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歸來這部電影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了,我只是記得當年他上映的時候口碑兩極化挺嚴重的。又是對電影的抨擊,又是說張藝謀江郎才盡。這樣的言論看得多了,也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一直懶得去翻找這部電影。直到最近,聽著朋友的念叨,我也就打開了歸來這部片子。
好在我打開了,否則,我將會錯失怎樣一部好電影啊。
看著馮婉瑜和陸焉識相認卻不相識,我第一次真情實感地哭了出來。
《歸來》劇照
陸焉識逃跑了,所有人都在找他,所有人都想把他抓回去,包括他的女兒丹丹。只有一個人,既想讓他出去,要想讓他離開,那個人就是馮婉瑜。
馮婉瑜聽著外面的動靜,好像是若無其事地打聽著一切關於陸焉識的消息。馮婉瑜知道她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他應該代表組織舉報他。
馮婉瑜會這樣做嗎?她肯定不會這樣做。她是那麼迫切地想要和久別重逢的愛人相見,她願意做出最大的犧牲。
但是他們的女兒不願意,丹丹對《紅色娘子軍》中吳清華的渴望超過了對父親的思念,吳清華是夢想是榮耀的象徵,然而父親更像是一個活在母親的思念中的一個名字。丹丹「叛變了」,她知道想從母親那裡取得突破是不太可能了,為了她的吳清華也為了他自己,她必須要出賣她的父親。
那天站臺裡的人太多了,馮婉瑜找不到陸焉識,躲在車底下的陸焉識也找不到馮婉瑜,但是執行抓捕的人已經步步逼近。陸焉識不顧著暴露,大聲喊著馮婉瑜;馮婉瑜也顧不上她會面臨組織怎樣的懲罰,大聲喊著焉識快跑!
抓捕組的人發現了陸焉識,也發現了馮婉瑜,抓捕組的人同時控制住了陸焉識和馮婉瑜。這一次他們隔著人群,相互嘶喊,他們算是見了一面嗎?我只看到了人群當中的丹丹。
最後,陸焉識還是被抓了回了他的大西北,陸焉識和馮婉喻沒能夠見上面,丹丹也沒能夠跳成她的吳清華。
躲在車底的陸焉識
很多年過去了,動蕩十年結束了。陸焉識的事情得到了平反,他被放回來了。陸焉識滿心歡喜地想要見到久別重逢的家和家人,現實卻顯得冷漠異常。
丹丹從來對他就沒什麼親近可言,還不如組織派來的人的關心來的實在。只是,讓他難過的是,丹丹不跳舞了,成了一名紡織工。但是更難過的事情還在後面等著他,他迫切地想要回去。
他回到了很久沒有回來的家,陸焉識撫摸著家裡的每一寸地方,他感受著久違的溫暖。他越是期盼,現實就越是無情。馮婉喻不記得他了,曾經最熟悉最親近的人卻忘記了他是誰。
馮婉喻認不出來眼前的這個男人是誰,但是她只是記得她的愛人陸焉識就要回來了。這樣的場景真的令人難受,相見又不相識。就算接下來的時間裡,陸焉識用盡了所有的方法,想讓馮婉喻想起他是誰,馮婉喻還是沒有想起來眼前的這個人是誰。
馮婉喻
《歸來》的故事就是這樣,沒什麼波瀾不驚,最讓人驚心動魄的一段就是電影開頭的陸焉識偷偷從大西北跑回來,想和馮婉喻相見。餘下的故事,猶如一杯白開水,平淡又無味。或許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說《歸來》這部電影不好看的原因吧。
從陸焉識彈鋼琴的那一段開始,我的眼淚就止不住了。我以為馮婉喻就能夠和陸焉識相認了,但是她還是推開了眼前人。
最讓人難過的不是我忘記你了,而是你一直都在我心裡,但是,我卻不認識你了。因為我愛你,你一直在我心裡,所以不管眼前的你對我怎麼好,我也不能夠放棄心裡的那份愛,只是因為我不認識你了。
陸焉識看見馮婉喻這樣一定很痛苦吧,他的愛人還一直這樣深深地愛著他,他或許也曾有過欣慰,但更多的是難過。
陸焉識
那個時代太痛苦了,痛苦到讓很多人都不願意提起。教科書上對於它也只能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但是真正扒開它,因為我發現那裡面隱藏了多少人的痛苦。
其實很多話我想說,但我又不能說。我並不是那個時代的見證者,生活在新時代的幸福光環之下,無法體會到那種痛苦,只能從你適合文學當中探索他的零星半點。
動蕩十年並不是一個人或者兩個人的錯誤,他更像是時代對中國開的一個玩笑。但是這個玩笑的代價太大了,她給這個國家造成的痛苦是啊,很多人用餘生來承擔。包括陸焉識們和馮婉瑜們,也包括丹丹們和老方們。
如果說馮婉喻和陸焉識之間的悲劇是突如其來的悲劇,那麼丹丹則更像是一種從開始就被註定的悲哀。我想好好說說丹丹。
丹丹
很多人都說丹丹錯了,她是一個連父親都不顧的人,大家罵她自私,可又有誰會真的為丹丹著想呢?她的能力明顯能夠支持她追隨她的夢想,卻因為「家庭成分」親眼看著夢想離自己遠去。
那個時代像丹丹這樣的人還少嗎?那這是丹丹的錯嗎?
大家只看到了丹丹沒有原諒父親,只看到了丹丹想要為了自己的願望出賣父親,卻沒有人真的能夠看到丹丹在背後又失去了什麼。我只記得電影當中在跳《紅色娘子軍》的時候,最後,在大家都憤慨激昂的神情中,只有丹丹哭了。
固然,丹丹出賣父親是一種錯誤,那麼丹丹被父親連累又算是什麼呢?
這是一個很難解釋的事情,說白了,這其實就是一個繞不出去的圈。
如果丹丹最後沒有出賣父親,他的母親真的和他的父親在火車站相遇了,又能夠改變什麼結局嗎?她的母親如果真的和她的父親一起離開了,那誰又曾想過她呢?丹丹做錯了,丹丹也沒有做錯。
最後她在《紅色娘子軍》的舞臺上哭泣的時候,觀眾不會安慰她,領導不會安慰她,甚至連她的母親也不會安慰她。她或許會得到一句不痛不癢的話,可是她就再也得不到她夢寐以求的吳清華了。
哭泣的丹丹
我一直覺得,最痛苦的並不是被扣上帽子的那些人。他們被扣上帽子,他們被拉去得到相應的「懲罰」,他們固然是痛苦的,但是他們聽不到各種非議。而最痛苦的是他們的家人,他們的家人每天活在各種非議與爭論之下。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這並不是我的錯,但我卻要因此受到懲罰。
我們以丹丹為例,她要活在別人的非議中,還要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她甚至要被迫改掉自己的人生軌跡。但對於這些,她並不能抱怨,道德要求她,讓她受到這些懲罰的是她的父親。所以丹丹唯一能夠讓世人閉嘴的,只有默默承受一切。
明明是時代犯的錯誤,卻要很多人用餘生去承擔痛苦。時間已經過去了這麼久,我們只是後世人,也只能對著那段歷史說些不痛不癢的話罷了。
被抓走的陸焉識
在《歸來》這部電影當中,還有一個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但一直活在臺詞裡的人物——方師傅。
從電影當中來看,當時所應該只是當年參與了動蕩時期中的一個小人物。他應該沒什麼文化,按照當年的條件來說,他的家庭成分很好。
方師傅就像是在歷史當中隨波逐流的小人物,他們沒有自己獨立的主見,思考,只知道適應當下。也不算是帶有什麼偏見,方師傅這樣的人難免會有一些市井小人物的隨風倒的特性。
方師傅肯定欺負過馮婉瑜,或許是出於形勢所逼,又或許是因為他個人的原因,這些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知道最後還是被抓起來了。
時代的變化來的太快,不要說「方師傅們」反應不過來,就連「陸焉識們」也未必能夠反應時間。變化導向就出現在一夜之間,方師傅們最後也成了犧牲品中的一員。
丹丹
你很難講清楚你對於「方師傅們」是怎樣的情感,同情裡又夾雜著一定的大快人心的感覺,其實都是這場運動的受害者罷了。
《歸來》屬於很典型的那一種文藝電影,他的故事沒有太多的波瀾起伏,就像是冬天的熱咖啡氤氳出的白色氣水,慢慢悠悠的。他又和咖啡很像,第一口喝下去不會太喜歡,但是仔細去看就總能看出一些出其不意的東西。
張藝謀確實很厲害,不僅是能夠把故事拍得很好,畫面也拍得很美。鏡頭的切換不僅自然,還能夠帶動故事的發展,牽動觀眾的情緒。
電影的最後是我最喜歡的鏡頭,時光過去了幾十年,馮婉喻還是沒有認出眼前的人就是陸焉識,陸焉識也依然陪著她去了幾十年的車站。
或許,這樣的結局對於他們也是另一種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