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是中新社對外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新社的影視作品以華僑華人觀眾、也包括西方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通過娓娓道來的影視故事和優美簡潔的視覺語言,表現中華民族生存的歷史環境和文化內涵,塑造中華民族勤勞善良、熱愛和平的正面形象。
中新社的影視事業擁有輝煌的歷史:從1958年至1985年,先後拍攝影片共計74部。1978年,恢復建制的中新社成立了電影部,組建了「南海影業公司」,積極開展對外合作拍攝影片,借用外力擴大中國在海外的影響力。上世紀80年代,「南海影業公司」多部電影、電視劇榮獲國家級獎項,其中《原野》、《春桃》分獲第11、12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電視連續劇《努爾哈赤》榮獲第七屆飛天獎最佳電視劇。
跨入新世紀,中新社的影視和視頻事業伴隨時代發展步伐,先後迎來了重大的業務調整。2000年8月,「電影聲像部」更名為「影視部」;2010年7月,影視部業務重組,新創設「視頻新聞部」。
2000年9月,影視部推出了面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電視新聞周刊節目《流行中國》,並參展上海國際電視節。2001年3月,《流行中國》正式面市,首先在美國中文電視和國內八家省級電視臺播出。到年底,內地已有20餘家電視臺同時播出,境外也有新加坡電視臺、澳門廣播電視等機構落地;同時,影視部亦重啟電影創作、籌備電視劇製作、投拍專題片和紀錄片。
面對新媒體蓬勃發展,媒體大變革悄然而至,視頻新聞正在成為大多數新媒體傳播的主流產品形態的時代浪潮,中新社作出了發展電視新聞通稿的決定,並把業務定位在向海內外電視臺和網站提供有趣味、有價值的電視新聞。2007年4月,中新社正式以「中新視頻」名義對外發布電視新聞通稿。香港鳳凰衛視以中新社聯合報導的名義在整點新聞中播出「中新視頻」,臺灣、澳門和美國、加拿大、德國等一些電視臺每天接收「中新視頻」稿件。同時,中新社積極探索全新經營模式,進軍網絡媒體用戶,同年10月與新浪網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中新視頻」由此亮相國內知名網站,影響力逐步提升。
2010年,中新社調整影視部業務,新設視頻新聞部,把視頻新聞定位成「第三路通稿」,並以中新網為基礎傳播平臺,推進視頻訪談,推出了報導專欄「網事焦點」。 視頻新聞部在新成立的當年,就先後參與了全國「兩會」、玉樹地震、上海世博會、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廣州亞運會、倫敦奧運會等重大事件的報導。
截止2011年底,中新社已有23個國內分社開展日常視頻採編業務,香港視頻採制中心啟動,共發布「中新視頻」新聞稿、專題片逾6600條,與分布在北美、歐洲、東南亞、港澳臺等地超過50家海外媒體客戶建立了合作、供稿關係或業務往來。
在進行機構和業務改革的同時,中新社大力發展海內外網絡媒體用戶,研究探索全媒體時代的新終端,使影視和視頻業務的擴散力成倍放大,有力提升了其在全球的傳播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