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4月27日,臺灣女作家林奕含因為無法忍受憂鬱症的折磨,在家中自縊身亡,留下了一部至今仍引起巨大關注與爭論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篇小說,也是林奕含所忍受的真實生活的一段泣血控訴。
原來年少時她始終受到補習老師的個人性侵,無論是心理與生理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數次嘗試自殺。
而在她離世後,林奕含的父母則披露,書中被補習教師李國華侵犯的花季少女房思琪,正是林奕含本人的真實故事。
她用最最生動的語言,最詳細的描述,重複了那一段自己被惡魔摧毀的青春,字字輕靈,卻像是用血寫就。
林奕含去世之後,她個人的悲慘遭遇受到了人們的同情。在臺灣,群情激奮的人們聲稱要為林奕含揪出兇手。而在大陸,房思琪的故事也引起了人們對於青少年性侵事件的關注與反思。
一份國際上的統計數據顯示,在性侵害事件中實施性侵害的,85%以上是熟人。
就0~12歲未成年人遭遇的性侵害而言,實施性侵害的,56%是家庭成員,5%是鄰居,而陌生人僅佔17%。
而在性侵發生之後,為什麼大多數青少年沒有第一時間地去尋求法律武器的保護。
原來中國人的性觀念仍被強烈的社會道德觀念牢牢的束縛著,中國父母對於青少年性教育知識的教育等於零。孩子雖然獲取性知識的方式五花八門,但大多數都偏離了原本軌道。而在性侵發生之後,不僅不去追求犯罪之人的違法行為,反而背上心理包袱,保持沉默應對。
那麼,三年過去了,現在的情況又是怎樣哪?
2020年4月1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了第一季度決定起訴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數。
4151人。與 2019 年第一季度相比,這一數據上升了2.2%。
而這僅僅是願意付諸於法律武器的,還有更多的人選擇了沉默應對。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曾對全國5800名中小學生作過一個調查,結果表明,性侵害案件的隱案率是1:7。
這個意思是如果有一起案件被立案調查,背後還有7起案件時不了為了的。
我國獨特的社會環境會造成受害者的緘默,女孩自身的隱瞞,加上整個社會對於受害者的偏見,造成了現在青少年性侵案件的立案難、取證難。
那麼還需要多少個3年,我們才能看到法律對於李國華的嚴懲,才能看到鮑毓明被全社會人的唾棄,還需要多少個房思琪和李星星,才能讓人們意識到此類案件需要迫切解決的嚴峻。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積極地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減少青少年性侵案件的發生哪?
(一)堵住青少年性侵的法律漏洞,讓性侵者受到更嚴重的法律懲罰,包括死刑、化學閹割,減少犯罪機率、增加犯罪成本。
(二)加強青少年的性知識教育,讓性不再汙名化,讓女性增強自我意識,知道什麼是愛,什麼是違法性行為,較少可能的傷害的機率。
(三)增加多種維權方式,全社會多方面的幫助受害者消除心理障礙,讓受害者不再受到歧視或再次傷害,重新融入正常社會。
這個社會有個奇特的現象,總是要等到事情發生之後,或者人消失之後,才去關注這個問題。這社會還有個奇怪的規律,總是要被逼迫的無可奈何,才會意識到非改不可。
如果這本書裡的故事,能夠推動社會對青少年性侵的重視,甚至推動法律的儘快完善,我想,這一切才會值得,我想,這也是林奕含在天堂裡願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