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媽媽想要寶寶健康出生,孕前檢查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不過孕媽媽也不要盲目孕檢,有些項目沒什麼作用,而且還浪費錢。
執筆:安野風
編輯:安野風
定稿:歐陽比文
29歲備孕二胎寶媽被坑,醫生開的檢查又貴又沒用
箐箐大寶已經2歲半了,29歲的她想趕在生育的「黃金年齡」,再抓緊生個二胎。
生大寶的時候,一直在市裡的婦嬰醫院檢查。去年搬家了,覺得去婦嬰醫院太遠,就近找了個醫院做的孕檢。
檢查的時候醫生加了一項葉酸代謝基因的檢查,費用小四百,同樣是孕前檢查,比之前在婦嬰的多花了不少錢。
後來身邊的朋友說,箐箐這種情況,是適齡生育年齡,而且生大寶的時候都很健康,這個後加的葉酸代謝檢查根本就多餘,有些坑錢。
箐箐事後想想,也覺得朋友說的有道理,確實是一個沒必要又浪費錢的檢查,沒想到自己都要生二胎了,竟然在檢查項目上花冤枉錢。
孕檢的時候,這四項不是必要的檢查項
1)葉酸代謝能力基因檢測
這個聽起來挺「高大上」的,會有少數女性會存在葉酸代謝障礙的問題,導致葉酸的吸收率低,從而導致胎兒的神經管畸形,還會出現因為缺乏葉酸導致的貧血。
正常備孕媽媽,通常都會在孕前3個月開始吃葉酸,備孕和孕早期每天攝入400微克葉酸,就可以保證胎寶成長發育的需求了。
如果備孕媽媽有葉酸代謝障礙,只要在孕期加倍服用葉酸就可以了。但這類人群數量很少。
所以對於箐箐這類,已經生過健康寶寶的寶媽來說,檢查完全是多餘的,如果有個健康生育史的寶媽,這個檢查就沒有必要做了。
2)營養分析
這類檢查通常是針對有明顯營養不良的寶媽,這項檢查也是聽起來比較高大上,但其實檢查的項目有些「雞肋」。
主要是了解孕媽媽前一天吃了什麼,攝入量多少,放在電腦中分析一下,告訴你一天的飲食中還欠缺哪類營養。
如果是孕檢的時候,醫生給你開了這類檢查,準媽媽還是要慎重考慮的,而且這個檢查的準確度有待商榷,而且跟孕媽有很大關係。
這三個問題影響檢查結果:
◆不記得昨天吃什麼了 每天都要吃飯,準媽媽很容易將吃什麼記混淆,有的時候吃份紫菜包飯,你能記清裡面都放了什麼嗎?
◆無法精準估算攝入量 吃飯是的普遍計量單位就是「一碗」「一盤」「一小盆」,這種很模糊的計算,及時的估算出來,可能跟孕媽媽的實際攝入有很大誤差,那麼檢查結果也可想而知的不準。
◆計算一天的太過籠統,缺乏代表性 孕期飲食是講究營養均衡,但不能每天都達到所有種類的營養都攝入,畢竟食量有限。是需要長時間的調理,從長期的時間軸上達到一種均衡。
而且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比如孕媽媽前一天吃的就是自己容易吸收的食物,或者都是不容易消化吸收的,這樣檢查出的結果,也沒辦法做為一個準確的參考標準。
3)骨密度檢測
孕期需要大量的鈣,骨密度檢查主要是用來篩查,孕婦是否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如果骨密度為-2.5以上,就說明確實存在骨質疏鬆問題。
不過孕期補鈣已經成為了人盡皆知的事情,糖媽身邊的朋友,懷孕的時候都會成箱成箱的往家裡搬牛奶。得知朋友懷孕的,也會給朋友送牛奶。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孕媽媽每天需要攝入1000mg的鈣,如果不足,可能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
孕媽媽一般每天都會喝400ml以上的牛奶,還有其他可以補鈣的食物,就足以供應孕期自身和胎寶對於鈣的需求了。
孕媽媽只要在孕期多注意,就不用擔心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所以骨密度檢測也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檢查,並不是必要的檢查。
4)微量元素檢查
因為現實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飲食的營養上也多加注意,在營養方面越來越豐富,微量元素缺乏的問題也越來越少。
2013年是國家衛計委發文:非診斷治療需要,各醫療機構不得對兒童展開微量元素檢查,特別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
那麼孕婦的微量元素檢查,也變的可有可無了,而且在常規的產檢中並沒有這一項,所以孕檢的時候遇到這項檢查,是可以拒絕的。
糖果愛嘮叨
孕期檢查要認真對待,每一項都關係到寶媽和胎兒的健康,希望每個孕婦都能夠平安度過孕期,生下健康的寶寶。
糖果互動:你在孕檢的時候被坑過嗎?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