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絕轉載,歡迎轉發討論 故事君/溜老師】
看了這麼多年電影,第一次見到一部驚悚片,拿到了大陸院線的單周口碑第一。
而這部驚悚片還特別沒有來頭。
導演不認識,演員沒有大牌,出品公司也是個經常存在於「合作出品」名單裡的小公司,預算也不高,只有九百萬美元。
但這部片名也透著一股子山寨味兒的《密室逃生》,竟然拿到了豆瓣7.4和貓眼8.7,作為一部驚悚片,這個成績已經相當卓越了。
作為一部驚悚片愛好者,我怎麼會錯過在大屏幕看它的機會。
事實證明,此片的評分誠不欺我。
可以說是,從第一秒高能到最後一秒,心臟不好的朋友可能還真hold不住。
雖然它這麼緊湊刺激,但還真的沒有過於血腥暴力的場景,在北美的評級也只是PG-13(13歲以下不宜)而已,跟之前上映過的《寂靜之地》一樣,屬於相當「合家歡」級別的驚悚片。
對於不能接受血腥場景的大朋友,也完全可以放心去體驗。
片名如此簡單粗暴,一眼就能猜到故事大概的結構——一場要麼玩要麼死的密室逃脫遊戲。
片中六位主角互不相識,但他們都受到了一個來自親朋好友的邀請函,讓他們參加一個贏家可以獲得一萬美元的密室逃脫遊戲。
但直到遊戲開始了,他們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身陷囹圄。沒有信號也找不到出口,而危險時時逼近,只能硬著頭皮玩下去。
既然是密室逃脫,那麼密室的設計可以說是影片看點的核心。
跟密室恐怖片翹楚《電鋸驚魂》異曲同工,這些密室都各有特色,而這群人需要通過快速進行解密來弄懂這些密室的機關設置,並找出逃生的辦法。
第一個房間給出的篇幅是比較多,也是比較精彩的。
這個房間從一個正常的接待室,突變為一個要命密室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群人從傲慢閒散的遊戲參與者,突變為一群求生者的過程。
隨著學霸姑娘轉動旋鈕,房間的天花板就出現了加熱的發熱管。然後解密逐漸深入,整個房間真實的原貌暴露出來——一個大型烤箱。
在這個過程中,觀眾與片中主角一樣,也處在一個快速適應變化的心理模式中。每當他們做出了危險的舉動,或者僅僅是不小心觸發了新的機關,觀眾也會隨著他們而緊張起來。
這樣的房間後面還有好幾個,每一個都有不同的主題,也意味著不同的危險和不同的逃生思路。
主角處在一個完全浸入式體驗中,觀眾其實也處在這樣的體驗中。而接踵而來的密室,也讓觀眾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中。
希區柯克曾經用一個著名的「定時炸彈」理論來解讀懸念的含義:
三個人在椅子上聊天,而椅子下面有一個5分鐘後爆炸的定時炸彈。第一種拍法:鏡頭不交代定時炸彈的事情,五分鐘後忽然就爆炸了,觀眾只會被嚇到,而沒有其他感覺。第二種拍法:先告訴觀眾椅子下面有炸彈,然後一直拍三個人聊天,觀眾很快就知道這三個人吃棗藥丸,也就沒什麼感覺了。第三種拍法:告訴觀眾有炸彈,三個人聊了三分鐘準備離開,一個人說不行,咱們再聊五毛錢的,於是繼續聊,過了一會兒另一個人又說要走,但又因為一些原因沒走成,就這麼反覆幾次,觀眾就一直處於一種緊張狀態。
而《密室逃生》在製造懸念上就做到了這一點,密室的致命性就如同這個定時炸彈,一直存在於觀眾心裡,但希望又沒有完全被抹殺,這群人又是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和智慧才華的,但他們的性格差異以及舉止的不可測度,又成了縈繞在觀眾心中的隱憂。
電影也不忘不斷的透露出一些細節信息,讓觀眾在壓力之外,還一直保持著好奇心和同理心:
為什麼是他們?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們會不會活下來?
當觀眾開始關心角色本身,甚至希望或者不希望他們死去,那麼這部電影的人物塑造也就成功了。
作為一部驚悚片,在營造了足夠的緊張感之外,還能夠製造足夠的懸念,就已經算得上是成功了,而《密室逃生》在邏輯上也是比較能夠自圓其說的。
前面留下的懸念,後面都給出了比較充實的解釋。比如烤箱密室裡那本暗示了高溫的書籍,比如極寒世界裡那件意有所指的紅色防寒服。
在細節上的考究在觀眾在看完後也忍不住回憶那些片段,究竟都有什麼含義,仿佛自己也玩了一次密室逃脫。
雖然從對人性的剖析上來說,可能要遜色於《電鋸驚魂》,但鑑於《鋸》系列實在是過於血腥,看看《密室逃生》絕對是一個不錯的密室類驚悚片選擇。不過膽子小的朋友,最好還是拉上幾個朋友一起陪同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