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要讓癱陷在輪椅上的身體「站」起來,還要讓生命有尊嚴地「站」起來。日前,南京秦淮區秦虹社區醫院康復中心100平方米的訓練大廳正式啟用,開始為轄區居民提供康復服務。儘管起步晚,但是隨著人員、設備、場地的逐步配備到位,中心的康復需求開始出現了井噴。醫生用精湛的醫術和默默的奉獻,陸續創造了多起康復奇蹟。
腦出血,21天康復走著出院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沒有人會相信,腦出血居然能創造這樣的康復奇蹟。半年前,秦虹社區的李先生(化名)突發腦出血,被緊急送到某三甲醫院治療。在醫院住了一個月後,出院後,老人來到了秦虹社區醫院康復中心進行康復鍛鍊。
「老人是坐著輪椅來的,左側肢體活動不利,無法提物,腿也拎不起來,只能平躺著。」康復醫學科副主任徐萍介紹,檢查發現,老人的肌力只有1級,正常人是5級。這意味著,老人的康復可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中頻、低頻、脈衝電治療,針灸……一系列康復手段開始上馬,同時配合康復師的手法康復,慢慢地,奇蹟出現了。第12天時,老人能從床上靠坐狀態自行轉移到椅子上,開始步行訓練。三個星期後,老人出院時,自己走著出院了。此時,肌張力達到了4級,距離完全康復只有一步之遙。
回家後,康復師繼續隨訪指導康復,傳授爬樓梯、拋接球等康復訓練,訓練身體的平衡力、穩定性和協調性。半年後,中心再次隨訪,老人開心地告訴醫生,自己能彈鋼琴了。
徐萍介紹,這位老人之所以能創造康復奇蹟,在於發病後及時治療,同時康復的及時,從不間斷,醫生和家人以及患者本人的不拋棄、不放棄,最終老人不僅站了起來,還回歸了家庭,回歸了社會。
補短板,做強康復服務百姓
昨天,記者來到秦虹社區醫院康復中心時,在裝修一新的康復訓練大廳,醫生正在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醫院院長王原告訴記者,為進一步提升社區醫院的服務能力,補齊短板,滿足社區居民的康復需求,中心決定進一步做大做強康復,為周邊百姓提供高水平的康復服務。在此前40米康復訓練區的基礎上進一步提檔升級,新建改造的100平方米的康復大廳已經開放,併購置了40多萬的康復設備,配備了5名醫生、3名康復師和7個護士,擁有床位22張,具備了為轄區患者提供康復服務的能力。
記者看到,新的康復訓練大廳功能區分非常細緻,分為作業區、言語康復區、吞咽康復區、物理康復區、中醫康復區等多個康復場所,每一個康復區都配備一名康復師,力求實現精細康復。為了進一步提高康復水平,中心專門從三甲醫院引入一名碩士研究生,同時加強與同級醫院交流,並加入了第一醫院康復集團,提升康復水平和服務。
據了解,隨著康復設備和人員的到位,目前來秦虹中心進行康復訓練的人越來越多,其中有骨折術後康復,疼痛患者康復,高血壓、糖尿病併發症的康復,80%是中風後遺症康復。每個月,都有20人在這裡康復出院。王原介紹,下一步,中心還將引入0-3歲兒童康復,比如厭食症、腦癱、腹瀉、多動症等,並加入中醫康復元素,比如中醫穴位敷貼、手法按摩、艾灸等,進一步豐富康復的內容和內涵,滿足不同類型的康復需求。
康復治療,越早越好
「由於神經細胞死亡後不可再生,因此,康復治療越早效果越好。」徐萍介紹,如果患有腦出血,那麼病情穩定後一周就要開始進行康復治療了;如果是中風的患者,發病後48-72小時就要及時進行康復治療;對於像外傷引起的偏癱等患者,手術後要馬上進行神經修復的康復治療。
專家提醒,康復治療越早越好,而之所以強調早,原因在於,受損的神經細胞是可以修復的,通過康復鍛鍊、藥物營養等多種方式,將受損的神經細胞恢復功能,喚醒休眠狀態的神經細胞進行工作,從而改善生活質量,甚至恢復健康。「像李先生一樣經過我們治療重新站起來的,只要及早介入康復,以後會越來越多。」徐萍說。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戚在兵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