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兒了12年賓得,基本上在實體店和周邊朋友圈買賣、交換器材,偶爾淘寶、日雅淘淘好貨,幾月前偶然發現閒魚,開始嘗試出出我的存貨,結果還真碰上不少聊得來的朋友,果然「天下賓友是一家」,交流中也發現很多P粉也是剛剛入門,便想寫幾個帖子,供大家交流,也對新人有個指導作用,全部為個人心得,拋磚引玉,如有偏頗,還請老賓友指教。
04年開始接觸單反,第一臺單反就是賓得的*ist DL2,帶18-55的套頭,當時是託朋友從日本帶回來的(國內此型號沒有發售),合人民幣5000元,當個寶貝稀罕著,使用為輔,撫摸為主(當時就註定了一直兼具撫摸黨的屬性),也許第一臺單反就是賓得的緣故,一路下來,12年一直就沒換門,尤其後來開始玩兒P家的手動頭和膠片機之後,就更註定了一直是個賓得粉兒。雖然期間摸過很多佳能、尼康,到頭來還是覺得P家最有樂趣。這臺DL2一直珍藏,12年快門才7000多次,包裝、說明書、配件等等都跟新的一樣,直到三個月前在閒魚上出給了一個武漢的賓友(也是我在閒魚上賣出的第一個寶貝),700元,他相當喜歡,一上手拍的片子就不錯,CCD的色彩很有味道,不知道你看不看得到這篇帖子,這是臺好機器,除了像素低點兒,沒什麼問題,也希望你多出好片。
真正的賓得在中國有點小熱度是從K100D開始的,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是所有數碼單反裡第一臺帶機身防抖的,05年上市,著實火了一陣,也是600萬像素,所有參數和DL2一樣,就是加入了機身防抖。防抖級別是減低2檔快門速度,帶肩屏(賓得很多老的入門級機器都是帶肩屏的,不僅看起專業亮騷,而且確實使用,這一點比其他品牌厚道得多,但是到了這兩年,到了K30\K50等入門機的時候,取消了肩屏,個人認為是在不明智)K100D後又提升像素出了K200D,這兩個都是入門機型,在中端機型上,是K10D和K20D,這四臺機器可以說成就了賓得最後的熱潮,性能參數網上資料多得很,不再贅述,僅就個人使用心得寫幾句:入門機型K100D優於K200D,因為K100D的質量很穩定,我用過得K200D反而總是有些小問題,中端機型上,K20D絕對是不二之選,雖然說K10D是最後的CCD,色彩迷人,而到了K20D已經換成了三星的CMOS,但是經過對比測試,這片CMOS依然保留了鮮明的賓得味道(再後來的K7,K5之流確實喪失了一大部分),而且K10D的這門那門問題太多,遠不如K20D質量穩定,同時K20D的1200萬像素到現在也不算過時,同時防塵防滴濺做得很到位,還帶有LCD直接取景(雖然很雞肋,但是偶爾需要的時候,也能實用),很多老賓友最後手裡剩的都是這臺機器,足以說明K20D的認可度。如果新入門的賓友,想以最少的預算玩玩P家機器,那麼K100D吧,如果你不介意再多花二三百,還是強烈建議你上一臺K20D,至少可以用上幾年沒問題,而且對攝影技術的提升絕對有幫助,入門機型一般都是單撥輪,光圈和快門只能快速調節一個,另一個需要按鍵,很是不方便,而中端機器都是雙撥輪的,十分方便。另外,K20D時期三星也出了個復刻版GX20,據說用料完全一樣,本人用過,成像還不錯,但是做工覺得還是不如K20D硬朗,可能是心裡作用吧。
很不解的一件事是,賓得K20D在06~08年創造了輝煌之後,本來應該一路高歌,再出一兩款力作就能挑戰佳能尼康了(從07年開始就傳言出全幅,直到16年才出,之間失去多少用戶啊),但是不知為何,K20D的輝煌之後,沒有任何徵兆,直線跳水,竟然被保谷(HOYA)收購,之後出了過度產品K7,然後HOYA又把賓得這個牌子甩給了理光,至此,賓得徹底淪為三姓家奴,讓很多賓友嘖嘖不爽。 但不得不承認,理光接手賓得之後,在產品研發方面確實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沒多久就搞出了所謂的裡程碑機型——K5,功能提升確實不少,按鍵設置也變了模樣,老賓友上手還真得習慣一段時間,但問題是,從K5開始,那種賓得獨具的色彩味道已經慢慢地消失了(也許是從K7就開始了),理光憑藉K5著實小賺了一把,K5也是目前二手市場上最熱的機型之一,經過使用,本人覺得K5並不是多麼成功的機型,一方面重點宣傳的暗部對焦速度的提升並不明顯(同樣的套頭,在K20D和K5上並沒有明顯的區別,而K5II確實是明顯改善),另外一方面,這臺機器跑焦真的是挺多的,這一點很多人都飽受其苦。 而繼K5之後,同為K5系列的K5II和K5IIS(俗稱二傻),確確實實是兩臺不錯的機器,尤其K5II的性價比,我認為是當下最高,可能是理光重點宣傳了K5和二傻,加上K5II這臺機器的銷售時間確實很短,所以很容易讓人忽略,二傻相比K5II,只是減少了低通濾鏡,所謂更專業而已,但是去掉低通後對拍攝技巧又有一定要求,尤其是拍建築的時候,所以如果想升級舊機身或者追求性價比,又不想花大價錢入一個機身的話,K5II絕對是上佳之選。
在K5系列之後,理光又升級推出了功能更為強大的K3系列(包括K3和K3II),但市場反應一般,因為此時佳能尼康索尼等品牌已經全副遍地了,而此時我早已對數碼機無感,因此K5系列之後再無摸過P家數碼單反,無權評價。至於2016年發布的全副K1,雖說遲來了10年,但看數據真的是無比強大,P家死忠歡呼雀躍,怎奈已深愛膠片,同樣的錢,可以買到LX紀念版套機了,因此對K1已經完全沒有興趣,但是強大是真的,土豪隨意,值得入手。
至於近幾年的入門機型,K30/K50之流,不知道理光抽的什麼瘋,竟然玩兒多彩換殼風格和WIFI分享風格,完全偏離品牌定位,是要搶佔小女孩兒市場嗎?純屬不倫不類,這個風格別說索尼卡西歐早已深入人心,連松下GF系列你都玩兒不過,純屬瞎折騰,不評論也罷。
總的來說,P家數碼單反機身,老機推薦K100D、K20D,改嫁後推薦K5II、二傻,K3之後直到K1全副,都沒用過,沒資格發言。接下來才是重點--膠片機,畢竟不是人人都土豪,玩兒出樂趣才更重要。
(本文來自閒魚帖,已獲得原作者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