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巳月望日,陽氣宏大,上山回來,我也難得抽空提筆寫點東西。昨天在群裡問他們,為啥昨天是呂祖誕?其實神仙的生日很少有真的是那天生的,都是代表一些自然兩氣的特點。O(∩_∩)O哈哈~。
立志課還有最後一部分沒講,但有點難以推進了,因為貌似比較難,很多朋友都說需要時間消化,裡面精微之處還需要仔細多聽幾遍。但出乎意料的是還真有不少同學覺得有意思。我原本以為這些東西最後也就十來個人會喜歡,但沒想到人還挺多,還有聽得津津有味,後面追著問的。^_^,我也有種吾輩不孤的感覺,其實挺好的。
這種東西已經不是泛泛的文化課了,我們從來都不是文科,嘿嘿。把儒道兩家乃至華夏諸子學問矮化成哲學、文學、倫理簡直就是一種侮辱。自己給自己把腿鋸了的行為。所以不該以哲學之類的方式去理解,那些就好像用鉗子去鋸木頭一樣,很搞笑,不是不可以,就是很搞笑。^_^。過於腦補的玩意一點用都沒有,難怪西方隔一代就會有哲學已死的說法。也是這種現象在那邊投影吧。
我最近的工作就是在教學,在總結教學經驗哈。現在越來越明白,為啥經典中說委曲教化,委曲指喻了。因為他們看不到,不明白這部分真實,所以只能委曲以教喻引導吧。所以各種比喻,各種例子,必然是需要的,不斷下探到他們能接受的層面,但又要儘量把門打開,其實頗費心思。教學不是一個恣意賣弄的過程,而是真的要字斟句酌,用心消化,根據對象特點再輸出的問題。但學生也要明白這個道理,得魚而忘荃。得其意就不要和比喻延伸出來的種種較勁。那次上課講杯水為性,我們清華的大博士,愣是逼著我不得不開始和他講分子熱運動,這種就是過了。意達則止,得魚忘筌啦。所以不光是我們委曲,他們也要委曲,而不是恣意放任自己的思辨,好奇心。委曲其實就是信息傳遞時候的最佳不丟包的辦法,所謂仁也。委曲則能不離吧。曲誠萬物,教學也是如此。我們儘量把大量極為精微的信息委曲打包給學生,學生要按照規矩接受,這個解碼的準確率才高。
今天在群裡,有同學問心齋那句話的聽止於耳,心止於符。他們都有一定基礎了,最起碼對基本概念很熟悉了,所以三言兩語,我一說,就都基本差不多明白。但這個明白就是大體的明白,精微之處還是要小心。有位同學後面感嘆了一句,說:「原來我從小就沒接收過真實的信息」,我一聽,趕緊糾正:「大家其實都接收了很多真實的信息,就是精微之處不足」。我們看到的山川大地都是真實的,只是從精微的角度來講,完全沒有感受到其中真正完整深刻的部分。但你不能說你見到的山河大地都是假的,這會引向歧路。很多一開始外道的先賢們就是類似的問題。很容易就會變成唯心唯識,恰恰這個同學以前就是喜歡研究唯識的。嘿嘿,不自覺的痕跡還是有的,所以需要慢慢和師友磨礪,而不分由來的極端化、下斷言就是粗糙化。泛泛言之,其實就是自大的表現。我們不能給自己一個口號似的斷言。學問可以慢慢精深,補全,而不是一上來就給自己封頂。而朋友們往往覺得有一部分是對的,而不加以分辨的認可,記住,慢慢暗示使之成為自己默認正確的觀念後,這路就開始出現岔路歧途。即便我們不斷強調的基本概念方向,雖然足夠走到高中了,但到了大學依然會有變化,但問題是沒有前面的積累,乍一聽大學的,按照大學的來說來做,就是民科。只有循序漸進,才有其實,而不是空心的。嘿嘿
言行,乃君子之樞機,我們要求大家練習聲律,練習寫東西,慢慢就要練習講東西了,在複述已有知識的時候,自己的表達其實可以非常明確的看出自己理解的精微。我有個學生總想講課,我一直攔著他,就是因為他的理解似是而非之處還很多,學問不夠精細,大家分不出來時候,他公開講會把人帶歪。所以即便要講,也要準備仔細,不敢求多求深,而是在基礎上下功夫,以求精微之處不差毫釐。在沒有真的消化到家,做到之前,不要著急,先要委曲自己記住先人們的教導、原文。所以經典原文還是重要的,我們很多時候都是摘一兩段原文再展開發揮的。其實就是剖析其中精微,火候,意之所指。
現代人,或者成人學習這類知識的最大問題,就在於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總是不斷去用已有的東西來套聽到的這部分知識。但往往因為自大或者粗心,把精微之處不加分辨地混淆成一個。不是自詡我早就明白,就是泛泛覺得道理都一樣,這樣的人是沒法深入治學的。沒有歷歷分明的過程,是不可能達到道家講的齊物昏墨的地步的。但經常有人這麼說這麼做,為啥?因為是腦補,是自大,是自己騙自己。所以連勿自欺都做不到的情況下,就開始走上歧路了,那就是徹頭徹尾的江湖把戲,人間俗流,沒法傳承你們言之鑿鑿熱愛無比的傳統文化的。所以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會其精微,矢口而出,謂之知也,這是最基本的士人標準。然後才有從道的可能,不然就是自己蒙自己一輩子,竹籃打水,水中撈月,對外狂肆,實則自卑。所以委曲教化,不但說的是傳遞方要善指喻,要儘可能把其精微委曲以傳。而接收方,也要委曲居敬以得其大體。然後實踐中,在大體之上有其精微,精微的交叉耦合就是後面道路的指向。所以講誠敬公,專序勤其實都是自然天道視野下治學登山的必然。我們雖然想把有些東西傳遞給後人,但卻沒有一定要別人尊重我們的意思,以後等我們講立志最後一節課的時候,大家一聽就明白了,但請大家尊重這些知識學問。不敬學問,其學必粗。不虛心,沒耐心,不複習,不實踐,那就是聽個樂子,過幾天就忘了,然後自己覺得自己會了。那不過就是換一種學問自我標榜而已,是一種心理安慰,而不是真實治學探索。那其實和那些佛油子,道混子,準會道門的騙子們沒啥實質性的區別。都是這麼過來的。這樣的人在我們的體系中會逐漸淘汰的,這是相傳辦法的自然選擇,和我們的個人意願沒關係,就算再親再欣賞誰,但不按照做,依然沒有辦法達標的,學而無敬則不精,行而無敬必不誠。正確行動的組合必然會產生一定的效果,做的越到家越會接近要求。這就是射不主皮。
前一陣子講論語,我比較忙,不是每組都能聽全,但基本上能把他們遺留下來的問題都解釋下。其中就有這句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這句其實講的東西很重要。既是禮,又是教學之事,更是志向之事。和委曲教學一起講講倒也合適。
這裡的射是從遠古狩獵射獵演化過來的禮射,這是前提。所以射的目的不是獲取獵物,所謂主皮就是獵殺動物取皮之事。這種獵殺是要有力道的。但禮射不是看力道而是看禮,看精準,以此觀志。最起碼周禮是比力氣殺意小很多的志。所以在周禮視野下,射觀志,明其德,不是看誰力氣大,而是看誰的志精,也就是準不準。但後來又被矮化成就看禮節風姿儀範了,就和現在科儀似的,看誰嗓子亮,看誰動作瀟灑,看誰平時吹的神叨叨,所謂有範哈。^_^。所以風氣不對,志向不對,自然效力微薄,根本難以達到要求了。不過就是一場儀式的心理作用罷了。
我們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既不是獵殺之射,也不是純粹演禮之禮射,而是真正能以此觀志的禮射。這三者是有不同要求和特點的。所以講力不同科,就是不比力氣,但想必最低的力氣要有,^_^,文弱書生怎麼拉得弓呢?^_^。儒道兩家對於身體健康的基本素質都是相當看重的。古之道也,說的是不以力而以氣為尊的年代吧。而力其實是氣的一部分,行動決定了氣,所以這一切倒是順理成章的。^_^但這些都不是重點哈。
關鍵是這個禮射到底是為什麼能觀志的?結合我們志的定義,其實也好理解。志是什麼?行動的積累的記錄。那麼射的記錄就是射中哪裡。所以所中就是志。志的達成是靠一系列行動的配合。而這些行動的搭配組合乃至精準是身體上的反應,這個反應是不斷練習重複的結果。行動配合是周身之事,其中的精準更是不斷練習才能達到的,所以射觀志就是在一定規範下,不斷精煉後的一系列行動的一種記錄。是不是很符合我們的定義啊?也就是不斷重複某些過程,專心致志後必然會產生的現象結果。
但這還不算完,這些行動都是搭配著相應的設備的,弓,箭,衣,服,靶子,場地,乃至音樂等等都是和這些行動一體的成型的,一種制式的弓箭對應相應的訓練辦法才會有好的結果。而這些弓箭和相應的辦法是什麼?就是周禮規定的行動,這些行動,乃至細節的禮你都做到了,做的精熟了,身體各部分都會按照要求自行調整,那麼用這種特製的弓箭,自然射的準他們那個靶子。禮射的環境就是一個周禮具象化的測試場。所以射的準的都是符合周王頒布的禮調整過身心行動的。行動符合標準,身心都合禮,自然和這個測試系統嚴絲合縫,射的準。而這種禮教出來的人豈非就是周王治理國家的好幫手?為啥?因為這禮其實是從周王對自然的認識演化出來是,是他們志的表現,也是他們能為王的要點。古代師官一體,王代表的就是教化的人間頂峰,所以後來都有管皇帝叫聖人之類的吹牛拍馬的說法,但在三代之前,這是真實的。這些先王以身作則,正己以化萬民,這種傳遞的方式,就是忠恕之道,由近及遠,類似從中心擴散,通過他們的臣子完成的,臣子就是他們的學生,學習就是他們的行動思想,那麼學的好的,其志和君王越靠近,那麼能夠承擔的責任越大,那麼採邑就越大。臣子下面還是自己的臣子,這就是諸侯系統啦。
這種考察平時行動是否合禮的辦法就是以禮射觀其誌異與否來定每年諸侯的採邑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一場平時行動積累的考試。考的好的,責任大,獎勵多。而明其德,以後還會再講,但最起碼德是行動,這點大家想必很清楚了。所以觀志明德,就是周朝禮射的目的。以志精德純而定諸侯採邑分封是很有道理的。而周禮尚文,所以射不主皮 ,不過夏商之射,都是主皮的,但一樣的道理,只不過把力氣也算進去了,或者乾脆以氣統之,以為古道。不過這三代之間的弓箭都不完全一樣的,也是針對不同的志,不同的禮,不同的行動來設定的。觀器知禮,見禮知人,格物入微之學也。夫子入太廟,每事問的道理也就明白了吧。看來我們這次會講真的沒啥好講的了,繪事後素講了,射不主皮講了。還剩下的都是小一些的關鍵了,難不成再給他們放水一次?我想想哈。。。
那天給幾個組講過之後,他們都表示要學射箭,我就一撇嘴,說我不會,而且現在的早就沒有原來那種功能了,即便日韓的弓箭,我也仔細看過,應該也是唐代改造過的。不是先秦的了。後面的射禮其實都是走過場居多,達不到我上文說的目的了,那恢復出來不過就是皮,虛有其表,那也就不用費力,就像我們其實很喜歡漢服,但無禮無學,穿漢服不過就是給老祖宗丟人而已。不如不穿呢。^_^、
恢復射禮需要有人能走到那個地步,而不是從山下腦補,從書本裡自己瞎編。禮不復,平時行動上的東西不恢復,射也是沒用的,況乎這套系統遠比大家想像的精微縝密。那就沒有必要現在多費力氣呢,不必要捨近求遠。我們教學都是有類似套路的,這個套路其實就是射不主皮的道理,我們要求論語組做的事情,鍛鍊,鍛鍊中的細節,組合到一起,會出現各種現象,那麼做的最用心,最在意,最精確的,其志最符合我們要求啊。而其餘同學等次以降,大體都會有些變化。這點不光是論語組,論壇上的同學不少私下反饋的各種變化,其實都是必然會出現的。做了就有,堅持了就有,重視就會有,這些是自然的變化,一點不會作假,射不主皮,其實就是一種真實道理演化成行動在平時不斷精煉後必然出現的現象的考察方式。我們所傳之學,就是可以觀志的,其來源源上朔就是先王之學的。所以同源同理,一看射不主皮就明白其中真正的要點所在。
論語組中有進步快的,達標的就是我學生,不達標的,就是各種主觀客觀原因下沒有完成的。而其實論壇上已經有同學進展比他們還快,有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個論語組是不是成了他們懈怠的藉口。好像多接觸一些,多知道點就是進了保險箱,還是自尊心被滿足嗎?變得自大不肯努力,流於思辨,不在學問下力氣,不在實踐中前行,不真正的踐行誠敬公,那頂個啥名都沒用,外面名頭大溼啥長叫獸多了去了,有啥用嗎?射不主皮,有沒有在身上,走沒走到,以為能自欺欺人嗎?世人愚昧,都看不起禮樂,其實一舉一動都被先人們看的清清楚楚,對人性自古流變描述最清晰的恰恰是先王之學。若不是深悉其中自然天道之精妙,豈會有禮的出現?看不起古人的現代人自大到了愚蠢的地步,早晚一天會被歷史嘲笑的。
新的論語組考核已經出來,我一直在考慮,他們進來是不是也會比沒進的時候如何呢?要是三分鐘熱度,然後開始懈怠,沒有持久堅持的能力,無非就是兩邊耽誤功夫。那這樣,事與願違,倒也不必再設置論語組。anyway,我再想想,也許有兩全其美的辦法。論語確實是個好好練習的材料,就此捨棄有點可惜,容我再考察下。
說到這個,我們還是繼續糾正八部吧,下周的修書課講八部哈,射不主皮,也得是雙方委曲才可以的。教學也是不斷再精益求精的過程。夏至之前,我好歹把立志最後一次課講個大概其,^_^。有興趣的同學還是先把前面的盡力消化好,這樣後面的課聽起來才會跟得上。盛夏的時候,陽氣充盈,我們就不再講新東西了,不然都一個個熱得不得了,就不好玩了。^_^。那就換些別的講,輕鬆一些,不要那麼多乾貨,這幾年的乾貨累積下來,真的消化用在身上,足夠走五六個臺階了。我們還是慢慢以各種方式複習,向下打基礎,而不是向上貪求。克服貪新鮮,其實就是和死亡作鬥爭,多知多惑,其實就是看你消化的咋樣,消化不了,雜濁生也,必是厚亡之道。消化的了,少則明也。所以慢下來,講些簡單,衝稀一些,整理我們已有的課程將是最近幾個月的工作。具體講啥,我們可能一周複習,修書,一周講點大儒高道的事跡,結合所學,也是幫助消化的一種方式。而也不一定都由我來講,他們昨天版主群很多同學都發來聲律的音頻,一聽之下,幾乎都有進境。所以慢慢安排大家都能上來講講才是好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