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捐平臺快速崛起 網絡慈善灰色地帶不容忽視-新聞中心-北方網

2020-11-17 北方網

「網絡募捐數額佔全國社會捐贈總量的比例從2013年的0.4%上升至2019年的4.1%。」10月31日,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發布《中國網絡慈善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披露了上述數據。

近年來,藉助移動網際網路技術飛速發展與行動支付手段日益成熟的東風,加上「讓突發重大疾病的人不至於致貧返貧」「為遭遇不幸的家庭雪中送炭」的美好願景,網絡慈善快速崛起。

但在高速發展的背後,慈善組織與募捐信息平臺、捐贈人、受益人之間法律關係不清晰;部分網絡慈善募捐平臺信息公開與透明度不足等問題隨之而來。如何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強行業自律,讓網絡慈善真正能夠雪中送炭,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網絡慈善快速崛起

灰色地帶不容忽視

大病籌款平臺自2014年興起後,已經高速發展了5年。

報告提到,網絡慈善資源動員能力持續增強。近3年來,通過網際網路募捐平臺募集的善款每年增長率都在20%以上,2019年網絡募集的善款超過54億元,比上年增長了68%。

網絡慈善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和參與國家發展戰略中表現突出。抗擊新冠疫情期間,社會各界通過網際網路募集善款18.67億元,參與人次達到4954萬,許多慈善服務在線上有序開展。

但隨著平臺求助用戶規模擴大,加之平臺審核甄別人力有限、求助人家庭財產狀況缺乏有效的核實手段等制約因素,大病網絡眾籌平臺仍面臨信任爭議。尤其是各個平臺之間的競爭趨於白熱化,一些類似「掃樓籌款」、不同平臺之間爭奪發起籌款人等惡性競爭現象,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公眾的愛心和信任,給行業發展帶來陰影。

報告指出,作為新鮮事物,網絡慈善在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慈善組織與募捐信息平臺、捐贈人、受益人之間的法律關係不清晰;一些網絡慈善募捐平臺的信息公開與透明度不足;有的網絡平臺將商業活動與互助或慈善活動交織在一起,現行政策處於模糊狀態;相關部門對網絡慈善的監管缺乏有效協同。

2018年10月19日,第一份行業自律書誕生。三大個人大病求助平臺——愛心籌、輕鬆籌和水滴籌聯合發布《個人大病求助網際網路服務平臺自律倡議書》和《個人大病求助網際網路服務平臺自律公約》(以下簡稱自律公約1.0版)。

2020年8月18日,由民政部主導舉辦的《個人大病求助網際網路服務平臺自律公約》2.0版本發布會及籤約儀式在北京舉行。愛心籌、輕鬆籌、水滴籌、360大病籌4家平臺共同籤署自律公約及倡議書。

據中國慈善聯合會法律顧問張凌霄介紹,從條款內容來看,自律公約2.0版與自律公約1.0版相比,增加了更多平臺方的義務和風險防控措施。例如,除了原有的規定平臺應倡導求助個人與公募慈善組織對接、加強求助信息前置審核、搭建求助信息公示系統、抵製造謠炒作惡意行為、建立失信籌款人黑名單外,自律公約2.0版在針對個人求助發起人履行信息公開義務容易不到位的問題,增加了平臺的督促義務,並在籌款完成後的使用環節中,增加了對救助款打款對象的限制來著力保證資金安全並且符合贈與意願。對於額度高、信息公示有缺失的,儘可能打款給醫療機構,或者採用分批撥款的方式,儘可能保障用於醫療用途等。

「自律公約2.0版是在自律公約1.0版基礎上,對近兩年輿論事件中每一個要點作出回應,相當於解決了近兩年出現的各種熱點問題背後所暴露出來的管理規範不足。」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陶傳進舉例說,如增加信息透明和信息對稱度,自律公約2.0版明確標明信息要能夠體現出求助人家裡的經濟情況,包括工資收入、房產、理財產品等。

捐款結餘屢遭爭議

公約明確原路退還

2020年1月,體重只有43斤的吳花燕走了。她曾被媒體報導稱,「只用兩塊錢吃飯,省吃儉用給弟弟治病」。

吳花燕的離世,讓「個人救助」議題再次引發熱議。為吳花燕在微公益和水滴籌上募集了100萬元善款的兒慈會9985救助中心,被網友爆料善款給付僅兩萬元;在抖音上發起「護燕行動」並籌得40多萬元善款的浙江廣電帳號「喜歡聽新聞」也備受質疑。

公眾更加關注的是,100多萬元善款中,只有兩萬元用於吳花燕的治療,其他款項究竟去了何處?

最終,根據民政部通知精神,中華兒慈會決定於1月20日把為吳花燕募集的1004977.28元善款,全部原路退回給捐助人。

實際上,類似的情況早在1995年就發生過。

那一年,來自山東省的楊曉霞罹患罕見病,1個月內獲得全國熱心人士捐款87萬元。彼時,國人的月平均工資僅為幾百元,87萬元顯然是個天文數字。但不久後,楊曉霞家人提出,用部分捐款購買種子和化肥。不少捐款人罵楊曉霞家人是「騙子」,要求把救助款全數退回,還有的捐款人要求把錢捐給有類似需求的人。

那時候,我國尚未建立慈善機制。楊曉霞及其監護人、楊曉霞家鄉政府代表和北京軍區總醫院代表,三方共同籤訂了《楊曉霞救治金管理使用協議書》,將救治金的管理納入了法治軌道。

經救治管委會統計楊曉霞所需費用後,善款結餘45萬元。此後,有重症患者跪倒在楊曉霞的父母面前,乞求他們能撥出善款。一時間,全國各家媒體都在熱議善款使用問題,央視還組織了一場「捐款結餘該怎麼辦」的討論。

1997年,楊曉霞將45萬元剩餘捐款轉贈給宋慶齡基金會,設立「少年兒童疑難病症科研獎勵基金」。輿論才逐漸平息下來。

個人求助籌款完成後所籌款項最後仍有剩餘的情況,總是引起爭議。

此次自律公約2.0版便明確稱,對於受助人接受贈與的救助金,在用於大病治療等用途後仍有剩餘的,明確其處理方式為按原路退還贈與人,並應當在前期發起人在平臺發起求助時即以協議進行約定。發起人、求助人如果擬將剩餘款項捐贈相關慈善組織等用途的,應當通過公示的形式徵求贈與人意見。

堵住法律監管漏洞

完善審核追責機制

2019年11月6日,全國首例因網絡個人大病求助引發的糾紛在北京朝陽法院一審宣判,法院認定籌款發起人莫先生隱瞞名下財產和其他社會救助,違反約定用途將籌集款項挪作他用,構成違約,一審判令莫先生全額返還籌款153136元並支付相應利息。

法院同時向民政部、北京水滴互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水滴籌)發送司法建議,建議推進相關立法、加強行業自律,建立網絡籌集資金分帳管理及公示制度、第三方託管監督制度、醫療機構資金雙向流轉機制等,切實加強愛心籌款的資金監督管理和使用。

作為這場官司的原告,水滴籌相關負責人在宣判後明確表示,網絡個人大病求助已成為我國社會求助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規範行為會影響捐贈人對社會求助的信任,只有加強自律與完善法律雙輪驅動,網絡個人大病求助才能儘快規範化。

而公眾的疑問是,水滴籌即便對患者審核再健全、風控機制不斷升級,仍然面臨一個問題:作為一個累計籌款超過200多億元、平均每月約4.7億元(數據來源於觀察者網)愛心捐款湧入的商業平臺,是否也應該受到監管和約束?

該不該受到監管?誰來監管?怎麼監管?這可能需要給出答案。

「監管涉及不同層級的機制,例如法律層面、行業層面、公眾層面。」陶傳進分析說,首先,真正的監管是公眾選擇的過程,幫助公眾獲取到更多信息,充分滿足他們的知情權,這叫做完善社會選擇機制,也是最好的監管;第二,行業自律也是一種監管,因為平臺和公眾在操作中有共贏點,如果有行業自律共贏點就會讓每一個平臺受益,讓公眾也受益,如果自律沒做好,那麼雙方都會受害。

「平臺會有一個內在動機把行業自律實踐起來,同時也可以藉助第三方幫忙實現自律。」陶傳進說。

陶傳進認為,關鍵是在監管逐漸落地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在落地操作部分提供監管。例如,眾籌平臺每年有幾百億元資金,其實更需要的是在金融領域具體的某一個點的監管,如第三方資金的託管、完善檢查制度等。

「從平臺角度來看,要真正完善審核機制和追責機制,僅依靠平臺自身也無法完全實現。因此,如何與相關部門和社會力量通力合作,建立互聯互通的信息核對網絡,通過技術手段,為網絡個人求助提供基礎信息支持,建立更強的安全保障,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對此,我們在自律公約1.0版和2.0版中看到了各個平臺希望作出的努力。」張凌霄說。

張凌霄也坦言,在法律上,因個人求助而進行網絡捐款的行為屬於民法上的附義務的贈與行為,並未納入「慈善捐贈」的範疇。而無論是對有關部門還是網絡平臺來說,監管責任主體尚不清晰、監管機制尚不健全、監管規則尚不完善,因此有關部門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快監管制度建設,對個人求助行為的信息公開、平臺責任、資金監管等作出「一攬子」的具體規定,推動和監督行業自律,加大對不誠信行為的聯合懲戒力度。

  原標題:部分募捐平臺透明度不足 網絡慈善灰色地帶不容忽視

相關焦點

  • 中青報:網絡慈善有諸多灰色地帶,相關法律體系亟待健全
    廣義的網絡慈善是指一切通過網際網路開展的以幫助他人為目的的慈善活動。報告指出,作為一項新鮮事物,網絡慈善在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慈善組織與募捐信息平臺、捐贈人、受益人之間的法律關係不清晰;一些網絡慈善募捐平臺的信息公開與透明度不足;有的網絡平臺將商業活動與互助或慈善活動交織在一起,現行政策處於模糊狀態;相關部門對網絡慈善的監管缺乏有效協同。
  • 如何解除網絡慈善「成長的煩惱」
    ● 在網絡慈善高速發展的背後,慈善組織與募捐信息平臺、捐贈人、受益人之間法律關係不清晰,部分網絡慈善募捐平臺信息公開與透明度不足等問題隨之而來● 要真正完善審核追責機制,僅僅依靠平臺自身無法完全實現,而是要與相關部門、社會力量通力合作,建立互聯互通的信息核對網絡,通過技術手段,為網絡個人求助提供基礎信息支持
  • 法律關係不明監管缺乏,如何解除網絡慈善「成長的煩惱」
    近年來,藉助移動網際網路技術飛速發展與行動支付手段日益成熟的東風,加上「讓突發重大疾病的人不至於致貧返貧」「為遭遇不幸的家庭雪中送炭」的美好願景,網絡慈善快速崛起。但在高速發展的背後,慈善組織與募捐信息平臺、捐贈人、受益人之間法律關係不清晰;部分網絡慈善募捐平臺信息公開與透明度不足等問題隨之而來。
  • 網絡慈善「成長的煩惱」該如何破解?
    文 | 圳論評論員 謝仕亮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日前發布的《中國網絡慈善發展報告》顯示:網絡募捐數額佔全國社會捐贈總量的比例從2013年的0.4%上升至2019年的4.1%。可見,近年來,網絡慈善快速崛起。但在高速發展的背後,慈善組織與募捐信息平臺、捐贈人、受益人之間法律關係不清晰;部分網絡慈善募捐平臺信息公開與透明度不足等問題隨之而來。如何健全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加強行業自律,讓網絡慈善真正能夠雪中送炭,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 規範網絡募捐才能讓慈善走得更遠
    草案二審稿提出,政府相關部門應建立慈善信息溝通共享、信用信息披露機制,鼓勵廣州市慈善組織與專業機構合作,聯合開發運營公開募捐網絡平臺,同時推動個人救助與網絡公開募捐項目相結合,加大對貧困家庭重疾患者的救助力度。
  • 網絡慈善亟待突破「成長的煩惱」
    近年來,藉助移動網際網路技術飛速發展與行動支付手段日益成熟的東風,加上「讓突發重大疾病的人不至於致貧返貧」「為遭遇不幸的家庭雪中送炭」的美好願景,網絡慈善快速崛起。但慈善組織與募捐信息平臺、捐贈人、受益人之間法律關係不清晰;部分網絡慈善募捐平臺信息公開與透明度不足等問題隨之而來。
  • 網絡詐捐騙捐頻發 如何破解網絡慈善「成長的煩惱」
    報告顯示,我國網絡慈善開始步入法治化發展階段。指定平臺的網絡募捐數額佔全國社會捐贈總量的比例從2013年的0.4%上升至2019年的4.1%。近3年來,我國慈善組織通過指定網際網路募捐信息平臺募集的善款每年同比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2019年指定平臺網絡募集善款超過54億元,比上年增長68%。
  • 知乎女神詐騙 開闢更多網絡募捐的合法渠道
    這一事件暴露出當前的網絡募捐還存在很多問題。慈善法草案在首次審議時就有規定:「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採取公開募捐方式開展公開募捐。」「具有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可以開展網際網路募捐,其他組織和個人則只能與公募組織合作開展。」應該說,上述規定是非常及時的。一段時間以來各種各樣的個人網絡募捐很多,令人真假難辨,如果不加以規制和引導,會在社會上造成很壞的影響。
  • 43斤女大學生因病去世,募捐平臺回應質疑
    其中,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9958救助中心一個平臺便為她籌款一百多萬元。 1月14日,有網友質疑,為何9958救助中心在吳花燕不知情的情況下以她之名募捐?最終募集到的一百多萬元善款,吳花燕生前為何只收到兩萬? 據報導,一開始吳花燕並沒有想過網上求助,在親友和病友的鼓勵下才在某平臺寫下求助信息,希望籌集20萬元治療心臟瓣膜。
  • 成人體驗館不能成為「灰色地帶」
    成人體驗館不能成為「灰色地帶」 2020-10-30 0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女大學生吳花燕之死:誰讓募捐「變了味道」?
    1月20日,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通過官方微博發布關於吳花燕善款處理的後續調查說明。說明中表示,由於吳花燕年齡超出救助範圍,項目違規,百萬善款將全部原路退回捐助人,退款將在15個工作日內完成。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今年1月13日,貴州一位名叫吳花燕的女大學生因病離世,消息傳出立即引爆網絡。至今,網上還充斥著她「每天生活費僅兩元」「五年只吃糟辣椒拌飯」這樣的傳言。
  • 在灰色地帶遊走的網拍刷單
    早些年間,網購平臺商家為了讓買家覺得商品「搶手」,開始使用刷單作弊。從最開始的商家「互刷」、收發空包等虛假交易,慢慢變成有專業團隊的偏門生意,甚至有人靠組織「刷單群」來賺取拉人頭的錢。在開始嚴厲打擊網絡虛假宣傳、刷單炒信等行為的風潮下,刷單團隊升級成了「網拍平臺」,更加追求模擬購物的「真實感」,提升客戶買家秀的圖片質量的同時又保持日常感。
  • 知乎女神詐騙 網絡募捐亟待補上監管漏洞
    一出雙簧苦情戲換來24萬餘元愛心款,網絡強大的募捐能力令人驚嘆。儘管「童瑤」已被刑拘,但接下來,誰能保證不會再有新的「童瑤」出現?  如今,網絡已滲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慈善募捐,也搭乘網絡快車從線下轉到了線上。在為真正有需要的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騙子們提供了可乘之機。
  • 什麼樣的慈善組織可以公開募捐?個人捐贈如何抵扣稅?市慈善會會長...
    A: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取得公開募捐資格。其條件是必須依法登記滿二年的慈善組織,可以向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公開募捐資格,要制定方案,包括募捐目的、起止時間、地域、負責人姓名、地點、捐款方式、銀行帳戶等。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之日起二十個工作日內做出決定。
  • 「極速雲電視」迎面而來 北方廣電網絡創新廣電新業態
    (以下簡稱「北方廣電網絡」)在丁香湖北方廣電網絡公司調度指揮中心召開了「極速雲電視」上線運營信息發布會,來自全省各市近40家媒體的60多名新聞記者參加了此次會議。  據融合網|DWRH.net獲悉,「極速雲電視」是北方廣電網絡繼2015年11月26日上線的「雲電視」平臺的升級版,主要增加了「北方雲」移動客戶端和「虛擬實境(VR)」兩大功能。
  • 張掖市助力脫貧攻堅慈善募捐倡議書
    傾心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各級慈善組織的社會責任和時代擔當。決戰脫貧攻堅,愛心點燃希望。雖然張掖市脫貧攻堅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是持續鞏固提高脫貧攻堅成果的使命任務還很艱巨,同時,也還有一些困難殘疾人、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及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等社會弱勢群體,急需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和持續幫扶。
  • 讓慈善之光照亮大愛之城
    拓展募集資源,夯實慈善實踐基礎2019年9月3日上午,延安新區為民服務中心廣場上人頭攢動,湧動著愛的暖流。創新宣傳形式,唱響「慈善大愛之城」主旋律如果說慈善實踐是對一個地區慈善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的實戰檢驗,那麼著力打造多平臺、多層次、全方位的慈善宣傳新格局則是市協會在資訊時代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 天津:以人民為中心 實現老有所養-新聞中心-北方網
    如不能正常瀏覽請選用IE瀏覽器天津北方網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十四五」時期,天津聚焦「養老」進行了一系列部署,來看今天的學習進行時。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這其中,老有所養,意味著什麼,我們請天津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甄鳳英進行解讀。截至2019年底,天津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到了266.7萬人,佔全市戶籍人口比例的24.14%,已處於中度老齡化階段。「十四五」時期,天津要如何重點突破養老問題,加快完善各項政策措施,確保老有所養呢?
  • 封堵推託的理由 消除灰色的地帶
    今後,凡工作時間內有人來市政務服務中心申請辦理業務,務必當日做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決定,不得因即將下班、打證時間長等理由推託。太原市要求,行政審批服務窗口人員要熱情、和氣、耐心解答辦事企業和群眾提出的問題,落實首問負責制,不得使用服務忌語,並安排專人在叫號機值守,為辦事企業和群眾提供辦事引導,並阻止黃牛、違規代辦等現象。
  • 匯聚學界智慧共促慈善事業健康發展
    如南都公益基金會圍繞公眾意識、政策法律、數據標準和平臺網絡四個方面開展相關慈善服務工作;北京歌路營慈善基金會服務中國農村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兒童成長教育,目前已是中國服務鄉村兒童體量最大、學校數量最多的民間公益組織。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慈善組織聯合各方面專業人員為疫區群眾和一線工作人員提供心理輔導和其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