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本土題材電影
《清水裡的刀子》獲釜山電影節最高獎!
銀川發布
10月15日晚,第21屆釜山國際電影節落幕,中國青年導演王學博憑藉其處女作《清水裡的刀子》,獲得釜山電影節新浪潮大獎,一同獲獎的還有中國導演臧啟武執導的作品《捐贈者》。
新浪潮單元是釜山電影節唯一競賽單元,入圍作品必須是導演的處女作或第二部作品。每年的新浪潮大獎都會授予入圍影片中最優秀的兩部作品。今年,中國電影包攬了這一獎項。
《清水裡的刀子》導演王學博(中)獲獎後與兩位主演合影, 左為演員(老)楊生倉,右為演員(小)楊生倉。(圖片來源於新華網 片方提供)
頒獎詞如此評價:「寧夏西海固風景入鏡,仿佛一簾幕布,把一切都顯現在主角風刻般的面龐上,他們將簡單卻艱辛而充滿儀式的一生同如影隨行的死亡相連,刻畫了一個悲傷而自由的詩樣寓言。」
著名電影雜誌《綜藝》寫道:「影片主演老楊溝壑縱橫的臉展示了他大半輩子的艱辛勞作以及諸多其他不可言說的苦難。影片結尾的場景讓觀眾屏住呼吸,進入老人內心的象徵世界,如明鏡般映射出貧瘠、白雪皚皚的外在環境,不禁讓觀眾探尋老人的心到底是平靜如水,還是喪失一切後的麻木和冰封三尺。」
電影《清水裡的刀子》由攝影師王維華掌鏡,楊威擔任美術指導,臺灣著名剪輯師廖慶松和青年剪輯師郭曉東共同操刀剪輯,聲音設計則由富康指導。
影片用油畫般的鏡頭講述了一位中國寧夏西海固地區回族老人馬子善與一頭自知命運的老牛的故事。老人要為故去的老伴,在40日之後舉行祭禮,兒子耶爾古拜建議,祭禮的那天宰這頭為老人一家勞作多年的老牛,為親友村鄰舉辦筵席。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老人和兒子對牛精心照料,並且也流露出對牛的不舍和對老伴的思念。在祭日的前三天,這頭牛在飲它的水裡看到了將要宰它的那把刀子,於是開始不吃不喝,為了以一個清潔的內裡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之後老人就陷入了對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之中。
劇照
整部作品採用4:3畫幅,構圖考究、畫面乾淨,呈現出一種靜穆的韻律感,導演以古典儀式般的電影語言表達「潔淨」和「生死」這樣的宏大主題,老牛和老人的相處,有如看見看不見的日常史詩,又如雨雪浸入乾涸大地那般細潤。此片生動描繪了一幅回族群體的清癯肖像,在中國西北內陸上,他們展現出獨有的堅韌性格。
劇照
影片成熟的藝術品質,已然超出一般處女作的水準,被業內譽為近十年來,中國回族穆斯林題材電影的獨特之作。
王學博導演評價兩位演員說:「片子中的兩位主演的真名都叫楊生倉,這是電影非常有趣的巧合。老楊生倉有一定的表演天賦,見多識廣。他飾演馬子善的角色是非常內化的,他本人其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但是把角色的優雅氣質表現得很好。小楊生倉飾演兒子耶爾古拜,要表現一個扛起家庭之責,又有一些木訥的、唯唯諾諾的人,我認為他也拿捏的不錯。」
劇照
本片製片人王子劍表示:電子《清水裡的刀子》有一股迷人的氣息,像是西北荒原中盛開的一朵野花,平淡無奇卻又引人入勝。王學博非常難得的控制住了這股氣息,將一個穆斯林家庭的日常以準確,客觀的視角呈現給觀眾。這種準確的觀察力得益於王學博在西海固長時間的體驗生活,在土坡和溝壑中傾聽大地,在羊群和市集中認識語言。正如其名,這部電影像清水般清澈,也像刀子一樣鋒利。
劇照
據悉,電影節將在10月15日頒獎典禮上揭曉「新浪潮」大獎。又悉,日本東京FILMex國際電影節官方公布入圍名單,電影《清水裡的刀子》入圍主競賽單元,電影節將於11月19日-27日在東京舉行。
整部作品採用4:3畫幅,構圖考究、畫面乾淨,呈現出一種靜穆的韻律感,導演以古典儀式般的鏡頭語言描繪了一幅回族群體的清癯肖像,在中國西北內陸上,他們展現出獨有的堅韌性格。老牛和老人的相處有如日常史詩,在清水和刀子的鏡像中,「潔淨」和「生死」主題由此突顯。《清水裡的刀子》是一篇寫得非常潔淨的小說,所謂 『潔淨』意思是說,小說在取材、立意、結構、語言運用等方面都做到了簡潔乾脆,不枝不蔓,仿佛一潭空明澄澈的秋水然而,這水空明固然空明,卻不是那種一眼便可看穿的淺水。它有深度,有色彩……」電影《清水裡的刀子》在第21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首映之所以能激起觀眾心靈的浪潮,在著名評論家郎偉看來,更多的一個原因是小說本身的就具備這種影響力。 其實,石舒清創作於1998年的這部短篇小說--《清水裡的刀子》,在1998年第五期《人民文學》一經發表後,就獲得了不小的震撼,同年被《小說選刊》轉載並獲獎。也基於此作品的影響,2000年,石舒清憑藉《清水裡的刀子》獲得第二屆魯迅文學獎,這也是寧夏作家首次獲得該獎項。「影片中的兩位主演的真名都叫楊生倉,這是非常有趣的巧合。老楊生倉有一定的表演天賦,見多識廣。他飾演馬子善的角色是非常內化的,他本人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但是把角色的氣質表現得很好。小楊生倉飾演兒子耶爾古拜,要表現一個扛起家庭之責,又有一些木訥的、唯唯諾諾的人,我認為他也拿捏的不錯。」作為該片的執行導演王學博坦言,從前期的生活體驗、考察,再到後期的拍攝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僅生活體驗就用了10個月,「這樣做,就是想用這部片子真實地再現西海固的一種淳樸的生活。」「當馬子善聽到牛不吃不喝了,就跟兒子來牛棚裡看情況,然後極力掩飾著自己強烈的情感,讓兒子把牛圈裡清理一下,背上些幹土讓牛站臥得稍舒坦一些,交代完這些馬子善就匆匆出了牛棚。這一節主要表現馬子善對自己情感的掩飾,同時要表現他對牛的鄭重與關切。」在石舒清和導演溝通的一份長達2萬字聊天記錄裡,記者看到,作為電影《清水裡的刀子》的原作者,石舒清不僅指導了劇本的創作,在整個電影的拍攝過程中也沒有閒著,時刻做著「高參」,截至公映前,他看過的次數不下二十次,而且每一次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我渴望將他搬上屏幕,但又怕搬上去。」石舒清表示,想拍攝這部小說的導演之前有多位,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都放棄了。
在石舒清看來,想拍攝《清水裡的刀子》,除了來自鄉村的巨變等一些外部條件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小說中主人公的形象過於複雜,要想影片生動並非是一件易事。為了能出一個好作品,還邀請了爾冬陞、張猛、萬瑪才旦三位導演為這部電影聯合監製。
影片製片人王子劍在電影獲獎後透露,這部電影並非一帆風順,但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深信自己在做的事情,相信藝術電影的價值:「我們的路還很長,藝術電影沒有捷徑可走,步步為營才有機會最後被國內觀眾看見。」電影《清水裡的刀子》,著名導演爾冬陞、張猛、萬瑪才旦共同監製,在寧夏海原、同心等地拍攝。石舒清、王學博、馬金蓮、馬悅共同改編自回族著名作家石舒清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獲獎同名小說,是王學博導演近乎十年磨一劍的作品。據了解,電影《清水裡的刀子》除了在釜山電影獲得大獎之外,也同時收到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日本東京FILMex國際電影節、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摩洛哥國際電影節等十多個電影節的邀請。《清水裡的刀子》是石舒清的一部短篇小說。小說講述了一個回族老婦人去世後,他的兒子耶爾古拜準備宰殺家中唯一的大牲老牛為母親做「四十」(亡人安葬後第四十天忌日)的故事。《清水裡的刀子》2000年獲(1998年至1999年度)優秀中短篇小說獎,2001年獲第二屆魯迅文學。原名田裕民,回族,1969年出生於寧夏海原縣。1989年畢業於寧夏固原師專英語系。寧夏作協主席,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委會委員。200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出版短篇小說集四部。其中《苦土》、《伏天》分獲第五、八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短篇小說《清水裡的刀子》獲《小說選刊》獎、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清潔的日子》獲第七屆《十月》文學獎,短篇小說《果院》獲第三屆茅臺杯《人民文學》獎。《清水裡的刀子》釜山首映
據第一財經、新華網、鳳凰娛樂、銀川晚報綜合整理,相關連結資料來源於百度百科、中國作家網
來源「銀川發布」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 ,
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