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模擬人、一臺自動除顫機、一張薄墊子、一沓急救宣傳頁……這些是市婦兒醫院急救復甦科普團「擺攤」的全部「家當」。7月5日下午3時,由十名醫護人員集結而成的科普團來到臺東三路步行街「擺攤」,叫賣的「商品」就是心肺復甦等急救知識。在兩個小時中,大家輪流跪地演示,一遍一遍向路人講解和指導心肺復甦術。
醫護人員加入「擺攤大軍」
周末的臺東三路步行街人氣頗旺,這裡有逛街的市民和熱鬧的小攤販。在市北區特色街管理中心的支持下,市婦兒醫院內鏡中心主任任悅義率領科普團,帶著一個大箱子,加入了「擺攤大軍」的行列。頭一次在臺東「擺攤」,科普團一亮相就吸引了眾多粉絲。他們有別於其他「地攤」:醫護人員穿著可以外穿的綠色手術服或是志願者馬甲,鋪上墊子擺放了一個模擬人和一臺自動除顫儀。
一切準備就緒,下午3時科普團在臺東正式「出攤」。首位「擺攤教學」的「攤主」是市婦兒醫院心臟中心護士長,他一開口現場一下子安靜下來,路人都全神貫注地看著他演示動作。他雙膝跪地、兩手交叉,一邊演示心肺復甦,一邊講解動作要領,「按壓的位置在兩乳頭連線中間處,掌根在這個位置,手指要翹起來,讓手部力量集中,我們的肩膀、肘部和手在一條直線上……」
首次嘗試發現「眼高手低」
第一輪教學結束後,市民徐先生自告奮勇親自試一試。跪在模型人前,他迫不及待地開始胸外按壓。「不要著急按壓。」一旁指導的市婦兒醫院手術中心護士鍾會連趕緊制止,在胸外按壓環節中,徐先生的按壓動作很標準,但是頻率時快時慢。鍾會連指導他一邊按壓一邊數數,「01、02、03、04、05……要做滿30下,再進行兩次人工呼吸。」通過摸索,徐先生慢慢找到感覺。「看著是一回事,真正做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最怕的是遇到需要心肺復甦的情況,我們不會做。」徐先生說。
「眼高手低」的並非徐先生一個。當天記者在現場隨機採訪了20位市民發現,大家都在電視、報紙、手機上了解過心肺復甦,但是真正跪在模型人前練習還是頭一次,沒有一個人能連貫做完整套動作。
記者做滿「五個循環」滿頭大汗
當天,記者也親自上前體驗了一把急救員的感覺。在醫生的指導下,記者先是判斷「病人」是否清醒,在確定了「病人」呼吸停止後開始了緊急施救。「按壓的位置要準確,掌根居於兩乳頭連線的正中位置,也就是胸骨中下1/3處,你按錯位了,會把『病人』的胸骨壓碎的。」醫生立即指出了記者的錯誤動作。「跟著我的口號按,01、02、03……」記者在醫生的帶動下跟著節奏對「病人」開始胸外按壓。專業的按壓頻率要求保持在每分鐘100到120次,同時每一次的按壓深度也需要控制在五釐米左右。「按壓不能過快,也不能過慢,要讓胸部回彈」,記者在醫生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30次按壓後,額頭就出現了密密麻麻的汗珠。「接著需要檢查『病人』的口鼻內部是否存在異物,然後進行人工呼吸。」拿起一旁準備好的紙巾,記者先是對「病人」的口鼻進行清理,又在醫生的指導下打開「病人」的氣道進行人工呼吸,至此便完成了第一次循環。接下來,記者又在醫生的糾正下,艱難地完成了後續的四個循環。一通按壓過後,記者早已滿頭大汗,不禁感慨: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心肺按壓,也有著「大學問」。
相關新聞
心肺復甦應該從娃娃抓起
在「擺攤」當天出現了許多小身影,最小的體驗者才五歲。「來吧,兩個孩子一起來。」醫生親自指導著兩位小朋友學起了心肺復甦。任悅義告訴記者,其實從三歲開始,家長就可以有意識地教孩子心肺復甦或了解自動除顫儀的標識、使用。任悅義建議,心肺復甦應該從娃娃抓起,將生命急救措施引入學生們課程體系。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記者 于波 實習生 李飛 攝影 湯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