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院士林元培:黃浦江上的大橋,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2020-12-22 造就

林元培說,到黃浦江上去造大橋是他的夢想,而這個夢想始於50多年前。

這50多年來,林元培一直在和橋打交道。作為首批中國工程設計大師,他設計或主持設計過20餘座大跨度的橋梁,上百座中小橋梁。而這其中,上海黃浦江上的南浦、楊浦、徐浦、盧浦4座大橋,都是他的孩子。

1963年,任上海市政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劉作霖主持建造柳州大橋,而這也是林元培參與設計的第一座大橋。

在此之前,上海市政院設計的都是蘇州河上的小橋,一跨只有六七十米,而柳州大橋需要的跨度翻了一倍,要120米

同時橋的結構也與原來在蘇州河上設計的橋不同,因此計算結構也必須要用新的公式。

柳州大橋,1968年竣工,首個運用懸臂施工的大跨徑預應力T型鋼構橋

對於這些挑戰,參與設計的技術人員們需要創新,也需要承擔風險,而劉作霖給包括林元培在內的所有工程設計師都上了一課——橋梁設計的關鍵就是敢於承擔責任。

劉作霖擔下責任,帶領所有人一起建成了柳州大橋。而柳州大橋竣工後,他的一句話更是成了上海市政院三代工程師的夢想——

「我們不僅要造柳州大橋,我們還要到黃浦江上去造大橋。」

(以下內容整理自林元培在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工業設計主線論壇上的演講內容。)

林元培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

要想在黃浦江造大橋,就必須做好理論和工程技術的準備。

上海市政院的第二代總工程師調查後認為,在黃浦江上造橋,最經濟可行的便是斜拉橋。

可光有理論還不行,必須做個真的出來檢驗,因此上海市政院選在了松江的泖港,做了第一座斜拉橋的試驗橋——泖港大橋。

泖港大橋,1982年竣工,曾是國內最大跨度的混凝土斜拉橋

「試驗橋這個冠詞加上去就是說,你出了毛病也可以原諒的,出了毛病也是小範圍的事,如果到了黃浦江一出問題,大家眼睛看得清清楚楚。」

林元培在泖港大橋的工程中從事著軟體開發的工作,這座200米的橋成為了他檢驗想法的試驗場,而泖港大橋的完美建成,也告訴林元培一個確定的信息——雙塔雙索麵的大跨徑斜拉橋,可行!

泖港大橋雙塔雙索麵橋型,後南浦大橋也採用該橋型圖源:上觀

泖港大橋建成後兩年,林元培走上了上海市政院總工程師的崗位,儘管積累了多年的經驗,然而面對黃浦江大橋的夢想時,他還是一直問自己——

「如果明天就要造黃浦江大橋,我有把握沒有?」

為了更有把握,林元培仔細量測了自己與夢想間的差距——

第一就是跨度。

橋梁的跨度越大,結構設計和工程施工的難度也就越大。

因為上海是港口,船隻往來眾多,如果在水裡設橋墩,就有了撞船事故的可能性,同時水下施工工期長,造價也不便宜,所以黃浦江上造橋希望一跨過江。

而黃浦江在市區段內,即使窄的地方也有約400米寬,林元培的經驗只有200米(泖港大橋),還遠遠不及。

第二就是斜拉索。

斜拉索把橋面和索塔連接起來,是斜拉橋最主要的受力構件之一。而中國製造的斜拉索和國外製造的斜拉索質量差距很大,這將直接限制橋梁能夠實現的尺度。

斜拉橋受力示意圖

如何解決呢?

林元培有了一種構思——過去推導公式時,總是先提出理論,再通過實驗室的模型試驗來檢驗,而對於造橋的差距,或許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

於是林元培利用起自己手裡的中小橋項目,乾脆把這些真的橋作為模型試驗,來一步步縮短自己離夢想的差距。

「中小橋的風險是不大的,但是你的構思可以檢驗。」

恆豐路立交橋,1987年竣工

他的第一個試驗選在了上海的恆豐北路。

恆豐路立交橋在鐵路上海站的西側,離上海站不過200米,火車都需要從橋下經過。因此鐵路方面要求,如果橋的沉降影響到了下方火車的通行,那橋就必須撤走。

橋的要求高,在林元培看來卻是好事——上海是軟土地基,土力學研究了上百年,橋梁的沉降一直是問題。

而藉此機會,林元培試驗著把鋼管樁一直向下打76米,打到硬土層上,以軟土地基的深樁技術解決了沉降的問題。

同時他也在這個項目和後來的廣州海印大橋的項目中,一次又一次地修改斜拉索,使得中國的斜拉索的受力性能不斷地向國際水平看齊。

海印大橋,1988年竣工

而另一個重要的試驗,是重慶的嘉陵江石門大橋。

因為嘉陵江在中部有個島,可以在橋的中部立索塔,所以相對於之前有經驗的雙塔斜拉橋的模型,這個橋只需要設計半個斜拉就好了。

嘉陵江石門大橋,1988年竣工,利用江中島的地理特點,採用了單索塔的橋型,索塔離岸230米

儘管挑戰性很高,但在林元培眼中,它卻是實現黃浦江大橋的最佳跳板。

「我當時就考慮,半個斜拉橋的塔離岸上有230米,要是把它建成了,我再重複一次就是460米,460米就夠黃浦江了。

當林元培聽到嘉陵江石門大橋合龍的消息時,竟然激動得昏了過去,「我們今天可以過黃浦江了!」

隨後,他便在跨黃浦江大橋的可行性報告裡寫下,「今天在中國,設計施工400米以上的斜拉橋是可能的」。

這「可能」二字意味著,做了近20年的黃浦江大橋的夢,終於照進了現實。

南浦大橋,1991年竣工

1988年,浦東乘著改革開發的東風迎來開發,林元培也終於迎來了在黃浦江上建橋的機會,成為了南浦大橋的總設計師

當時他做了兩個方案,方案一是把嘉陵江大橋作為原型,而另一個方案,參照了當時世界上已有的460米跨度的加拿大安娜西斯橋(Annacis Bridge)。

加拿大 Annacis Bridge,建於1986年,跨度465米,世界上第一座典型的組合梁斜拉橋圖源:structurae.net

在方案評選時,專家們都認為外國的方案好,施工快。作為少數派的林元培,便服從多數,按照定下來的方案開始組織施工。

可是考慮到安娜西斯橋才建好沒兩年,林元培仍舊放心不下,於是項目還在打鋼管樁的階段,他便派同事先去加拿大考察一下。

結果同事去了兩三天就打電話回來,說發現安娜西斯橋上有裂縫

林元培聽此消息後心急如焚,立即也前往了加拿大,考察回來後他馬上進行了計算,計算結果顯示果然是有裂縫。

既然我算得出來,說明它是有規律的,不是工人操作中馬馬虎虎弄出來的。有裂縫,雨水就要滲透下去,下面是鋼釘和鋼梁連接,如果時間長了,鋼釘鏽了,橋就跨掉了啊。」

南浦大橋,主跨423米,塔架高150米圖源:structurae.net

林元培經過反覆研究,為安娜西斯橋的4種裂縫分別找到了化解的方法,並決定更改設計。

設計是工程的靈魂,工程的安全、造價、工期,都在設計手裡,如果有所不謹慎,出了問題很難收場。

造橋可以有缺點,但不能有錯誤,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人命的問題。法律是公平的,設計也要負起法律責任。」

最終,他帶領百餘名工程師對3000多張圖紙進行了一一修改,讓南浦大橋在黃浦江上立了起來。

而在此後20餘年的時間裡,橋身上也沒有出現過裂縫。這座橋不僅開創了我國現代大跨度斜拉橋的先河,也為我國斜拉索的改進發展打下了基礎。

徐浦大橋,1997年竣工圖源:structurae.net

楊浦大橋,1993年竣工圖源:structurae.net

而就在在南浦大橋還未竣工之時,楊浦大橋設計也被提上了日程。

作為工業區的楊浦,交通量很大,亟需一座大橋連接對岸,然而楊浦大橋所在地的河面寬600米,當時世界斜拉橋跨度紀錄才530米,如果要像南浦大橋一樣一跨過江,就得做出個世界紀錄。

「世界紀錄是有風險的,但我反覆推敲,我們還是有把握的,就上!」

在挑戰世界紀錄的過程中,林元培不僅從力學理論上證明了跨度602m的結構是穩定的,同時也優化改良了橋塔拉索錨固的結構,從工藝構造上解決了大橋的結構難題。

1993年楊浦大橋正式竣工通車,一下子將中國斜拉橋推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徐浦大橋,1997年竣工圖源:structurae.net

楊浦大橋的成功,振奮人心,600米跨度都實現了,之後的徐浦大橋的跨度只需要590米,自然胸有成竹。

所以林元培毅然將這個橋的正副設計負責人的重擔,交給了3位30多歲的青年技術人員。

「我跟他們說,你們獨立思考,獨立設計,我是在旁邊看著。如果你們出了什麼問題,將來責任是我的,你們做起來不要畏畏縮縮,大膽做!」

而被林元培委以重任的年輕人,後來也被評為中國工程設計大師,林元培「放手不放眼」,教給了年輕人設計的義務與責任,徐浦大橋也成功落成。

盧浦大橋,2003年竣工圖源:structurae.net

徐浦大橋竣工通車後的第四年,盧浦大橋也開始了建設。

然而盧浦大橋在還未進設計之前,人們便對它議論紛紛——

一種意見認為,黃浦江上已經做了三座斜拉橋了,第四座應該換個樣子,給上海做個不單調的景觀;

而另一種意見認為,還是繼續做斜拉橋好,斜拉橋的設計和工程我們已經駕輕就熟,可以省時省工,何樂不為?

最後方案評選,市政院的拱橋方案中了標。

然而不同於已經駕輕就熟的斜拉橋,要做一個滿足各方期待的拱橋,林元培還有許多關鍵問題需要解決。

第一,就是要如何做得安全。

拱橋的力學特點是它會將橋面受到的豎向的力,轉為橋基處水平向外的推力,因此它的橋基做在巖石上是最可靠的。

而上海是軟土地基,如果將橋基處巨大的水平推力推到了軟土上,軟土一散,橋就塌了。

因此,如何平衡掉這個推力就需要想辦法。

拱橋的受力特點:會將橋面荷載轉化為橋基處的推力

林元培想了個方法——將盧浦大橋橋基處2萬多噸推力,引到了橋面上。

他利用斜拉橋中的鋼索,在拱橋上拉了800多米的水平索,利用鋼索的拉力平衡掉橋基的推力,這樣就即便這座拱橋架在軟土地基上,也能像做在巖石上一樣安全。

盧浦大橋利用水平索平衡橋基的推力

第二,就是要如何做得美觀好看。

其實當時世界上已經有了跨度500米的拱橋,例如雪梨海港大橋(Harbour Bridge),但它們採用的都是30年代的工藝——

利用鋼廠裡軋制出來的小構件,連接成桁架式的結構——這樣做出來的造型看起來非常繁瑣。

而21世紀初,電焊的工藝已經能保證斷面受力足夠大,一根電焊的構件甚至可以抵得上軋制出來的幾十根小構件。

因此已經可以通過焊接將構件做得很大,這樣大橋的造型就可以做得比較簡單。

雪梨海港大橋,採用桁架式結構圖源:wikipedia.org

盧浦大橋,利用電焊工藝實現了簡約的造型圖源:wikipedia.org

2003年,盧浦大橋也建成通車,更成為了中國首個獲得國際橋梁與結構工程協會(IABCE)「傑出結構獎」的大橋。

至此,目前黃浦江市區段內的四座大橋都已落成,它們不僅是林元培橋梁理論的結晶,更是他敢於為創新承擔責任的體現。

回想上世紀80年代,經濟規模逐年增大的上海,每天過江量高達104萬人次和2.2萬車次,但黃浦江市區段內卻沒有一座跨江大橋。

而如今,浦江之上的座座大橋,不僅連接起了浦西與浦東,更成為了一處處獨特的江上風景。

作為黃浦江大橋之父,林元培說,「我很有幸來設計上海的幾座大橋,我們上兩代的總工程師想了半天,他們沒有機會,而我碰到改革開放,所以我很感謝我們這個時代給我的機遇。」

本演講由林元培在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工業設計主線論壇上發表。

指導單位: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政府。

活動主辦單位:上海楊浦濱江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造就科技。

戰略合作單位:脈伽特(上海)設計諮詢有限公司,上海楊樹浦馨懿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編輯 | 柴朝宸

相關焦點

  •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2020-10-23 0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區別以及級別待遇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那麼院士是什麼級別幹部的待遇呢?1院士的級別待遇院士沒有行政級別,只是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醫療保健、乘車等)相當於副部級。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 盤點:環境領域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名單(附簡歷)
    北極星大氣網訊:本期我們為大家介紹環境領域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他們不僅世界上著名的環境學家,同時也為中外學術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以下介紹資料來源於中國工程院官網(順序按入選年份排列),如有疏漏,敬請批評指正。約翰·查爾斯·科瑞譚登(John Charles Crittenden)
  • 芮勇當選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
    芮勇當選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 2020-06-19 0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淄博市委書記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23日訊 10月22日,淄博市委書記江敦濤分別會見了來淄出席國創中心(淄博)先進車用材料創新中心揭牌與籤約儀式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 馬俊如、杜祥琬院士獲頒俄羅斯工程院金質勳章
    近日,在70餘位嘉賓和俄羅斯工程院主席團成員見證下,俄羅斯工程院院長古謝夫向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原局長馬俊如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院士頒授金質勳章,感謝他們為中俄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做出的突出貢獻。
  • 王忠林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李元元座談
    長江日報訊(記者華智超)9月26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忠林,市委副書記、市長周先旺與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元元等院士專家座談。王忠林代表市委、市政府對各位嘉賓表示歡迎,感謝大家多年來為武漢發展所作的貢獻。
  • 關注:茅臺集團總工程師王莉入圍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
    2月17日,貴州茅臺在官方公眾號上發布消息稱,茅臺集團總工程師、首席質量官王莉入圍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據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網站消息,2021年貴州省推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評審會近日在省科協召開。經專家評審,貴州省推選院士候選人工作領導小組審定,茅臺集團總工程師、首席質量官王莉,由貴州省科協推薦入圍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資料顯示,被推為院士候選人的王莉主持並參與了多項重要科研項目,獲得了多項國家級、行業和貴州省級獎項。
  • 羅公利會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11月30日,校黨委書記羅公利會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羅公利對李德仁院士的到來表示歡迎,介紹了學校近期發展情況,希望李德仁院士為學校測繪學科提供支持與幫助,幫助相關學科發展和提高。李德仁院士對學校相關學科的發展成就表示讚賞,表示願意與山東科技大學加強交流與合作,為學校的發展作出貢獻。測繪學院黨委書記秦昌盛、院長陽凡林參加會見。會見後,李德仁院士應邀為學校師生作了題為「新基建時代地理信息產業的機遇與挑戰」的報告。
  • 孫彤校友入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哈工大報訊(記宣/文)9月22日,英國皇家工程院(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公布2020年新選院士名單,新當選的50位院士和3位外籍院士中有7位華人學者,其中唯一的女性是哈工大校友、英國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孫彤教授。校長周玉為孫彤校友發去賀信。
  • 明珠灣大橋工程如何建?院士「智囊團」來支招
    12月2日,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廣州明珠灣大橋工程指揮部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政清籤訂聘任協議,特聘陳政清為科技創新與技術諮詢專家,雙方將通過產學研合作共同研究明珠灣大橋工程的抗風理論及相關創新技術。
  • 廈門大學校友張友明當選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近日,在德國國家工程院2020年度院士大會中,廈門大學1981級生物學系校友張友明教授當選為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德國國家工程院,也稱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Deutsche Akademie der Technikwissenschaften e.V),是德國工程技術界的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主要對國家重要工程科學與技術問題開展戰略研究,提供決策諮詢。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均是來自工程學、自然科學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傑出學者。
  • 燕磯長江大橋主橋初步設計方案專家諮詢會召開
    11月26日,燕磯長江大橋跨江主橋初步設計方案專家諮詢會成功召開。會議成立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政清、中國工程勘察大師範士凱、勘察設計大師程新生、十大橋梁人物劉明虎等知名專家團隊組成的專家組。專家組和與會代表認真聽取了勘察設計單位中交二公院關於燕磯長江大橋南塔地質勘察專題和主橋初步設計方案匯報,經過討論,專家組認為,設計單位針對南塔的地質勘察提出的跨徑調整為1680米和南塔微調方案基本合適,建議進一步開展相關類似工程調研,深化相關專題研究論證,確保南塔基礎安全穩定,進一步加強纜索系統、抗風性能等專題研究。
  • 兩位清華校友當選2020年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清華新聞網9月25日電 9月22日,英國皇家工程院(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RAE)公布2020年新選院士名單,新當選的50位院士和3位外籍院士中有7位華人學者,兩位清華校友榜上有名,他們是英國肯特大學教授閆勇和倫敦大學學院教授羅開紅。
  • 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志寰、盧春房到中交集團雄安項目調研
    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志寰、盧春房到中交集團雄安項目調研 2020-08-04 19: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工程院院士加盟這所「雙一流」
    中國工程院院士加盟這所「雙一流」 2020-11-29 18: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銅陵人陳學東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畢業於銅陵市一中
    12月7日,中國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選名單出爐,70位新科院士從521名有效候選人中脫穎而出,銅陵市一中1981級校友,現合肥通用設備研究院院長陳學東成功當選。陳學東1964年8月出生於安徽銅陵,1986年7月浙江大學化工過程機械專業畢業後到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工作至今。
  • ...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2019新院士名單公布!50所高校新晉院士77人
    備受矚目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2019年新院士名單同在今天(11月22日)公布。中國科學院共選舉產生64名院士和20名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共選舉產生75名院士和29名外籍院士。
  • 南昌大學校友曾安平教授當選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近日,南昌大學78級無機化工專業校友、漢堡工業大學終身教授、生物過程與系統工程研究所所長、德國華人教授學會主席曾安平教授當選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成為該院首位當選的德籍華人院士。曾安平教授曾安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化學及過程工程,系統和合成生物學,在國際上率先將系統生物學及基於蛋白質結構的代謝工程應用於工業生物過程開發,尤其在二元醇及胺基酸生物合成中取得突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