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都是為你好,你真的好嗎?
我們大多數父母,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希望孩子的人生一帆風順。
即使不能大富大貴,也希望他們過得比我們幸福,過得比我們好。
為了這個願望,我們把大部分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都花在孩子身上,一切從孩子的利益出發。
然而,兜兜轉轉,當我們忙碌半生,卻發現,孩子並沒有過得像我們期待的那麼好。
韓劇《天空之城》裡的全職媽媽李明珠,為了讓開始早戀、對學習毫無興趣的兒子樸英才考上首爾醫學院,實現醫生世家的願望,為兒子請了全國最貴的補習老師,要孩子一年365天分秒必爭地用在學習上,對兒子無所不用其極。
「考了第二名,你還有資格吃飯?!」
「沒考第一,你還睡得著?!」
「要不擇手段成為第一名!」
後來,兒子如她所願,考上了首爾醫學院。然而,讓李明珠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兒子要跟她斷絕關係。他憤怒地說:「我從7歲開始,1年365天,一天都沒休息地在學習,就算我生病了受傷了昏倒了,也到凌晨2點才從學院回來,你說沒說過我不得第一吃飯的資格都沒有?!你說沒說要是成績下滑就去死?!」
媽媽卻一臉痛苦又不解地說:「就是因為那麼學習才上了首爾大學嘛,媽媽是因為想那樣才那麼做的嗎?都是想讓你好.」
然而,兒子的憤怒並沒有因為「都是想讓你好」而平息。他絕望地解釋他努力學習的原因是,為了離開這個家,為了報仇。
媽媽怎麼也想不明白,自己毫無保留地給孩子最好的,卻換來孩子憤怒的報仇。
看似誇張的劇情,卻是我們很多家庭的現實。
2.
我一切都是為了你,是如何「傳承」下來的?
我們很多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為他們操碎了心。為了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我們辭職了;為了請到更好的補習老師,我們省吃儉用;為了讓孩子學習沒有後顧之憂,我們化身傭人,犧牲所有的聚會娛樂。
我們擔心,如果不放棄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不按照大家都認為對孩子好的方式對待孩子,我們就不是好父母。
我們希望幫孩子繞開彎路,做正確和合適的事情。希望自己犯過的錯,成為孩子的前車之鑑。
我們恨不得把孩子的一生都規劃好。
我們心甘情願地為孩子活著。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希望TA好好學習,考上好的中學,考上大學,順利畢業,找到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然後戀愛結婚,生孩子……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這就是好的人生。
當孩子不按我們的安排行事,我們又急又氣:
「我是你媽,還會害你不成?聽我的準沒錯!」
「你怎麼就不聽呢?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多,我這麼做,還不是為你好!」
「你以為我想這樣嗎?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去上班了!」
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就經常這樣跟我們說,他們還強調「打是親罵是愛」,我們感覺很憤怒,卻又無可辯駁,因為父母確實為我們付出了很多,大家都說父母都是愛孩子的。
於是,等我們有了孩子後,就不由自主地對孩子說類似的話。
我們也像父母一樣,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注,並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和需要。
但是,壓抑的情感和需要不會乖乖地呆在心底,它會拐彎抹角地出來。於是,我們不由自主地讓孩子經歷我們曾經的經歷,體驗我們曾經的體驗,不動聲色地讓他們也嘗嘗「我是為你好」那種不舒服又不能說也無從說起的滋味。
3.
我一切都是為了你,你配得起嗎?
然而,我一切都是為了你,你配得起嗎?
劉女士因為親子問題前來諮詢。剛坐下,她就大倒苦水:
我兒子今年初三了,他從小就很乖,學習一直都很好,又自覺,我很多朋友都羨慕我。但初三開始,他就經常對我發脾氣,說自己壓力大,說我不理解他,已經半個月沒上學了,還說如果我再逼他,他就跳樓。你說他怎麼就那麼不懂事呢?
自從他上初一,我就在學校附近租了個房子陪讀。離公司很遠,每天我得5點起床煮好早餐給他,然後坐一個多小時的公交去上班,風雨不改。你說我容易嗎?我壓力不大嗎?
現在都初三了,馬上就中考,這麼關鍵的時期,他竟然不去上學,考不上好的高中怎麼辦?他怎麼就看不到我的付出?我這麼辛苦,這麼掏心掏肺地為了他,為什麼他就不領情?
劉女士一口氣說了很多,越說越生氣。
待她平靜下來,我問:「如果他考不上好的高中會怎樣?」
「考不上好的高中就考不上好的大學啊!」
「考不上好的大學會怎麼樣?」
「考不上好的大學怎麼找工作?現在大學生遍地都是了。」
「找不到工作呢?」
「找不到工作就找不到老婆,我劉XX的兒子竟然娶不到媳婦,多丟人啊!」
我們很多家長,鞠躬盡瘁地為了孩子,以為那就是無私的愛。但他們忘了,他們是需要回報的。這個回報就是,你必須要按照我說的去做。
否則,我為你活著,你配得上嗎?
你配得上我的拼命,配得起我毫無保留的付出嗎?
於是我會緊緊地盯著你,看你有沒有按照我說的去做,一旦沒有,你就是個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於是,「我是為你好」、「我一切都是為了你」,成了一塊遮羞布,而孩子,成了我們滿足自己欲望的工具。
4.
你一切都是為我好,為何我那麼不好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中有一集講的是高中生茉莉,爸爸是系主任,媽媽是留美碩士。生下茉莉後,媽媽辭職了,為了更好地「照顧」女兒,她在家裝了隱形攝像頭,女兒的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中,只要發現女兒有一點點「不好」,她就毫不留情地批評,指正。
女兒愛好文學,媽媽說,學文學太丟臉了,只有當醫生,收入才會高,讓女兒學醫。即使女兒考了第一名,她也冷冰冰地告訴茉莉:「不要驕傲,如果沒有我這樣盯著,你以為你可以考第一嗎?」
茉莉也沒讓媽媽失望,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乖巧聰明,品學兼優,是全家人的驕傲。
然而,在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後,她自殺了。
媽媽怎麼也想不明白,優渥的家庭條件,無微不至的媽媽,優異的學習成績,別人夢寐以求的東西,茉莉統統都有。她為什麼要自殺?
恰巧熟人在研究一項腦神經黑科技,可以通過提取女兒殘存的記憶,給媽媽「觀看」。
於是,媽媽潛入女兒的記憶。
她發現,平日無比熟悉的孩子,是那麼陌生:
女兒偷偷跟男生好;
女兒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偷東西;
女兒會撒謊跑去見偶像作家;
女兒還看嗑藥,自虐,同志的書籍;
每考砸一次,就在自己手腕上劃一道傷痕。
更讓她不可思議的是,女兒最後回憶媽媽的時候,畫面卻是一根根針,扎得茉莉體無完膚。
我們以為,把孩子的飲食起居照顧好,讓孩子達到大家都認為「好」的標準,孩子就會幸福。我們以為,潑冷水就是提醒,挑剔就是鼓勵,責罵就是愛。
孩子的情緒情感,憤怒,恐懼,絕望,統統都被我們忽略掉。
5.
我們,只是「一路」的緣分
在我們的文化裡,做個世俗認可的好爸爸,好媽媽,比成為自己要容易得多。即使孩子受到了傷害,人們也會說「可憐天下父母心」。
試想一下,我們為什麼要生孩子?
也許你會說:「孩子可愛啊,我喜歡孩子。」——有了孩子,我的生活就多一些歡樂。
「不生孩子,老了以後多孤獨啊。」——有了孩子,我老了就不再孤獨了。
「有了孩子,我就可以體驗做父母的感覺了。」——有孩子,我的人生就更豐盛了。
看,孩子從一出生就是在滿足我們的需要。
承認吧,我們並沒有那麼偉大,我們所做的一切都不過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已。
我們和孩子,只是「一路」的緣分。
就像李松蔚老師說的,孩子是我們的旅伴,我們相遇了,在路上,我們各自探索,有愛,有傷害,有合作,有背叛,有感恩,或許還有持久的怨恨——但歸根到底,也只是一段路的緣分。
只是,我一直在走自己的路,不曾佔到他的路上;在走完這段路的時候,我們和孩子,仍然在做自己。
如此而已。
作者:李桂梅,二級心理諮詢師,曾任跨國集團公司企業培訓師、EAP負責人,HR經理。愛養花愛美食。
詳情可掃碼諮詢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