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若是皇上和才女呢?是不是感覺很彆扭了。也是,按歷史套路來言,皇上身邊不是如長孫皇后、馬皇后這般母儀天下的賢后,就是呂后、韋後這等,野心勃勃的妖后。不過最出名的,卻是如妲己、楊貴妃這樣的「紅顏禍水」們。
但偏偏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卻差點打破了以上的種種套路,演繹出了一幕「皇帝和才女」的彆扭故事。
話說在江南,有一位絕色才女,叫蘇坦妹。跟另一位江南才女楚方玉,並稱為「江南楚蘇」。這兩大才女,都是出生在元末明初之時。
蘇坦妹自幼便聰穎異常,年僅十二、三歲時,便進入到了由「江南四賢」,劉伯溫、宋濂、章溢、葉琛發起的「蘭溪雅會」之中,跟各路大咖以詩文會友,才藝非凡。可惜值此亂世之中,劉伯溫、宋濂等人都不得不棄文從政,被朱元璋給請出了山。
此刻的蘇坦妹,也已是成年了,出落得漂亮異常。這天,她來到了城門處,只見人們都圍著一張告示在看。蘇坦妹走入,原來是朱元璋的《招賢榜》。由於劉伯溫等都追隨了朱元璋。自然蘇坦妹對朱元璋,也是心懷崇敬,認為他應該是一位大英雄。
於是蘇坦妹便當上了「義務講解員」,講解起來了《招賢榜》。卻沒注意到,從城門裡出來了一隊官兵。為首的是一位將軍模樣的人,騎在高頭大馬上,恰好從此處路過,頓時就勒住了馬頭,倆眼直勾勾地盯著蘇坦妹。
人群呼啦一下散開,蘇坦妹緊張異常,一時間不知是該走還是該留。突然,那將軍臉色一沉,大喝道:「哪來的野丫頭,敢在這曲解《招賢榜》,來啊,給我抓起來!」
蘇坦妹想解釋,可哪容她說話,便被捆綁起來,堵上了嘴,被這隊官兵給押走了。很快就到了晚上,如今的蘇坦妹被打扮一新,更加嬌豔美麗。他忐忑不安地坐在到了一間闊綽的房內。
門被推開,一位中年男子走入,看到蘇坦妹後就是一怔。隨後恢復了常態,便問蘇坦妹,你為啥要曲解《招賢榜》啊?蘇坦妹連忙解釋。那人聽完後哈哈大笑起來,道:「真是想不到,你還跟劉伯溫、宋濂他們是文友。我便是朱元璋!那位抓捕你的人,是我侄兒朱文正。」
跟著朱元璋就開始跟蘇坦妹交談起來。蘇坦妹這才明白,原來自己竟然被朱文正當成禮物,送給了朱元璋。雖如今朱元璋嘴裡說著,願不願意做咱老朱的老婆,悉聽尊便啥的,但那倆眼卻早閃爍著異光了!
就這樣,蘇坦妹成了朱元璋的女人。但哪料第二天,就被朱元璋給殺掉了。至於原因,則是朱元璋聽聞了,胡大海之子胡德濟強宿民女,且還說出了「前有車,後有轍」。意思就是在指,朱元璋強納了蘇坦妹,還有啥資格來管我?
朱元璋為了整頓軍紀,無奈之下先殺蘇坦妹,後斬胡德濟。但畢竟他覺得對不起蘇坦妹,便又在其墓前立起了一個「罪己碑」。
看到這,想必許多人都會意識到,這應該是一則民間傳說。沒錯的!因為這則民間傳說的原型,是出自《國初事跡》:太祖(朱元璋)親徵婺洲,有侄男子(朱文正)進女子一人,約二十歲,能作詩。太祖曰:我取天下,豈以女色為心?誅之於市,以絕進獻。
這條歷史記載,完全是歌頌朱元璋,是以天下為重,所以能當皇上是理所應當,因為他當時就殺掉了那才女。可問題是,無論真實的歷史記載,還是這則民間傳說,到底在表達些什麼?
最明顯的毛病就是,朱元璋若真想「以絕進獻」,首要懲罰或被殺之人,應是朱文正,跟才女有啥關係!所以才說,此事原因不簡單,概括說來,有三條!
其一,是當時的歷史現狀決定的。畢竟,過去女性地位低下,又是亂世。哪怕鳳毛麟角般,能詩文的才女,都命如草芥!
其二,恐怕就是諷刺朱元璋。因為朱元璋沒上過學是個大老祖。意思就是說,朱元璋不懂得欣賞!這也蠻符合實情的,因為就連劉伯溫,都曾很輕視朱元璋,以至於最終朱元璋不得不用寶劍,逼他出山!
其三,就是本篇要說的,皇帝和才女的故事是編不圓的!因為皇帝從來都最冰冷的現實主義者!而英雄和佳人或才子和才女,卻從來都是浪漫的理想主義者。屬於兩個極端,如何糅合在一處?
所以說來說去,無論你現實,還是浪漫,做人多留些清醒總是好的。別被自己一廂情願的幻想給矇騙了!如蘇坦妹本以為朱元璋是英雄,結果把自己賠了進去。
至於朱元璋,他殺掉蘇坦妹後為何要立個「罪己碑」?
這個原因卻很簡單。他根本不是可惜才女之死。而是才女之死,會讓才子們(讀書人)悲憤。如今立個「罪己碑」表明態度,以此收攏士人之心,為己所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