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
每次提起這個名字,都讓人激動不已。
宮崎駿,可以說是整個動畫史,乃至世界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幾個人之一。
今天,看著他動畫長大的大孩子和小孩子,在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一起為他送上生日祝福。
80年前的今天,1941年1月5日,彼時二戰正在進行。在日本東京都中央的文京區,一位身體羸弱的產婦,誕下了他們家第二個兒子。
男嬰天生患有嚴重的胃病,醫生曾說,他活不過12歲。
他,名叫「宮崎駿」。
幼年的宮崎駿身體並不好,也不擅長運動,倒是對靜態繪畫頗有天賦,稍大點後,他更是迷上了漫畫。
那時候,孩子們都看手塚治虫、杉浦茂的作品,而宮崎駿的最愛則是福島鐵次的繪本《沙漠的魔王》。
從荒漠的場設、廢土風的氣泡框,以及分鏡的分割方式上,可以看出,它對後來宮崎駿所繪漫畫《風之谷》及同名電影的影響。
宮崎駿的母親是一位愛好讀書、經常發表社會見解的堅強女性。她告訴兒子們,凡事都有正反兩面,要辯證地思考。
受母親影響,宮崎駿作品裡的女性大都給人勇敢、堅強的印象。
1956年,宮崎駿進入當地的公立名校,都立豐多摩高中,開始系統學習繪畫。59年,他考入著名私立貴族大學——學習院大學,專修日本產業論。
63年畢業後,這個專修日本產業的22歲男人,以動畫師的身份加入了東映動畫株式會社。
從1963年加入東映,到發布第一部原創動畫長片《風之谷》,再到目前最新的《起風了》。如今80歲的宮崎駿,共參與了近70部動畫作品,包括11部由他擔任監督的長片,以及多部吉卜力出品的電影。
《千與千尋》應該是公認的宮崎駿影史地位最高的作品,它不僅獲得了動畫界最具影響力的安妮獎的最佳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配樂等多項大獎,更幫宮崎駿拿下了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第52屆柏林金熊獎最佳影片等獎項。
讓這個亞洲動畫巨匠的名字,真正走上了國際。
除此之外,它還是豆瓣和IMDb排名最高的動畫,日本本土票房20年來無法撼動的第一。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女孩告別過去,找回自己的故事,許多觀眾對劇情都瞭然於胸。
有一個畫面讓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千尋吃飯糰」那一幕,明明只是米飯和海苔,在宮崎駿的筆下,卻似乎特別美味。
千尋一邊大口大口地吃,一邊眼淚一滴一滴地落,讓這一幕極具感染力。
宮崎駿似乎總能把最簡單的食物,畫得特別好吃,這也與他對生活的觀察和共情有關。(更多觀點,將在《電影史話——宮崎駿》中講述)
《幽靈公主》是我看過不下40遍的作品,很多分鏡甚至能夠背下來。
整部電影有宏大的史詩、細膩的感情,有讓人扼腕的無奈、也有努力的人文精神。
雖然它並沒有《千與千尋》流傳廣泛,但它在動畫史的地位絕不亞於後者。
《龍貓》是體現了宮崎駿超高的想像力。
賤萌賤萌、腳下踩著溜溜球便可以浮在空中的龍貓,以及渾身是肉,眼睛是探照燈,門可以隨意開閉,腳如同毛毛蟲的貓巴士,還有在一旁鼓勁,便可以長滿天空的樹種子……
這不是一般的人能想出來的。
只有天才。
30年後,《龍貓》終於登錄國內院線。我帶著小孩坐在影院,看得淚流滿面。
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真的是看著宮崎駿的動畫長大的。
在《龍貓》《千與千尋》相繼引進國內院線後,老爺子的動畫電影《懸崖上的波妞》(《懸崖上的金魚姬》)也在20年12月31日登陸國內院線了。
這是我們在國內大銀幕上,看到的第三部宮崎駿老爺子的電影。
說起來,這部動畫電影,和宮崎駿其他作品有相似的特點。
比如都具有奇幻色彩,都拿小女孩作為主角,還有故事本身都很簡單但又非常生動感人等。
如果硬要說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懸崖上的波妞》的受眾更偏向兒童。
《懸崖上的波妞》是兩個孩子的故事,他們單純、溫暖而善良。
海神的女兒波妞從深海出逃玩耍,卻被困在玻璃瓶裡衝到岸上,人類男孩宗介救下了她,兩人因此相識。
之後,即使父親阻止,甚至即使整個小鎮被海嘯淹沒,波妞也堅持要變成人類跟宗介在一起。
最後,在波妞媽媽的幫助下,波妞和宗介真正在一起了,迎來圓滿的結局。
在一部《宮崎駿:十年一夢》的紀錄片裡,完整講述了《懸崖上的波妞》這部動畫電影誕生的全過程。
首先,《懸崖上的波妞》這部動畫是純手繪製作。
從概念圖、分鏡到原畫都是如此,5秒鐘的動畫,就需要上百名動畫師整整一周來完成。
(宮崎老爺子的每一部電影,都是手繪完成。)
每一位動畫師的原畫完成後,宮崎駿還要一一審閱、修改,這些都在增加電影製作的難度。
其次,宮崎駿對於電影方方面面的把控細緻入微。
如果你看過《懸崖上的波妞》,應該記得電影中有個場景——波妞變成人類,和宗介再次相遇時,兩人激動地擁抱在一起。
在宮崎駿看來,這個場景必須達到「緊緊抱住」的效果,突出波妞對宗介的感情。
但是一開始,原畫表現得並不明顯。
宮崎老爺子通過將「宗介衣服的下擺向外翻起」、「波妞的腳趾張得更開」等細節做出調整,波妞的擁抱立刻顯得力氣十足,整個人都緊緊貼在宗介身上。
這樣的改動,人物的情緒精準而生動地傳達了出來。
像這樣的細節,在宮崎駿的電影中還有很多很多。
可以說,宮崎駿的每一部作品,都來之不易,都是嘔心瀝血之作。
而與其他創作者最不同的地方,宮崎駿是從「原畫」或者叫「概念圖」,開始創作一部電影的。
宮崎駿的友人押井守、高畑勳等人多次在採訪中提到:宮崎駿的創作是熱情驅動的,時常會為了畫一個大場面,說「好想畫這樣的場面啊」,於是為它設計一整套劇情。
這在很多劇本思路的創作者眼中,是很不可思議的。
因為一般來說,電影通常是從劇本開始創作,動畫電影也如此。
但是,宮崎駿則是以靈感為基石,不受制於劇本。
一張張概念圖,就是一個個創意閃光點。
因為創作由衝動開始,並以經驗來完善。這導致他的故事雖然也會安排高潮,但總有一些個人化的「非結構化素材」。
這讓他的作品常常不夠類型片。但同時,觀眾也不會有被設計好的感覺,所以常常會出現超出人們想像的名場面,再輔以他無與倫比的想像力。
這可能正是他的作品看起來「不商業」,卻依然能取得卓越票房的原因之一。
不過,這也帶來了問題。
從電影工業化的角度來說,如果宮崎駿的分鏡跟不上,整個工作室的進度都會被拖慢。
這樣看起來,宮崎駿的電影歷經磨難、都是嘔心瀝血而成,也就不難理解了。
《十年一夢》這部紀錄片,除了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一部動畫的誕生,也讓我們對電影背後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比如,波妞的形象來自工作室成員的女兒,「蕗」。
她遠超同齡人的堅強氣質,吸引了宮崎駿。
電影裡的辰婆婆,形象來自於宮崎駿的母親。
宮崎駿的母親因為患有當時被視為絕症的肺結核,只得長年臥床,甚至連翻身都做不到,更不要說和小宮崎駿玩耍親近了。
這成了宮崎老爺子一生的心病,即使母親已經去世幾十年,他都難以釋懷。
電影中辰婆婆擁抱宗介的畫面,就好像宮崎駿的母親在擁抱他一樣。
除了包含宮崎駿如此強烈感情的場景外,其實《懸崖上的波妞》的思想核心都映照著宮崎駿小時候的真實經歷。
因為母親沒辦法與自己親近,宮崎駿小時候產生過一個可怕的想法:「希望自己從未出生」。
因為親身經歷過,所以在宮崎駿看來,這個世界上有些孩子是會認為,自己是不應該出生的。
但如今,宮崎駿借著波妞,親口告訴他們:「不是這樣的」。
電影中有一個沒有臺詞的場景,正好生動地訴說著這一句溫柔得令人落淚的關懷。
這也許就是宮崎駿帶給我們、帶給這個世界最可貴的地方——對於真善美心懷希望,努力追尋的精神。
他筆下的人物和世界是如此的鮮活、真實。從而讓人們幻想自己也能夠在這樣一片溫柔、樂觀的淨土中生活。
而他所呈現的幻想無邊無際,又那麼浪漫,不管你幾歲去看,都能一次次被吸引、被折服、被震撼、被滋潤、被啟迪。
從紀錄片中,我們能夠明顯感覺年齡帶給宮崎駿的影響。
70多歲的宮崎駿,體力、精神狀態甚至疾病的威脅,都給他的創作帶來巨大的壓力。
但是如今已經80歲的宮崎駿,卻依然在努力創作下一部動畫。
俗話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但對於宮崎駿老爺子,我們真的希望他的黃昏之日能夠無限延長。希望他能繼續帶給我們無限的美好與感動。
篇幅所限,我們只說了宮崎駿幾部作品,而關於他和他的作品,有太多說不完的話題。
他的電影的母題是什麼?
他的作品有怎樣的特點,這些點是如何形成的?
每一部作品的魅力和深層意義是什麼?
日本動畫在黎明階段的發展進程和心理根源是怎樣?
與世界局勢、日本民族性、東方文化和人類集體潛意識有怎樣的關聯?
宮崎駿與他的「良師益友」高畑勳、「最佳拍檔」鈴木敏夫有怎樣的關係和故事?
原生家庭對他有怎樣的影響?
他的兒子宮崎吾朗的動畫之路是否順利?
走向老年的宮崎駿,作品又有什麼變化?
……
這些,我們都將在《電影史話——宮崎駿》的視頻中一併探索。大家敬請期待~
最後,再次祝這位動畫巨匠、電影大師,80歲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