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法制日報】;
「常規飛彈第一旅」引領飛彈部隊正規化建設
□ 本報記者 廉穎婷
□ 本報通訊員 吳 旭 孫 波
夜色如墨,劍影寒光。那年盛夏,一支飛彈勁旅穿密林、挽長弓,箭隨令出,直刺蒼穹。
火箭軍「常規飛彈第一旅」首次出徵,開啟了戰略飛彈部隊「核常兼備、雙重威懾」的新紀元。
自組建以來,這個旅始終牢記勝戰使命,狠抓部隊正規化建設。邁進新時代,他們著眼備戰打仗最前沿,不斷引領常規飛彈部隊正規化建設邁上新臺階、實現新突破。
「一壺戰備水」的故事曾在這個旅引發熱議。一次,部隊戰備拉動演練,官兵攜帶裝具奔赴指定地域集結。旅機關清點兵力、檢查戰備裝具時,一名戰士因水壺中的水未及時更換被點名批評。之後,「戰備水」事件再次發酵:機關在跟蹤抽查中發現,一些基層分隊物資擺放看似正規有序,但一聲緊急集合哨響,官兵東翻西找才能帶齊裝具,打仗必然要吃虧。
交班會上,被通報的某分隊教導員說,之前嘗試過打破內務設置中的一些習慣套路,但實踐發現,失去條條框框的約束後,戰備狀態並沒有出現期待中的躍升。
「看似是細枝末節問題,實則反映了部隊管理中存在的共性矛盾:一抓就死,一松就散。」這個旅領導一針見血地說。
對於一支隨時準備打仗的部隊而言,找到正規化與實戰化的結合點至關重要。
「答案就在戰鬥力標準。」這個旅黨委一班人達成共識:只有將戰鬥力標準貫穿於部隊建設全領域、全過程,才能跳出抓與松的局限,切實以正規化促進實戰化,以實戰化引領正規化。
如今,翻看這個旅參與編修的某訓練規範,「不經臨戰訓練即可遂行任務」一條赫然在列。部隊管理科參謀羅旭搬出厚厚一沓「四個秩序」規範成果:
構建快速反應、能戰勝戰的戰備秩序。依據常規飛彈部隊戰鬥力標準體系,實踐總結戰備等級轉換系列成果,推行單兵戰術器材背包化、野戰物資箱組化、武器裝備編組定位化,實現人頭戰備向能力戰備轉變。
鍛造平戰一體、實打實訓的訓練秩序。探索形成按綱施訓教案教範、配套標準、訓考帳單、考核套餐、評定細則,創新「五度」訓考標準,制定12類60項143條具體指標,把實戰化訓練標準細化到一人一崗、一舉一動。
打造聚焦主業、科學高效的工作秩序。制定經常性工作近百個工作表和統籌圖,探索構建以戰鬥力為核心的崗位勝任模型和選用評價體系,讓規章制度和經驗辦法落地落實服務戰鬥力。
塑造支撐備戰、陽光向上的生活秩序。緊貼實戰研究規範內務設置,要破除虛假的面子,更要夯實備戰的裡子。拓展育才中心功能,開發區域網學習系統,推動部隊管理大數據平臺、巡更系統等配套建設,構建智慧軍營。
近年來,這個旅繼書寫戰略飛彈部隊歷史上首個「百發旅」傳奇後,又率先成為首個突破200發的飛彈旅。2019年,這個旅隨時能戰狀態再攀新高,成功將部隊快速反應速度提升近70%,在火箭軍同代飛彈部隊中首開先河。
第一旅最怕什麼?這個曾引發官兵熱烈討論的話題,如今早已有了答案:第一旅官兵什麼都不怕,就怕聽不到那一聲聲催徵的哨聲。
從西北大漠到南國密林,從白山黑水到雪域高原,第一旅官兵隨時準備書寫「維護國家安寧、實現民族復興」的輝煌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