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的菩薩是真的來監視你的,當然也是來保護你的。比如說,常跟隨在你身邊的護法神,從你受佛法的皈依開始,就有36位;乃至受五戒,每一戒有5位護法神,這樣總共36+25就61。因此除非你不是真的想學佛,不然這些護法神就會跟著你,就61位。何況你今天受的是菩薩戒,這個是「不共二乘戒」,唯有大乘佛子真正能發、能持的殊勝戒,那這樣的話,你已經沒有辦法數出到底有多少的護法神在你旁邊了。因此在成就你皈依的功德的時候,他們大家就都已經知道了。如果今天你更證得明心的功德,那這樣護法神的數目已經更數不清了。但是如果你今天還是可以懈怠的話,你想想看,圍繞在你身邊的這些護法神,心裡作何感想?他會不會心裏面很失望?會不會想要離開你?假如你的懈怠實在是太離譜了,幾乎每天都不在心上用功,也都忘了在佛前的發願,這些護法神就會慢慢地離開你,因為你違背你的誓願,並不是他們懈怠他們的職責啊!而我們在座的每一位,總有一天,你也會去攝受別人,然後在他旁邊作一位護法神或護法菩薩。那你以這樣的角度來看的話,現在最好還是乖一點比較好,還是精進一點比較好。
那在轉依的話呢,如果說,我們今天知道這個名相,還是可以轉依。為什麼?因為我們就可以這麼想:法界中有這個真實性,祂的真實性不可能出現一個「為祂自己」的心念,或是特別選擇一個對象來作為祂的我所。那既然祂不會這樣的話,祂一定是沒有私心的,既然祂沒有私心,那你可以根據祂無私的精神去做發揮。然後你會相信說:祂既然可以出生萬法,那我也是祂出生的;既然我可以被祂出生,那同樣我也可以出生利益眾生的法,因為這個東西對我來說,我並不吃虧啊。因為呢,眼下我們周遭沒有學佛的眾生,一百年後,他們都不知道自己去哪裡了,不是一定能夠回到人道,不一定。可是,我知道我會去哪裡啊,單是這一點,我就該慶幸。因為你有選擇自己道路以及未來業道的能力,他們沒有啊!所以,你何必跟他們計較呢?他們現在享受一下世間法,是他們唯一的樂趣,他們認為這就是他們的幸福啦,所以那你就不需要跟他們去爭奪吧!因為他們的幸福就是他們不知道出世間法,你跟他們講他們也聽不懂,不相應,而且他們會討厭,所以你跟他講這個做什麼?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可以體會說,你也不用去剝奪他人享樂的權力,你有因緣跟他們說法就說法,沒有因緣就不要勉強。也不要說指責人家,或者什麼「你怎麼那麼壞?你怎麼殺了兩個人?」或者怎麼樣。有些事情我們會用瞋的語氣來講,但通常呢,要有效果才有用。然而你要有福德莊嚴,這些法用起來才會恰如其分;或是呢,你所講的,他才能夠信受。不然的話,就讓這個世間的法律去制裁就好了,你不需要怎樣。如果他覺得痛苦,你還是一樣可以悲憫他、攝受他,這個是有功德的,只是這道理說起來,一般的人都很難信受。
比如說在以前,有一個人,他要被行刑,行刑的時候當然也會很痛苦啦,一大堆人都圍著他。這樣呢,要行刑的時候,有一個人起了悲憫心,就覺得這個人還是很可憐――還是很可憐哪,那這樣的悲憫心,後來,未來未來未來世以後,他們再相逢,這個人呢 ――被行刑的A,就對對他生起悲憫心的B很好,這就是我們說的一見如故,對這個B可真的是很好。可是我們看看這件事情的因果,B有沒有真的在那個過去做了些什麼?沒有啊,只是那個念頭,這樣的念頭過去了而已,而且這過程中,那位受刑人的意識心是不知道的,但很奇妙的,他的末那和如來藏就能夠受持這樣B的善念,所以經過了這麼長久的時間以後,還可以顯發這樣的感恩之情。
所以如來藏顯示的真實果報歷歷不爽,祂的整個心行就是這樣。所以呢,菩薩要學,因此不要說,這樣造了惡業,這業種被記錄下來,將來一定會受苦果,所以還要
反過頭來埋怨如來藏。你要轉過這個念頭來想,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業果性可以成就,所以我們才可以自在地學佛,將來可以成佛;當我們都不去造這些惡業的時候,以後我們就會和這些惡果絕緣,這我們所領受的未來的一切都是善的境界,這樣不是很好嗎?這樣得到也才會心安理得啊!而對於以前的惡業,將來會產生的惡果,也當作是還債來想,乃至想想世間人說的「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只要我們肯誠心懺悔,對方的意識心即使不能感受這誠意,可是這對方的末那和如來藏也可以漸漸地領納,反正我們回饋眾生,本來就是本份事,所以業果是可以改變了。
而當初圍繞在這個受刑人的旁邊的人裡面,大家都是這樣對這位受刑者充滿憤怒和斥責的心行,而在這樣作意的包圍底下,你還可以持續你對眾生的善念,持續你對眾生的慈悲,覺得說這個人還是很可憐的,應該來攝受他,這樣的想法就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啊!可能B也沒想到那麼多啦,可是這樣的心行,就可以讓他得到未來不同的果報。那你說,人家對他好,這樣有什麼好處?有啊!如果說將來你出來擔任弘法的角色,你就可以攝受他啦,因為他很信受你嘛,為什麼他很信受你?因為你當初的那個心念是難能可貴的事情。你說,生起一個悲憫心,難能可貴嗎?是啊,很可貴啊。尤其他作惡,你和他非親非故,還能夠生起悲憫心來憐憫他,這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生起這樣的念頭,只有你。難道這樣,還不難能可貴嗎?
菩薩是這樣地於世間改變自己的心行,也就是說,為什麼從眾生的觀點來看,菩薩的所作所為是不能理解的?就是因為眾生都是用他這輩子的──這個目前活生生在他現前的事情的觀點來看,所以要他跳脫「他這輩子」,去好好地面對「他這一輩子絕對會死」的這個事實,他都不願意去真實面對。比如像是說「你會死」、「你會不存在」、「那死了以後,你怎麼辦?」,這些都是他不肯去面對的。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這樣的眾生,要用這樣的觀點來思考,你只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來改變你自己,至於對於眾生的愚痴,對於眾生安於輪迴的愚痴性,你必須隨順建立非愚痴性,旁敲側擊,而不是去強行打造他,眾生不用你打造,佛法必須要自悟,根本無法強求。因為許多的眾生,他永遠幾乎是眾生,很難成佛。因為呢,盡未來際、盡未來際、盡未來際,你成佛以後,再盡未來際、再盡未來際,你攝受的弟子無量無邊,最後已經成佛,成佛到世界全部無量無邊的世界都有你攝受的眾生也都成佛,乃至於他們的佛土所攝受的眾生都已經成佛,還是有超越超越無量的數不盡的眾生,一樣在三惡道中,在凡夫地中,不斷地痛苦地輪迴。所以,從這一點來看,作為一位可以真正出離輪迴的你,何必要去跟眾生計較呢?你計較的話呢,從未來際來看,根本沒有意義。倘若你還是執意這樣作呢,是違背菩薩道的道行,這個就叫作壞戒行。——摘自《甘願做菩薩》
懇切至誠佛前發願
於世間法懂得安貧樂道
每個人都有八個奇妙的心
玄奘法師傳 卷五 白話本 三藏法師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