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2月17日20時35分,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的這一結果,發源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的太極拳,從誕生到現在整整經歷了近400年的風風雨雨,終於實現了從家傳武術絕學到世界文化瑰寶的華麗轉身。
這一高光時刻,屬於太極拳,屬於中國人民,更屬於全人類。
從家傳絕學到武術大成
沿著新洛公路駛進陳家溝村,一座古樸雄偉的建築——太極拳祖祠矗立在村中心位置。1995年重建的陳氏宗祠,於2003年擴建並正式更名為太極拳祖祠。
「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位於河洛文化腹地,深受厚重歷史文化的薰陶。」「陳家溝自古民風尚武,陳氏為當地武術世家。」「陳王廷秉承家學,武學功底紮實……」這是中州古籍出版社於2016年7月出版發行的《中國太極拳概述》上所記載的內容。上述幾段話印證了一個事實:太極拳發源地就是溫縣陳家溝。
據了解,明末清初年間,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自幼受中原文化薰陶,擅長拳法,文武兼備,青年時披堅執銳,在河南、山東、山西一帶走鏢徵戰,負有盛名。1644年,明朝覆滅後的一段時期,時局動蕩。面對冷酷的現實,陳王廷萬念俱灰,晚年隱居故裡,以《黃庭經》為伴,潛心研究民間和軍旅武術理論,汲取了大量武術精華,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加上自己平生習武所悟,在其晚年創編了以太極文化為理論根基的太極拳。
「太極拳原先一直在陳氏家族中傳播,直到楊露禪到陳家溝拜陳長興學習太極拳後,太極拳才逐步走出家門。」陳式第二十世太極拳嫡宗傳人,現為陳家溝太極拳學校總教練的陳自強說,自楊露禪之後,經過數代太極拳大師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太極拳流派。
楊露禪在陳家溝學習太極拳的傳說在《中國太極拳概述》一書中得到了印證。該書在介紹太極拳多元發展歷程時是這樣描述的:楊露禪在陳家溝學拳後,在北京傳拳,弟子眾多,後經祖孫三代人的努力,在陳長興所傳太極拳基礎上,經過刪減、增補,演化為現在流傳的楊式太極拳。
從陳家溝走出,太極拳被楊露禪帶到北京,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變幻莫測的拳架招式在武術界引起了震動。此後,武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也由一代代宗師創編……
今天的太極拳祖祠庭院內,矗立著陳王廷雕像,在祖師堂門口東、西兩側豎立著「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石碑,象徵太極拳的輝煌歷程,也寓意著太極拳已成為武術大成。
從技擊攻防到全民健身
「太極拳從誕生那天起,就是為了讓人在面對強盜,生命受到嚴重威脅時能活下來。說到底,太極拳就是因為技擊攻防而產生。」陳炳,1971年出生於太極拳名門世家,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嫡宗傳人,聯合國青年陳式太極拳形象大使,在談及太極拳的發展時作出上述表述。
太極拳,是一種吸取了古代哲學、醫學、兵法學、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等學科理論的拳術運動,是中華武術之瑰寶,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促進了社會和諧,是增進人類友誼的橋梁和紐帶。如今,太極拳已經上升為全民健康的需要,成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傳統文化代表。
「太極拳的技擊攻防功能從誕生以來一直都在。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富強,繁榮穩定,人們習練太極拳更多的是想要一個好身體,這時,太極拳因為人們的需要而表現為一種更為健康的運動方式。」陳炳說。
2015年5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天壇公園與印度總理莫迪共同出席「太極瑜伽相會」中印文化交流活動時說:「中國的太極拳和印度的瑜伽術是兩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也是兩個東方文明的結晶,至今長盛不衰,對『天』『人』『心』和諧一體的追求有相通之處,都體現了文明與文化的傳承和興旺。」
全民健身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在城市的公園、綠地,有很多太極拳習練者用自己的行動展現太極拳文化的魅力。2013年、2015年,河南省焦作市分別與加拿大桑德貝市、韓國忠州市籤署了太極拳友好合作框架協議,有效促進了太極拳在海外的推廣。目前,太極拳運動已傳播到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練者近4億人,其中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太極拳習練組織。
「特別是今年,當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時,最早在湖北武漢方艙醫院的醫護人員就帶領部分患者共練太極拳,隨後各地積極響應,患者練拳人數不斷增加。疫情前期,鍾南山院士對太極拳強身健體給予高度評價,特別是太極拳對改善心肺功能的肯定,更加激發了廣大群眾對太極拳的熱愛。」陳炳說。
對於社會上質疑太極拳究竟能不能打,陳炳說,「只要按照嚴格的要求刻苦訓練,太極拳當然能打。當然,也有一些人打著太極拳的幌子,以為自己練幾套太極拳套路就自稱大師,從而在社會上出盡洋相,最後丟人的還是自己。」
從文化傳承到世界文明
「太極拳是我們這方土地和人民的寶貴遺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它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使其造福城市、國家和人類。」陳家溝景區管理局局長劉中原說,「焦作有多張名片,雲臺山是焦作的山水名片,太極拳則是焦作的人文名片。太極拳這張人文名片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
以「太極」命名,矗立在市太極體育中心太極廣場的「太極推手」是焦作的新地標。「太極拳在外界揚名後,有眾多學武之人慕名到陳家溝找太極拳大師學拳。新中國成立後,武術作為優秀民族文化遺產被國人繼承下來,集技擊、表演於一體的太極拳被列為重點研究和推廣項目,陳家溝的拳師也開始走出家門授拳。」陳自強說。
陳發科、陳照旭、陳照奎、陳照丕、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陳小星……隨著一代又一代太極拳宗師走出陳家溝,這個發源於小村落的拳術,開枝散葉,向世界推廣。
「隨著太極拳在世界各地的推廣,焦作逐漸成為世界太極拳愛好者心中的功夫聖地和旅遊勝地。」焦作市文廣旅局負責人說,為豐富全域旅遊內涵,我市連續多年舉辦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暨雲臺山旅遊節、太極拳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和太極拳培訓及理論研究;圍繞太極拳產業發展,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廣泛開展太極拳「六進」(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進機關、進軍營)活動,我市已經連續三年榮膺「中國體育旅遊十佳精品目的地」,陳家溝、雲臺山景區也被評為「中國體育旅遊十佳精品景區」。
在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我市將太極拳確定為產業發展的新航標:依託太極勝地、山水焦作品牌,打造「世界太極城·中原養生地」,建設國家級太極文化中心,培育特色太極文化產業園區,籌建太極大學,打造太極產業與體育、教育、文化、旅遊高度融合的新興產業生態圈。
圍繞太極拳做大文章。在軟體建設方面,我市大力發展教育培訓業、休閒旅遊業、養生保健業和文化娛樂業。在大力發展全域旅遊中,我市縣文化旅遊部門積極開拓依託太極拳文化的文化娛樂產品,推動太極動漫、戲劇、舞蹈、電影等形式文化娛樂產品創作,全力打造太極拳娛樂基地。在項目建設上,溫縣引進了總投資30億元的太極小鎮項目、總投資50億元的陳家溝太極文化生態園項目和總投資7億元的「印象·太極」等項目。我市還先後投資2億多元,對太極拳祖祠、祖林、太極文化園、楊露禪學拳處、太極拳主題博物館等景點進行升級改造,全力提升太極拳發源地的文化旅遊形象。為讓太極拳走向世界,我市組織「世界百城千萬人太極拳集中展演活動」,獲得國內500多個城市,海外26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個城市的熱烈響應,全世界參演人數超1000萬人。積極開展中國太極功夫文化旅遊「一帶一路」萬裡行活動,先後在倫敦、雅典等地開展推廣交流活動;依託太極拳館,在境外設立了6個文化旅遊宣傳推廣中心,擴大了焦作的國際朋友圈,打出了國際旅遊城市品牌……
尤其令人稱道的是,當前,我市正大力推進「兩山兩拳」省級重大布局,強力推動「雲臺山、嵩山」聯動發展,「太極拳、少林拳」強強聯手,建設「兩山兩拳」區域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示範帶,致力於把焦作打造成世界級的太極功夫文化旅遊目的地。這既是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國家戰略,主動站位全局、融入大勢,更是擔當文化旅遊強省建設先行責任,攜手鄭州為全省文化旅遊融合高質量發展發揮帶動引領作用。
「古木森森不為驚,芳華原本草初成。年年雨沐陳溝影,歲歲風吹河洛聲。流水去來承日月,浮雲開合送陰晴。高歌且把今朝唱,喜看人間煙火明。」這首《七律·詠太極拳》,正是太極拳從文化傳承走向世界文明的詩意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