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不少8090後回憶自己完全是被嚇大的,小時候晚上太鬧不睡覺,老一輩的人們總是喜歡用黑夜鬼怪出沒吃小孩的說法嚇唬自己,導致童年的夜晚都被黑暗的恐怖籠罩,天一黑整個人的神經就格外敏感,甚至長大後都一直特別怕黑,不好孩子都很怕黑,真是鬼怪嚇的嗎?
小孩為什麼都怕夜晚?
恐懼害怕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孩子就會因外界因素產生一定的緊張心理,尤其是對一些奇奇怪怪的聲音格外敏感,比如家用電器的聲音、動物叫聲、流水聲、電閃雷鳴等等。
研究者發現:年齡小的孩子怕的通常是些虛構鬼怪之類的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認知的發展,害怕的內容逐漸由幻想轉向現實。尤其是3~6歲的孩子想像力豐富,很容易將腦海裡幻想出來的鬼怪、壞人等,當作是一種切實存在的威脅,這是小孩怕黑的內部原因。
而外界因素是孩子害怕黑夜的主要原因,比如通過電視、童話故事、大人編造的謊言等將黑暗與不好的事物聯繫起來,加之缺少辨別能力,很容易當真。
比如孩子看了惡龍、怪獸、壞蛋之類的動畫片,晚上睡覺時會在腦海裡不斷浮現,一直想像,導致很難安然入睡,加上黑暗的籠罩,內心忐忑不安,驚恐萬分。
為什麼不建議小孩子晚上出門?
多數孩子在晚上外出時哭得歇斯底裡,封建迷信說是因為小孩子的眼睛容易看見一些不乾淨的東西,其實這是非常荒誕的說法,然而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小孩子真不適合晚上出門,原因如下——
1、孩子容易被嚇著
黑夜有著無限的神秘性,看不見的地方更是充斥著未知的可怕,朦朧月光下樹影斑駁、風吹草動,夜鶯啼叫,再加上古老的可怕傳說,原本習以為常的花草樹木以及建築物顯得兇神惡煞,潛移默化中震懾著孩子幼小的心靈。
並且在沒有光亮的情況下,人會本能的缺乏安全感,如果在毫無防範和心理準備的情況相下,突然撞見一個人或者一些夜間出沒覓食的活物,真能把人嚇得魂飛魄散,很久才能釋懷。
2、孩子容易著涼
因為晝夜溫差大,隨著天色慢慢陰暗下來,溫度逐漸降低,小孩子的抵抗力很弱,對溫度的變化十分敏感,晚上外出很容易遭受風寒引發感冒。
3、孩子容易摔倒受傷
晚上天色陰暗,在一些光照不是很好的地方,視線較差,加上孩子貪玩,看不清路,很容易磕著碰著,甚至嚴重的發生意外,危及生命。
孩子受到驚嚇後有哪些表現?
明明黑暗已經讓孩子的內心很受傷,不少父母還喜歡利用漆黑的夜晚編造故事嚇孩子,這樣做會對孩子內心造成嚴重影響,童年期的恐懼可能會伴隨一輩子,如果寶寶有如下表現,很大可能是受到了驚嚇。
在黑暗中大聲尖叫:如果孩子受到驚嚇,當父母將孩子哄睡後悄悄離開,寶寶會立馬哇哇大哭起來。
睡覺不安穩:睡覺時眼睛半睜半閉,小胳膊小腿在睡夢裡一動一動的抽搐,甚至說夢話,突然驚醒後大哭大鬧,怎麼都哄不乖。
食欲不振:孩子在受到外界過大的刺激後會變得精神萎靡不振,食慾降低,嬰兒受嚇後不吮吸乳汁、哭鬧不安、不明原因的發熱,年齡較大點兒的兒童易出現幻覺、幻聽的症狀。
受到驚嚇後如何安撫呢?
0~6個月的寶寶:父母要給這個時段來自本能恐懼的寶寶更多擁抱、安撫,比如給寶寶做按摩操,增強寶寶的安全感,當寶寶受到驚嚇後,媽媽立刻用輕柔的聲音安慰寶寶,輕拍背部,親暱的聲音和肢體接觸能很快讓寶寶得到安全感。同時避免巨大的噪音和聲響驚擾他們。
7~12個月的寶寶:這個時期的寶寶特別害怕陌生人,此時父母可以多帶孩子融入社交環境跟同齡人一起玩,讓孩子感受到爺爺奶奶以及跟小朋友在一起的快樂,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1~1歲半的寶寶:寶寶從1歲左右會對親人的依賴感增加,超級害怕分離,特別是和母親分開,這會讓它們感到強烈的不安和恐懼,哭鬧不止。為此,媽媽離開時要跟孩子交代清楚去哪以及回來的時間,不要負面暗示孩子——你再哭,媽媽不要你之類的話。
2~3歲的寶寶:這個階段的寶寶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如果受驚嚇後,父母可以問清楚孩子害怕的原因,帶TA到遭受驚嚇的環境中,幫助其從受驚嚇的心理中走出來。
孩子經常受到驚嚇會有什麼影響?
1、內心缺乏安全感
當孩子幼小的心靈頻繁遭受傷害,會產生極度的不安全感,表現為不信任周圍的任何人,甚至會對某些事物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影響大身心健康的發展。
2、危害身體健康
幼兒心理醫生表示:恐懼情緒會刺激孩子的神經中樞,影響兒童的內分泌而致身體發育、語言發育遲緩,內分泌紊亂還會導致內臟功能紊亂,誘發高熱、消化不良等疾病。
3、做事畏首畏尾
如果孩子被醫生打針、警察抓人、老師懲罰等話嚇唬過,會產生防禦心理,生病時拒不配合醫生,遇到困難時不敢找警察求助,怕老師會抗拒上學,長大後做什麼事都畏首畏尾,懦弱又木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