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2015年,李登輝逆勢發表媚日言論稱「70年前,臺灣與日本是同一個國家,既然是同一個國家,所謂臺灣對日抗戰當然不是事實」。對此,民進黨理論專家郭正亮撰文斥其曾為「中華民國總統」,所持親日言論卻令整個臺灣淪為國際笑柄。全文如下:
(「理性綠」郭正亮)
縱容李登輝親日,才是臺灣人真正悲哀李登輝投書9月號日本右翼雜誌《Voice》,「70年前,臺灣與日本是同一個國家,既然是同一個國家,所謂臺灣對日抗戰當然不是事實」。他還回憶起當年自願投入日本軍參戰,自己配屬日本名古屋高射第2師團,哥哥李登欽則參加日本海軍戰死南洋,表示「當時我們兄弟二人,是以貨真價實的『日本人』身份為『祖國』奮戰」。
李登輝的親日言論,立刻引起國、共兩黨的強烈抨擊。馬英九痛罵李登輝「出賣臺灣、羞辱人民」,呼籲他「收回言論並向臺灣人民道歉」。大陸國臺辦痛批李登輝「可恥的殖民奴化心態及頑固堅持「臺獨」立場,破壞兩岸關係發展」。相形之下,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則表示,李登輝言論是「個人的感受和立場,臺灣社會有很多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歷史記憶,對歷史有不同詮釋」,她呼籲「社會要抱持互相包容的態度」。
如果李登輝只是一介臺灣平民(例如柯文哲爸媽),投書回憶自己的當年感受,當然享有個人言論自由,即使不認同李登輝言論,也應給予尊重。問題是,李登輝做過12年「中華民國總統」,至今還繼續享有「總統」卸任禮遇,他的發言並不只代表個人,還代表「中華民國」和臺灣人的基本立場,李登輝的親日史觀也要接受更嚴格檢驗。
從7月22日李登輝獲邀到日本國會議員會館演講,到安倍與李登輝密會,到8月21日傳出日本右翼雜誌將刊出李登輝特稿,都可看出日本政界刻意選在9月3日中國大陸舉辦「抗戰勝利70周年」之前,試圖透過「臺灣李登輝之矛」攻打「兩岸抗戰紀念之盾」的政治布局。就此而言,李登輝突然被日本政界密集凸顯吹捧,其實只是作為日本對中國大陸的博弈棋子而已。
(李登輝發表"媚日言論"後獲得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接見)
我們並不懷疑李登輝和兄長當年是自願參加日本軍,是以「貨真價實的『日本人』身份為祖國奮戰」。問題是,李氏兄弟的日本認同經驗,並不能代表當時多數臺灣人的主流價值。以1943年為例,臺灣總人口659萬人,當時包括自願和強迫,臺灣人投入日本軍參戰有8萬人,軍屬與軍夫12萬人,合計20萬人,只佔1943年總人口百分之三。
1940年,臺灣「總督府」公布「臺灣籍民改換日本姓名促進綱要」,規定改姓名家庭必須符合「國語常用家庭」和「符合皇民資格且富於公共精神」兩大條件。李登輝父親李金龍是日本刑警,為了宣示效忠日本殖民政府,就率先將李登輝改名「巖裡政男」,哥哥李登欽改名「巖裡武則」。「巖裡」是相當罕見的日本姓,據說源自一位本事很高、志在掃蕩群魔的日本天神,由此可看出李氏家族改為日本皇民的決心。
但皇民化絕非臺灣主流,直到1943年12月,臺灣人改日本姓名仍然不多,據統計全臺灣只有1萬7526戶改姓名,總人數只有12萬6211人,只佔總人口不到百分之二。這些改姓名的臺灣人,或是因為在殖民政府任職,或是因為有求於殖民政府機關,對臺灣多數基層民眾來說,「臺籍日本皇民」其實就是少數「親日高級臺灣人」。
換句話說,李登輝成為日本皇民改名「巖裡政男」,只能代表百分之二的臺灣人經驗;李登輝和兄長投入日本軍參戰,也只能代表百分之三的臺灣人經驗。李登輝充其量只能代表少數「臺籍日本皇民」史觀,多數臺灣人既不願改日本姓名成為皇民,也不願投入日本軍參戰。如果不能從更全面的角度,了解當時多數臺灣人的感受和立場,就是明顯以偏概全、扭曲歷史。
可議的是,李登輝為了把自己所代表的少數「臺籍日本皇民」史觀,擴大渲染成多數臺灣人的歷史處境,不惜抹殺當時臺灣人的其他選擇。事實上,當時臺灣人至少做出三種歷史選擇:
一、徹底認同日本統治,自願改為臺籍日本皇民的「親日派」。
二、徹底與日本殖民決裂,選擇投入中國抗日戰場的「親中派」。
三、繼續推動臺灣自治改革運動,抵抗日本殖民壓迫的「本土派」。
以投入中國抗日戰場的「親中派」為例,當時臺灣人的抗日足跡,幾乎遍及所有中國抗戰地區,也同時包括參與國、共兩黨。投入香港戰場,就有謝東閔、謝南光、李萬居、翁俊明、劉啟光、陳哲生等人;投入華南戰場,則有李友邦、蕭道應、鍾浩東、丘念臺、郭耀傳、楊坤榮等人;投入華中戰場,也有吳思漢、朱天順等人;投入華北戰場,則有林思平、楊泰山、楊誠、李子秀、林棟、翁阿冬、楊美華、陳文英等人。至於在海外支援抗日,則有出身臺中霧峰林家、南京陸軍官校畢業的林正亨,還有國府派赴舊金山推動華僑救國運動的黃朝琴等人,這些人都是當時臺灣首屈一指的各界精英。
另以不斷抵抗日本殖民壓迫的「本土派」為例,1921年蔣渭水等人成立「臺灣文化協會」,推動鼓吹民權的啟蒙運動。1927年洪元煌、彭華英、謝春木、陳逢源等人成立「臺灣民眾黨」,以「確立民本政治、建設合理經濟組織、改廢社會缺陷」作為三大目標。另如1932年《臺灣民報》成為呼籲改革的最大漢文報紙,都是臺灣「本土派」不懼日本殖民壓迫、不斷追求改革的歷史足跡。
(蔣渭水,最重要的日據時期反殖民運動領袖之一)
但隨著日本軍國主義抬頭,1931年「臺灣民眾黨」被迫解散,1937年日本推動皇民化運動,強迫《臺灣民報》廢止漢文版,更進一步在1941年強迫改組為日本御用媒體,臺灣「本土派」改革遭受空前挫折。可恥的是,從未抵抗日本殖民壓迫、從未參與臺灣自治改革的李登輝家族,卻以「日本皇民」史觀篡改臺灣近代史,全面抹殺「親中派」和「本土派」的抵抗日本運動。
強調臺灣人當年的歷史選擇不只「親日派」,同時也包括「親中派」和「本土派」,是要凸顯臺灣人面對日本殖民和中日戰爭的歷史困境和多元選擇。遺憾的是,包括李登輝在內的戰後臺灣「親日派」,常因為反對國民黨外來政權,反對大中國史觀,故意誇大「日本皇民」史觀以偏概全。這種「親日史觀」在處理二次大戰的歷史正義問題,常陷入不知反省、連美國也無法接受的日本右翼觀點,讓臺灣淪為「被殖民者同情殖民統治」、「罹患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國際笑柄而不自知。
我們不禁要問,相對於其他亞洲殖民地,日本殖民統治者果真對臺灣人比較好嗎?事實上完全沒有。根據1945年《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殖民政府161個敕任(簡任)職位只有1個臺灣人(0.6%),2120個奏任(薦任)職位只有29個臺灣人(0.7%),21198個判任(委任)職位只有3726個臺灣人(17%),其中多數是小學教員、街庄役場低階職員、後補警員,完全沒有政治影響力。總計日本統治臺灣50年,臺灣人只出現過2名科長、3名郡守、3名法官、9名中學教員、2名大專教授,從來沒有任何臺灣人進入中上管理階層。
比較臺灣和韓國,更能看出臺灣人完全被「親日史觀」誤導的歷史迷失!當年朝鮮人的皇民化程度,其實遠超過臺灣,但戰後韓國人的政治主體性卻遠比臺灣強烈。臺灣曾被日本殖民50年,朝鮮也曾被日本殖民35年,1937年日本同樣在朝鮮推動日語國語運動,由於韓語和日語文法相近,1944年能使用日語的朝鮮人已經高達20%。1940年日本同樣推動朝鮮人改姓名運動,由於日本在朝鮮訴諸警察強制,朝鮮人改姓名比例高達總人口10%,遠高於臺灣不到2%。
(被日殖民時的朝鮮)
但戰後韓國人對日本殖民的痛切檢討,卻讓臺灣人汗顏。2014年美國Pew研究中心針對亞洲各國民眾對日本的態度調查,韓國人對日本持負面態度高達77%,僅次於中國大陸90%,高居世界第二,與臺灣一面倒向親日,成為強烈對比。
和李登輝曾改名「巖裡政男」一樣,1940年也有一名朝鮮人改名「高木正雄」在「滿洲國」軍第8團擔任少尉,就是後來發動軍事政變的樸正熙。1945年日本投降後,「高木正雄」堅持日本皇軍精神拒不投降,還槍殺蘇聯紅軍聯絡員,後來順利突圍混入國民黨中央軍,才被遣返韓國。
樸正熙和夫人陸英修都精通日語,回到韓國之後,卻始終避談這段讓韓國人感到不光彩的滿洲從軍史,即使如此,樸正熙仍然因為急於和日本發展經濟合作,被韓國人抨擊為戰後最親日的國家領導人。女兒樸槿惠同樣熟悉日語,但在1998年首次當選國會議員之後,就始終以堅定反日著稱。
(樸槿惠和樸正熙父女)
李登輝投書日本右翼雜誌之後,呂秋遠律師幫他辯護,認為李只是「說出事實」而已,並以1945年5月臺北遭到美軍轟炸、導致死亡3000多人為例,說明當時臺灣是日本殖民地,和中美兩國站在對立面,「沒有臺灣抗日的事實」。
同樣比較當年朝鮮,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12日蘇聯攻下朝鮮城市雄基和羅津,8月13日更與日軍在清津展開激戰,直到8月18日日軍才停止抵抗,造成許多朝鮮民眾傷亡。對戰後韓國人來說,當時朝鮮也是日本殖民地,也站在蘇聯對立面,如果比照李登輝「親日史觀」,當然也可說成「沒有朝鮮抗日的事實」,但戰後韓國人卻從來不如此認為。
戰後韓國主流史觀,是堅持朝鮮人追求民族解放的抗日立場,儘管蘇聯與日本激戰導致朝鮮民眾傷亡,但韓國人認為這是推翻日本殖民統治、追求朝鮮解放的必要之惡,根本不可能說出「70年前,朝鮮與日本是同一個國家,所謂朝鮮對日抗戰當然不是事實」的荒唐言論!儘管當年也有10萬朝鮮日本兵,還有遠比臺灣人還多的朝鮮人改日本姓名,但從來沒有韓國人會以「這就是歷史事實」的態度來自我辯護,更不可能以「當年曾為日本皇民」為榮!
最諷刺的是,就在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向韓國抗日人士紀念碑獻花下跪、為日本對朝鮮殖民統治表示由衷道歉的關鍵時刻,曾做過12年「中華民國總統」的李登輝,卻故意配合日本政界,說出讓臺灣淪為國際笑柄、完全以偏概全的親日言論。對比亞洲各國反省檢討日本殖民侵略歷史,對比全世界熱烈討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臺灣繼續淪為「亞洲親日孤兒」,繼續縱容李登輝「親日史觀」橫行無阻,才是臺灣人的真正悲哀。
(鳩山由紀夫向韓國抗日烈士墓下跪)
儘管郭正亮的表態獲一眾藍軍好評,但黃智賢即刻發文指出, 別看郭義正言辭地痛斥李登輝賣國,但其動機仍在於替民進黨「拆彈」、為蔡英文護航。且郭意圖將臺灣反日領袖蔣渭水捆綁入民進黨陣營的政治資產,為後者加分。全文如下:
(「泛紅藍」黃智賢)
郭正亮是綠營裡少數願意講理,不願意說謊的人,讓人尊敬。他對綠營的忠誠,絕不令人質疑。最讓人感動的,是他總可以在垃圾裡,幫綠營找到黃金。
他一篇痛斥李登輝的文章,竟然可以給綠營3個禮物,為綠營完成三件事。努力在李登輝的「祖國是日本」災難中,全力保護蔡英文脫離險境,這就是我最最佩服正亮兄的地方。
他送給綠營的3個禮物是:
一、李登輝的「日本是祖國」說,和反課綱的「慰安婦自願」說,其實是綠營兩顆尚未真正爆炸的原子彈。因為太違反人類文明與良知。所以必須拆解。
正亮兄的這篇文章,試圖一舉,以他的學者和理性的形象,幫蔡英文拆解這兩顆原子彈。讓中間和淺藍選民看到,綠色陣營也有人不但對歷史誠實,有歷史良知,更願意出面駁斥李登輝。要知道蔡英文和李登輝的政治關係,豈僅僅是政壇父女情?她之所以踏上政壇青雲路,每一步提拔,都是李登輝。蔡英文也許不方便說,不願意說,不想說的話,正亮兄可以幫她說,幫她批判,為她開路。正亮兄這樣充滿事實與凜然正氣的文章,在臺灣廣泛流傳,被藍營擊節讚賞的程度,當然超越綠營過去的文章。
(蔡英文與李登輝)
這個印象,在投票日,絕對會有影響。投票的時候,被李登輝言行激怒,原本不願意投蔡英文的人,也許想到郭正亮這一篇文,立刻覺得和蔡英文距離不再那麼遙遠。郭正亮的文章,全力幫蔡英文挽救,她在中間選民心中與良知的遙遠距離。
二、讓北京和國際視聽安心。
因為李登輝的言行,其實已經讓臺灣成為國際笑柄。如果蔡英文不委婉的間接切割,將使蔡英文自己也成為嚴重笑柄。這篇文章,告訴北京和國際,民進黨的人,其實不是沒有良心。告訴國際社會,民進黨也不同意李登輝的日本右翼軍國史觀。所以北京和美國對蔡英文執政的可能性,不必擔心。你看,即使北京駁斥李登輝,也不會超越這個程度了。所以蔡英文是可以信賴的。
三、正亮兄的文章內,埋了極端重要的,真正重量級的神秘禮物。
這個禮物,沒有人看懂。但只要一開封,卻可以是綠營的毀滅性武器。這就是在關鍵的地方,埋下神秘禮物的重要性。
這個禮物,就是「蔣渭水」。
蔣渭水對綠營的重要性,從綠營幾乎要把他尊為臺灣國父,就看得出來。郭正亮在文章中,列出他認為的,臺灣人當時的三種選擇:
(1)徹底認同日本統治,自願改為臺籍日本皇民的「親日派」。
(2)「親中派」。
(3)「本土派」。
我非常不同意郭正亮的三種分類法。因為不是只有到大陸抗日才是親中,在臺灣本地抵抗日本殖民壓迫的,也多是「親中派」。把「親中派」與「本土派」分隔,是臺灣綠營的分類法。
1. 郭正亮把蔣渭水歸類為「本土派」,而不是「親中派」。蔣渭水絕不會同意,更不會甘心。郭正亮把蔣渭水歸為所謂的「本土派」,是要努力幫綠營加分。把蔣渭水這樣的英雄人物,拉到綠營的陣營。即使那是違反蔣渭水一生的志業和意識形態的嚴重扭曲。
(A)「臺灣人明白地是中華民族」
1924年,發生「治警事件」,日本檢察官指控說,臺灣人自稱「中華民族」,是「不穩思想」。
在法庭上,蔣渭水是這樣反駁的:「臺灣人不論怎樣豹變自在,做了日本國民,便隨即變成日本國民。臺灣人明白地是中華民族即漢民族的事,不論什麼人都不能否認的事實。國民是對政治上、法理上看來的,民族是對血統的、歷史的、文化的區別的。」
蔣渭水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認為祖國是中國;期盼祖國富強偉大,無庸置疑。如果用郭正亮自己的分類,那麼蔣渭水也好,「文化協會」也好,「臺灣民報」也好,都該是親中派。
(B)蔣渭水心中的祖國,向來是中國。
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回憶,在蔣渭水倡導下,推舉翁俊明與杜聰明二人(都是同盟會會員),到北京去。原本是計劃在水源地,丟入霍亂菌,毒殺袁世凱。計劃不成功,蔣渭水就又在臺北醫事學校,發起「國民捐」支持孫中山的革命運動,並由周桃源帶去廣東支持孫中山。
(1913年臺灣青年謀刺袁世凱的送別合照,前排左二為翁俊明,左三為杜聰明)
(C)蔣渭水的老同志白成枝說蔣渭水「在學中嚮往祖國,常著文痛批日帝暴政。」而蔣渭水更被吸收為「同盟會」的秘密黨員。
(D)1915年的噍吧哖事件(又稱西來庵事件,是日據時期臺灣人武裝抗日事件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也是臺灣人第一次以宗教力量結合反抗日本統治的重要事件——觀察者網注)以後,日本的高壓統治,使武裝抗日完全不可行。所以臺灣人開始以文化政治運動來抗日。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中,《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真相》記錄了日本殖民統治者眼中的這些運動。
(1915年,以臺灣愛國者餘清芳、羅俊、江定三人為首,進行反日)
日本人把反抗者分為兩類:「其中一種是對支那的將來抱持很大的囑望。以為支那不久將恢復國情,同時雄飛於世界,必定能夠收回臺灣。基於這種見解,堅持在這時刻到來以前不可失去民族的特性,培養實力以待此一時期之來臨。因此民族意識很強烈,常時追慕支那,開口就以強調支那四千年文化鼓動民族的自負心,動輒撥弄反日言辭,行動常有過激之虞。
「相對的,另外一種是對支那的將來沒有多大的期待,重視本島人的獨立生存,認為即使復歸於支那若遇較今日為烈的苛政將無所得。因此,不排斥日本,以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為目標,只專心圖謀增進本島人的利益和幸福。然而,即使是這些人也只是對支那現狀失望以至於懷抱如此思想,他日如見支那隆盛,不難想像必將回復如同前者的見解。前者的代表人物是蔣渭水、蔡惠如、王敏川等,而屬於後者的是以蔡培火、林呈祿為主。」
日本人眼中的蔣渭水,是「民族意識很強烈,追慕支那」的。即使是郭正亮所謂的本土派,日本人也認為隨時會變成「追慕支那」。
(E)蔡培火把日據下的臺灣人,分為「祖國派」、「臺灣派」與「御用派」三種,而蔣渭水就是「祖國派」的代表人物。
(F)蔣渭水的女兒,也到大陸去抗日了。
(1924年6月,第五次臺灣議會設置請願委員蔣渭水後排左、蔡培火前排右)
2. 被郭正亮歸類為「親日派」的李登輝類型的人物,其實在日據時期,是被蔡培火和一般人稱為「御用派」的。是「御用」,而不是「親日」。親日,是親近;御用,是為日本人所用,為虎做倀。郭正亮對李登輝,還是曲意留情保護的。
3. 他忽略了絕大多數臺灣人,是「順民派」。
皇民化家庭以外的98%臺灣人,除了抗日者,其餘多數臺灣人,是選擇做順民。並不認為自己是日本人,也不認同日本,但現實中不可能反抗日本的極高壓統治,所以只能做順民。做順民以求生存,但從未出賣自己的歷史與靈魂。
正亮兄,為了綠營努力打拼。但對蔣渭水和臺灣歷史,仍需敬謹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