,其實,落日是時間的刻度,晚霞是生命的秒表,每一個美的當下,一說出『當下』二字,它已經一筆勾銷。」這樣的生命體悟是三十年前寫出著名的《野火集》的龍應臺不具有的,也是不可能具有的。人只有在被歲月打磨、被生活磨礪之後,才會認識到人生中的哪些事更有價值,哪些事不能蹉跎。

在花影搖曳的木棉道上行禪時,龍應臺眼眉低垂,就在她一呼吸一落步之間,突然就醒悟了:「不要騙自己了。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當下,因為,人走,茶涼,緣滅,生命從不等候。」65歲的龍應臺立刻做了決定:從繁忙嘈雜、爭論不休的都市,來到大山無言、星辰有序的鄉野,把整個生命交給泥土,交給自然,也交給她的美君。

美君是龍應臺93歲的媽媽。這個平凡而偉大的母親,走過的路,是「萬裡江山,滿目煙塵」。她曾是一個扎著兩條粗辮子在山野間一路高歌的小女孩,她曾是一個雙手叉腰和蠻橫耍賴的士兵當街理論、寸步不讓的女英雄,她曾雙手緊抱嬰兒在人潮洶湧的碼頭尋找失散的丈夫,她曾蹲在水溝邊拎著鐵錘為孩子搭建遮雨的棚屋,她曾為了給孩子湊學費而委屈謙卑地向鄰居朋友借錢……這樣一個堅強、勇敢、良善、智慧的女性,今天卻只能坐在輪椅中讓人一口一口地餵著吃流體食物。更可怕的是,你給她照顧,給她溫暖,給她愛,她卻根本不認識你,因為她已經失智。

1949年,24歲的美君,跟著自己的湖南丈夫,在隆隆戰火中,背井離鄉,一路顛沛流離,最後落腳到了臺灣。三年以後,龍應臺出生在高雄。

所以,從不言悔的龍應臺開始向母親反省和懺悔:「為什麼在你認得我的那麼長的歲月裡,沒有知覺到:我可以,我應該,把你當一個女朋友看待?」因為,女朋友們之間,可以常常約會,看電影、吃飯、散步、旅行,可以在自己寂寞的時候向對方打電話說自己「悶」。但是,美君從來就不在龍應臺的「女朋友」名單裡。美君只是龍應臺的母親,是她的後盾,是她長在前面的眼睛永遠都看不到的那個後面的人。

其實,何止龍應臺,我們不知有多少人,只把父母當成我們成長、發展、進步的後盾,我們只記得向他們索取和傾訴,從不記得他們也需要我們的陪伴。我們寧願和初識的朋友一起旅行半個月,也不願坐下來聽父母嘮叨半小時。我們的觀念有缺失,我們的意識待覺醒。

龍應臺說得好:「這個社會向來談的都是我們要給孩子相處的『質量時間』,陪伴孩子長大,什麼人談過我們要給父母『質量時間』,陪伴他們老去?」當前社會,家庭教育叫得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這些流行語不斷誘導人們把目光、精力、財力投向下一代,而忽視了對上一代的責任和關愛。

然而,悲哀的是,當我們不斷讓上下兩代的天平在我們的生命中失衡的時候,我們的處境並不如我們所願。龍應臺說:「上一代不會傾吐,下一代無心體會。」因為不會傾吐,我們便理所當然地認為,上一代並不需要我們的陪伴;因為無心體會,下一代對我們的種種付出和陪伴,也認為是理所當然。我們在面對上下兩代時,失了分寸,少了智慧。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關於人生和生命的教育,而不是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人生和生命的教育更多地依靠身教而非言傳,它是在潛移默化和潤物無聲中逐漸實現的。龍應臺說:「下一代將來會怎麼對待我們?要看我們此刻正在如何對待上一代。」如何對待上一代,這是我們給孩子最重要的人生和生命教育。

記得很小的時候,奶奶跟我講過一個故事:某子不孝,用竹簍背上自己年老瘦弱的父親,順手還帶上自己五六歲的兒子,往山裡走。到了一個偏闢的地方,他把老父親放下來,把竹簍丟在一旁,就拉著自己的兒子快步往回走。走了沒幾步,小孩子掙脫他的手就去撿那個竹簍。他問兒子:「你撿那個竹簍幹什麼?已經沒用了。」小孩子一臉純真地說:「有用啊!將來你老了,也用它背你!」他聽後大驚。趕緊扶起自己的老父親,又背回了家。

有人說,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爸爸媽媽一起愛孩子。那麼,對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什麼呢?就是看你如何對待上一代。

隨著時間的流逝,不管是群體生命還是個體生命在「進步」中,常常對過去會生出一種「批判」的意識。認為歷史和傳統往往是陳腐的、過時的,需要革新甚至是消滅;同時,認為上一代往往是落後的、頑固的,需要我們的「精神反哺」。帶著這種「批判思維」,我們對待歷史和我們的上一代往往就會以一種冷漠、傲慢甚至敵對的立場。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說,對本國歷史要有一種溫情與敬意。龍應臺認為,對待上一代,也應該像錢穆對待國史那樣,帶著最深的「溫情」和最大的「敬意」。溫情與敬意,應該是我們面對上一代最基本的生命態度。

《天長地久》就是一部對上一代充滿「溫情與敬意」的生命之書。「我抽出一張溼紙巾,輕輕擦你的嘴角眼角」,那是溫情;永遠銘記美君那句「她如果不讀大學,以後就會跟我一樣」,那是敬意。「撫你的發,吻你的額,問早安問晚安問你疼不疼」,那是溫情;感佩十八歲的美君和監獄憲兵排長理論的勇氣,那是敬意。每一個陪伴美君的日日夜夜,那是溫情;每一封寫給美君的信件,那是敬意。「如果可以重來一遍,我會少一點傲慢,少一點吝嗇;如果可以重來一遍,我會認真地用我的言語跟你分享內心深處的事。」這是龍應臺對母親充滿溫情與敬意而濃縮成的生命宣言。看得出,她是深深自責與懊悔的,遺憾自己悔悟的太遲太遲。所以,她把這份傷心的愧疚與遲來的覺悟,用筆和文字撕開給眾人看,同時也帶著溫情與敬意。

今天,在寫這篇文章時,我曾停下來做了兩件事。一件事是打開手機微信和遠在千裡之外的父母視頻聊天,我們聊家常、說生活,東拉西扯、嘻嘻哈哈,老兩口一直高興地合不攏嘴。另一件事是我把關於《天長地久》這部書的一條微信內容推送給了一位女性朋友,她雖然還不到35歲,卻和65歲的龍應臺一樣失去了父親,只留下多病的母親在世。很快,我就收到這位朋友的回覆信息:「我也在陪伴我的美君」。看到信息的那一刻,我是真的為她開心。她是一個覺悟了的人。她和龍應臺一樣,懂得真正的天長地久其實就是放棄等待,把此時片刻當成永恆。因為,我們的父母其實都是美君,他們在「老」給我們看,甚至在「死」給我們看;而我們自己,每一個人,也都是未來的美君。

龍應臺的《天長地久》這部書其實並不是單單寫自己對母親應美君的愛與言談的,它在面對人類的情感時是非常立體和多元的,而且同樣飽含溫情與敬意。比如,她寫了自己對兩個兒子安德烈和飛力普的死亡教育,寫了一位每天都去派出所找她已經過世好幾年的女兒的老婦人阿娥,寫了生死闊別三十年香凝在信中給餘舅舅那句震撼人心的「卿佳不?」寫了如何對待兒媳婦的、具有自我教育意義的「母獸十戒」,寫了八十多歲的老婦人安琪拉和有家室的阿芒之間二十年的秘密情分,寫了「老女人」瑪麗亞和玫瑰之間過著的「公主和公主的日子」……

上大學時的龍應臺

龍應臺說:「上墳時,你帶一束玫瑰花。花瓣會枯萎,但是花的香氣留在你心裡。不是嗎?所以,這世界上凡是不滅的,都在你自己的心裡。」可見,那些所有真摯、動人、純潔的人間情感,都是不滅的,因為它們都在人的心裡。從這個意義上講,龍應臺的這部《天長地久》應該也是不滅的,因為書中的文字很容易鑽進人的心裡,並駐紮下來。

讀完《天長地久》後,我掩卷回味,順手在書的扉頁上寫下了一段話,表達自己和這本書相遇的整體感受。這段話是:

「這些文字透入心靈,燃起人的熱情,如野火般燒;攪動人的思索,如江海般湧;喚醒人的良善,如目送般柔。給美君的信,其實是給每一位情義者的生命書,它穿江過海,天長地久。」

 

2018年8月4日於雲棲閣

相關焦點

  • 讀龍應臺《天長地久》:遼闊中有依依追尋(上)
    《天長地久》已在臺灣和香港上市分別由天下出版社(臺灣)和天地出版社(香港)出版發行封面上「天長地久」來自王羲之的字臺灣版圖片來自黃效文那是一隻林邊雪地振翅飛起的孤鶴遼闊中有依依追尋而港版封面,則是海上風暴的磅礴天藍海透處處透出她寫《天長地久》的離索心境:既寒冷又溫暖,既甜蜜又悲傷既孤獨失落又天地相隨 翻開《天長地久》,字裡行間,都是美君和她那一代人的命運而透過這些碎片式的描摹我們可以管窺一代人的命運更為反思我們與上輩人之間關係
  • 大寒書事:龍應臺《天長地久》
    》書影《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我讀龍應臺80多歲的老爸,喜歡開車帶著老妻四處遊山玩水,可也不斷出車禍,這一次一個急剎,媽媽被撞斷了手臂。「鑰匙給我。」龍應臺伸出手,老爸乖乖地交出了鑰匙和行車執照。然而,從交出鑰匙的那天起,老人就極速衰老,奔向死亡。
  • 龍應臺:天長地久
    溫情與敬意 錢穆曾經教小學生寫作文。他帶學生到松林古墓去,坐在墓旁,專心聽風穿過松針的聲音。風穿過松樹的聲音,他說,和風穿過其他樹的聲音,就是不一樣。 突然之間雨下來了。他讓學生坐在屋簷下,用心看雨,用心聽雨。
  • 龍應臺:每個片刻才是真正的天長地久
    因新書《天長地久》的出版,時隔許久,龍應臺終於要再一次和大陸的讀者朋友見面了——龍應臺《天長地久》讀者見面會【長沙站】已開放報名
  • 文化·視點|「溫情和敬意」的表達——對話紀錄片《中國》製片人...
    我們試圖用12集的篇幅,講述一個大一統、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勾勒歷史發展的大脈絡,特別邀請了一批歷史學家對所呈現歷史邏輯的正確性、史實的準確性進行指導把關。(小標題)千年畫卷,寫意表達記者:這部紀錄片為什麼選擇以歷史人物作為引線來展開?李東珅:因為人的命運可以映照歷史流變。
  •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作者:龍應臺
    他們走過的路,是萬裡江山,滿目煙塵;懷著「溫情與敬意」,我感恩他們的江山、他們的煙塵,給了我天大地大、氣象萬千的一座教室,上生命的課。人生裡有些事,就是不能蹉跎……禁語行禪時龍應臺瞬間決定:放下一切,回鄉陪伴失智的 母親,開始寫信龍應臺闊別十年,2018推出重磅新作。
  • 讀龍應臺「人生三書」有感
    初讀《孩子你慢慢來》,感受著一個母親對孩子滿滿的愛,感受著那種用細膩筆尖流露的真摯感情,感受著那種迷離與「個人」和「母親」角色之間的惆悵,是的,我又何嘗不是呢?我也一直在尋找做「母親」和做「個人」之間的平衡點,和作者一樣,我也愛極了做母親,仿佛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
  •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然而當她回過頭看見在無視與被遺忘中漸漸走向沉默的母親的時候,卻恍然發現與上一代之間的必要的陪伴與交流竟是如此缺失。上一代不會傾吐,下一代無心體會,生命,就像黃昏最後的餘光,瞬間沒入黑暗。於是她後悔,後悔在那些已逝去的珍貴時光裡沒有將美君從「母親」這個格子裡解放出來,把她當一個「女朋友」看待。做一些女朋友之間會做的事。
  •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穿插35篇從數千件珍貴材料中篩選出的「大河圖文」,跨度長達50年,將個人情感烙在真實歷史上,寫盡戰爭的殘酷,人性之閃亮。5.裝幀精美,特別典藏,讓讀者閱讀其中,仿佛時空穿梭,體會上一代的顛沛人生。全彩四色印刷,由臺灣獲獎設計團隊進行包裝、設計。主文是信件形式,歷史圖文是明信片形式穿插其中。封面字選自王羲之《蘭亭集序》,封面由作者親自選定。
  • 天長地久系列情侶對表發布
    瑞表集團旗下腕錶品牌Balmain Swiss Watches 瑞士寶曼表在瀋陽商業城舉行 "Forever Love"天長地久系列情侶對表新品發布會,內地新生代當紅小生井柏然,臺灣人氣偶像許瑋甯受邀首次同臺合作演繹"Forever
  • 我們相愛,怎能不在乎天長地久,不在乎,那是謊言
    我們對付出的愛太少了,很多人把愛情當成遊戲,遊戲有起有落,高潮時間總是短暫的,一下子激情就沒了,很快就會分手,所以,唱歌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過。為什麼高喊不需要天長地久,只關心擁有他?滾滾紅塵,當我們一見鍾情的時候,我們的感情投資很快,但是很多時候,感情來去很快,人很浮躁,所以我們只能忽略天長地久。
  • 哪有天長地久的愛戀,只是稍縱即逝的好感——《天長地久》周啟生
    秦柔稍微加了下班,離開公司時已是華燈初上。迎面的寒風冷雨讓秦柔連續幾個寒顫,不由的對著老天暗罵一下。想到經常去的那家咖啡館離公司不遠,乾脆去用個晚餐,順便避一避風雨。一路小跑,還沒有到咖啡館門口,透過玻璃窗就看到店內一隻熟悉的身影,是那分手不到一周的前男友。
  •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最近,龍應臺接受騰訊穀雨計劃的邀請,拍攝了家庭紀錄短片《天長地久》和《女朋友》,藉此探討三代人之間的母子關係,分別從女兒和母親的角度,回顧上一代的往事
  • 我們相愛相擁,怎能不在乎天長地久,不在乎,那是假話
    我們除了為那些不屬於我們的永遠,那些曾經擁有的情感而感動外,面對孤燈殘影,我們怎會不感到惆悵,難道真的對愛情的遠走無怨無悔嗎? 2、 面對生活有太多的誘惑,我們總是身不由己,甚至來不及思考明天
  • 道盡苦與憂—《天長地久》
    道盡苦與憂—《天長地久》2001年03月09日15:35:40  Viva La Diva   聽《天長地久》這首歌,已經快十年了。    有一年的九月,偶然間上到一個BBS,找到朋友的帳號,點擊她的個人說明檔--忽而,如遭雷擊,因為在黑黑的屏幕上,是完整的《天長地久》的歌詞--怎會這樣?這樣的一首歌?我把它棄在了哪個角落?
  • 不在乎天長地久
    看到朋友圈的各種曬喜宴,很自然地想到一個成語:天長地久。也很自然地想起一句經典的廣告詞: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感謝那個時候的閉路電視在劇集之間沒有迎客松,沒有扎堆的公益宣傳片,沒有覆蓋了原版廣告甚至覆蓋了劇集的本地電視臺低劣廣告,讓我能夠欣賞到許多藝術水平極高的神作。某名表的系列廣告,絕對是神作之一。
  • 緬懷,表達對革命先烈的敬意和哀思!
    東部戰區陸軍某海防旅作者:沈曄、陳旭鵬、王浩權黃沙漫漫埋忠骨松濤陣陣祭英魂9月30日東部戰區陸軍某海防旅千裏海防線上官兵們走進駐地烈士陵園追憶先烈走過的光輝戰鬥歷程緬懷革命烈士為國為民的不朽功績表達對革命先烈的敬意和哀思烈士忠魂千秋在英雄浩氣萬古存
  • 電影《葉問4》:有大義有溫情,一代宗師「以武行俠」的人生哲學
    面對歧視與欺凌,葉問依舊勇敢地站出來抗爭。《葉問4》透過武術外衣,把葉問的大義與溫情刻畫得入木三分,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一代宗師「以武行俠」的人生哲學。這部電影有情懷、有功夫、有感動,看完讓人依依不捨、感慨萬千。01 隱忍的父愛,一代宗師的俠骨柔情讓人潸然淚下影片中,葉問檢查出癌症。而此時上高中的兒子又不愛學習,還因在校打架被開除。
  • 蓬萊客的言情小說,三國爭霸一代帝王的愛情故事,滄桑中帶有溫情
    蓬萊客的《闢寒金》《表妹萬福》都融入了一些爭鬥和戰爭場景,但篇幅有限,她的這部《折腰》則不然,用極為宏大的場景將小說的故事內容支撐起來。小說中有部分角色能與真實的三國對上號,這部有關三國爭霸一代帝王的愛情故事,有歷史的滄桑和厚重感,更有一絲絲溫情融入其中。
  • 龍應臺《天長地久》美得剛剛好
    夏夜的城邊,有一片稻田,長我六、七歲的同事,與我肩並肩走在田坎上談工作、聊人生,還有龍應臺夏夜的風吹在臉上,宛如愛人的輕撫,好溫柔。月光灑在田間,引著我們一步步緩緩前行。那日的夜,沒有繁星閃爍,只不過忽暗忽明的幾點星光散落。但月光卻穩穩地照著前路,溫柔得剛剛好。《天長地久》正如那夜的溫柔灑落在我心上,美得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