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攻主(珞思影視研究組)
八個相關爆搜,無數人的心痛與眼淚,都不該是高以翔留給這世界的全部。
當那個黑色的日子過去24小時,網絡上、行業內,對於內地綜藝節目製造的目的、流程、機制等等都在反思中。
被強調的關注度與劍走偏鋒的「秀」
反思的聲音,其實從高以翔離世消息被其經紀公司確認時就已開始。
昨日中午,一段大張偉幾年前在採訪中談真人秀的視頻被放上微博。視頻中大張偉提到,現在「所有人都跟那火車站扛大包的似的,比那還慘」,「現在所有所謂紅的人,哪個不是在靠體力掙錢?」
要靠體力掙錢,是因為靠體力掙錢的節目(真人秀)「掙錢多」、「投資多」,而之所以投資多也被大張偉一語道破,「他們告訴我說,觀眾愛看真人秀」。
觀眾更愛看真人秀嗎?從創作理念和實際效果來說,捕娛記(ID:ibuyuji)認為這句話並沒有錯。但不可忽視的是,在收視、熱度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真人秀」到底要「秀」什麼、要怎麼「秀」,的確已經出現了偏差。
「綜藝節目該設置高位挑戰嗎」的詞條衝上熱搜
今日,「綜藝節目該設置高危挑戰嗎」的詞條登上熱搜,通過網友放出的大量圖片、動圖以及回顧我們發現,高危挑戰的綜藝環節其實不止《追我吧》一家獨享,而不合理的綜藝環節,更是大量存在於各類節目中。
說高危,多檔節目中都出現過蹦極、懸崖鞦韆、滑翔傘、跳飛機等設置;至於不合理,昨日,楊紫在參加某綜藝節目錄製時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天氣裡被要求光腳踩雪地吃冰棍的場景,就被許多人重提。
在接受捕娛記採訪時,一位不願透露姓名、跟過多檔真人秀錄製的宣傳總監A提到,早前真人秀能從棚綜節目的包圍圈中一舉突圍,靠的就是「任務」激發出的明星真實反應,「但內容行業就是這樣,新鮮的感覺到最後也會變得陳舊,同類節目想要繼續獲得關注,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加料』:遊戲玩得更瘋,挑戰強度更大。」
採訪中他直言,高危挑戰項目一般在真人秀設置中會被用來考驗嘉賓勇氣或增強嘉賓之間互相依靠的感覺,「這些環節以及它所帶來的恐懼、刺激或是其他環節設計附帶可能出現的出糗效果,的確是增大節目看點的一個手段。」
熬大夜變敬業,其實掩蓋了「不專業」
為了看點,在環節上設置更多「抓人眼球」、「激發心跳」的高難項目。在此之外,綜藝行業內熬大夜、連軸轉、以青春換明天的工作節奏,也在高以翔離世當天被廣泛聚焦。
11月27日,公號「孟大明白」發文《不要讓高以翔白白的犧牲》,文中提到,幾乎所有綜藝節目的錄播現場都是「無限拖拉」,「把熬大夜當成敬業宣講」,「至少有一半以上對相關人員的折磨與時間損耗是毫無意義的」。
韓庚在節目中吐槽錄製拖沓
綜藝節目錄製可以拖沓到什麼程度?曾經多次參加過節目投票、錄製的捕娛記深有體會——一檔節目錄製往往需要提前兩個小時進場(這還是媒體),而節目錄製過程中會伴隨著多次彩排、嘉賓休息、重錄的過程。
捕娛記經歷過的最長錄製是某檔歌唱類綜藝節目,幾乎每次錄製都是從下午3點左右一直持續到凌晨5點,不少娛樂記者在這條線口奔跑幾年後,都深感歲月無情,身體承受不住。
其實,深受節目錄製時長所困的肯定不是媒體,而是綜藝行業本身的從業者。高以翔離世之後,曾擔任過多檔節目製片人的桑潔在朋友圈提到,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曬熬夜、比大夜次數、比錄製期間進醫院次數成了本行業的標配。
她直指這是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一開始就在策劃力、執行力、管理力上出了問題,每個崗位都像無頭蒼蠅一樣亂竄,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該幹嘛。」
而引發她這番感嘆的前同事一言道破了「戰略上懶惰」的原因,「前幾年綜藝行業井噴發展,入行門檻幾乎為零……要成為優秀的編導對人員素質其實要求極高……團隊的能力和默契是必須投入大量時間和心力去磨合的。」
在那篇《不要讓高以翔白白的犧牲》的文中,孟大明白提及到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的錄製是自己見過最不拖沓的,「只錄一個多小時」。
而就在8月份接受捕娛記採訪時,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執行製片人張楊菁就提到,很奇怪為什麼傳言中有的節目一次錄製需要錄十幾個小時,「快本如果播出時長85分鐘,我們只用錄製3個小時,藝人、主持人錄完才八點鐘,還能吃個晚飯夜宵。」
當時他就提到,「快本」的每個導演組只有3-4個人,每一期節目從策劃、錄製到後期剪輯,主力都是這幾個人,「選題匯報的時候就要算時長,藝人什麼時候進入一個環節,錄製多久出來;這個版塊大約會播出多少分鐘,我需要多少個鏡頭保證效果……所有這些都是功課做在前面。」
節目保障措施普遍存在,但「弦」未曾繃得很緊
反思,還有有關節目保障措施方面的。在接受捕娛記採訪時,一位衛視平臺的資深節目總監B提到,未來業內對於安全保障方面的注意力應該會迅速提高,「其實安保、急救保障,每個戶外節目錄製都會配備,但以前大家一般也不會認為真正會出什麼事兒。以後,這根弦肯定會繃得更緊了。」
甚至更多人開始呼籲對於心源性猝死的關注。今日,黃景瑜「飛魚如玉」粉絲群正式更名為「黃景瑜急救公益應援站」,除為杭州一家未配備AED的遊泳館捐贈一臺AED設備之外,他們未來還將在各地舉辦急救培訓活動。
採訪中B還稱,高以翔的猝逝,很可能成為真人秀時代的轉折點,就像大張偉在訪談中對「為什麼不讓專業的人從事專業的演出」一樣,他預測,未來像這種需要「跨界」的真人秀題材很可能會減少,「包括觀眾也意識到,讓明星在真人秀中玩『跨界』其實更多是滿足大家的獵奇心理,但真正好看的節目,比如『演員』也好『歌手』也好,都是讓藝人去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
網友硬核哥的類似觀點也贏得了許多網友的支持,在「綜藝節目該設置高危挑戰嗎」的話題裡他提到,「其實讓不讓高危挑戰節目存在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不能隨便找一些力不從心的外行人,來參加高危挑戰項目。」
除卻真正的內容本位、專業本位可能會有回歸初心的機會,對於行業內普通工作人員的關注,也再次得到許多人共鳴。
採訪中B提到,超負荷的工作量問題這兩天來的確是行業內討論的熱點話題。他指出,「倒時差」式地熬夜工作曾是藝人的常態,「白天睡覺,下午起床,真正的(節目)開工都是晚上八點以後,各方面約定俗成,就讓錄製變成了夜活兒。」
那這次事件以後,如果更多藝人方開始有意識去改變這種作息,普通工作人員熬著大夜趕錄製的情形,也多少會開始慢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