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龍曾說,「美人遲暮,英雄末路,都是世上最無可奈何的悲哀。」近日讀《三藏法師傳》,覺得古龍先生的說法有些不妥。不懼英雄末路,惟懼英雄白頭。或許,這才是世人的真實心態。
我們是一個有英雄情結的民族。對於英雄,總是希望他老的慢一點,再慢一點。最好是,不老。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祖先們也不例外。
對於他們來說,十九載遊歷取經,十九載翻經譯論的玄奘就是一位超級英雄。從他的生命歷程中隨隨便便拎出一件事,都能稱得上「英雄」二字。比如在沒有嚮導的情況下,獨自穿越數百裡的沙漠;孤身遊歷一百多個國家,還順手寫下《大唐西域記》記錄當地的風土人情;路遇劫匪,臨危不懼,還將劫匪勸皈佛門;歸國潛心翻譯經書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三十八卷…
但英雄總有白頭的一天,只是世人未必願意相信和接受……
663年,歷時近四年,玄奘終於將《大般若經》翻譯完成。號稱鎮國之典、人天大寶。得知消息,眾人無不歡欣雀躍,奔走相告。
是年,玄奘六十五歲,年事漸高的他已經察覺身體的衰弱。翻譯《大般若經》時,他便擔心身體撐不到經書翻譯完成,「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當卒命於此伽藍。經部甚大每懼不終,努力人加勤懇勿辭勞苦。」
待《大般若經》譯畢,玄奘「自覺身力衰竭,知無常將至」。十二月七日,玄奘召集門徒安排後事,「吾來玉華本緣般若。今經事既終,吾生涯亦盡。若無常後,汝等遣吾宜從儉省。可以蘧蒢裹送,仍擇山澗僻處安置,勿近宮寺,不淨之身宜須屏遠。」但這並未引起大家對玄奘身體狀況的重視,門徒們只是寬慰玄奘說,「和上(應作『和尚』)氣力尚可,尊顏不殊於舊,何因忽出此言」。
也許在大家的心中,這位穿越百餘國,求取真經的玄奘法師,是永遠不會倒下的。
眾人不僅沒有關心玄奘法師身體有何不適,反而在664年正月初一,便齊聚玉華宮祈請玄奘法師翻譯《大寶積經》。《大寶積經》內容繁浩,如若翻譯,所耗費的心力與時間,相當於再翻譯一部《大般若經》。玄奘自知,以自己當時的身體狀況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的。眾願難辭,他只能勉力接下翻譯《大寶積經》的任務。但只翻譯了數行,他便不得不向眾人致歉:「玄奘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已至,勢非賒遠」。
正月初九,玄奘在穿越宮殿後的一條河溝時,不慎摔倒,小腿皮膚被刮破。《三藏法師傳》的原文描述是「脛上有少許皮破」,可見傷的並不重。但這位曾經渡沙磧、鬥劫匪的英雄玄奘,卻在摔倒後不得不臥床休養,而且「氣候漸微」。由此可見,此前玄奘的身體已經衰弱到一定地步,這次摔倒無疑將他極度衰弱的身體推到了崩潰的邊緣。
二月三日,玄奘的病情仍然不見好轉,寺院不得不派人向朝廷稟報「法師因損足得病」。二月五日夜間,弟子光等問玄奘:「和上決定得生彌勒內院不。」玄奘留下在世間的最後兩字:「得生。」說完呼吸減弱,隨後往生。二月初七,御醫趕到之時,玄奘法師早已西去。得知此事,唐高宗痛哭罷朝,哀呼「朕失國寶矣。」
斯人已去,此時再來哀呼痛哭又有何益?要知道,英雄也是肉體凡胎,與常人無異,他們也會經歷生老病死。不若在玄奘法師第一次告知身體不適時,便著人悉心照料,讓法師得以修養。興許,玄奘法師駐世的時日還能久上一些。
最後說幾句題外話。前日,佛門高僧明學長老封筆的消息傳來,不少人唏噓不已。筆者卻竊以為這對於佛教界來說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提筆寫字對於普通人來說,或許並非難事。但對於已經年近百歲的長老來說,是否是易事呢?
俗語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普通老人尚且如此,何況佛門中的這些長老。多年的精研修行,他們的智慧和經驗都是佛門中難得的珍寶。珍寶難得,我們更應盡全力去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