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暘
新冠疫情尚未終結,但以此為背景的影視作品卻已經開始出現。由於天然的懸念和衝突,災難總會引發人們的創作熱情,但這一次的疫情被如此迅速地納入影視劇,也真是很少見的情形。或許,這與此次疫情要求的居家隔離有巨大關係。剛剛引發了一小波熱度的電影《奪命連線》就是以疫情的居家隔離令為背景,讓幾個閨密利用線上會議軟體zoom為工具,玩了一把隔空降靈,一驚一乍的玩笑與惡作劇之後,卻發現引來了真正的噩夢。如果說《奪命連線》是利用了隔離政策給人帶來的孤獨感與恐懼感大做文章的話,那麼這部《愛在新冠蔓延時》則徹底轉換了思路,用疫情之下的特殊隔離時段打起了家庭溫情牌。
對於創作者而言,無論是作為主題,還是當作背景,居家隔離這個詞組完全可以依照個人興趣進行裁剪,重新劃定重點,看重「隔離」就能把故事拍出灰霾與冷峻,而看重「居家」,則可能在災難敘述之中發掘出別樣溫度。《愛在新冠蔓延時》就把居家隔離的社交禁令演變成了一次意外的可以與家人親密接觸的獨特時期。也確實如此,社交禁令對於外人而言是隔絕,但對於家人而言則成為了紐帶。
直觀形象地講,這故事有點像新冠時期的《我們這一天》,溫情、動人,甚至有點雞湯,但並不膩人,像極了疫情籠罩之下,心靈上的一粒小小解藥。它並不直面去寫疫情,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疫情不就是鋪陳在生活之下的背景,平日談天時的話題嗎?它給生活帶來麻煩,但人們不依然要在這麻煩與改變之下努力維繫正常的生活嗎?所以,它著力進入生活細部,講述了這段獨特時間內平行的四個家庭故事,人物間偶爾彼此相交。一對居住在一起的好友,Elle以及她的gay蜜;一對即將步入金婚的老年夫婦;已經分居但不敢把消息告訴女兒的中年夫妻;以及一對生活剛剛步入正軌,猶疑於到底要不要再生一個寶寶的年輕伴侶。居家隔離造成了一些小小的麻煩,也激發出了一些小小的契機,讓疏離的重新變得親密,讓膽怯的變得勇敢示愛,讓年長的人們回憶起曾經的金色時光,也讓年輕的人們明白自己的未來道路漫長。
《愛在新冠蔓延時》是一部非常簡潔的短劇,但不得不令人感慨編劇寫作方式的輕盈和聰明,這其中的所有故事都如此常見,甚至讓人覺得老生常談,但舊酒裝入新瓶,晃一晃卻有無盡獨特餘味。它無非講述人際關係中的遠近與進退,講時間對婚姻的磨損和加固,講距離與愛意濃度的關係,它探討關於責任、自由、親密與誤解,也講人們對於愛的永恆追求。這四個家庭,看起來有著迥然不同的形態——有當代年輕人,看起來放飛自我,連性取向都遊移不定;也有典型中年人,彼此厭煩又互相不舍;也有屬於老派的老年人,對於婚姻有著難以想像的敬重,金婚紀念日成為了他們在病毒肆虐之下的巨大安慰。這群人有著不同的種族膚色,價值觀念,但如果將這平行的四家換個角度去看,就能發現這些人象徵著人生的幾個階段,渴望愛情又不敢表達的青春之始,意氣風發卻也不知所措的婚姻之初,穩定飽足卻又覺得將被無聊厭倦掩埋的中年危機,從容不迫但來日無多的深沉暮年。
這故事雖然短暫,但由於節奏歡快,信息量並不低,它把一切想說的內容攪碎,然後撒向故事的各處,除卻情感、家庭和親密關係,也除卻無處不在的疫情背景,它還點到為止地談及了很多議題,比如關於種族歧視的漫長歷史,關於對待暴力的態度以及反對暴力時到底該如何避免落入以暴制暴的窠臼。
這是美國的故事,卻早已超越地域。它滿篇都是日常瑣碎,家長裡短,有渴望愛的年輕人,催生二胎的家人,寵溺又擔心子女的父母,中年危機的男女,與父親形同陌路的兒子……這一切不分國別超越文化,都是普通人生中普遍的困惑和麻煩,想躲避的卻都要遭遇,想擁抱的卻遙不可及,一會兒明媚,一會兒陰沉,人們覺得自己遇到了不可跨越的障礙,翻過並不陡峭的小坡卻看見無盡坦途,剛剛覺得甜蜜如同就在天堂,背叛就來得比閃電都快,這不就是人生本身,不就是生活的真相,誰也描摹不清,令人厭煩又令人期盼。
這故事就是奔著給人安慰去的,從始至終,它都用一個個小小的問題連綴起來,等待著在結尾給人們一次大團圓的抒懷,像是在這個疫情蔓延的時刻,不想再徒增煩惱,該歡笑的歡笑,能擁抱的擁抱。
可以想見,在不遠的將來,一定會有更多的以新冠疫情為背景,甚至為主題的影視劇出現,那種充滿批判、審視,氣質凝重的作品絕對不會缺席,但相較於那些相對常見的災難題材範式,《愛在新冠蔓延時》這樣的生活小品倒是更加有趣。其實,這種方式更適合中國同行去學習,國內的此類題材作品一方面囿於限制,無法形成犀利的審視;而另一方面,囿於技術,又完全不會沉入生活細部,《愛在新冠蔓延時》絕不是在災難面前和稀泥,更不是空泛地歌頌什麼大愛無疆,它只面對具體的、真實的人,講述在一種微小個體無法左右和撼動的大環境之下,那些具體的、真實的生活以及人們對愛的無盡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