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不讀金庸書,讀遍武俠也枉然」金庸先生的十五部武俠著作,上至文人墨客,下至普通百姓,喜愛者可謂多矣。由此造就了一個武俠傳奇,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說「金庸之後,再無武俠」了。金庸武俠小說大氣魄,大手筆,長篇武俠小說歷史架構宏大,歷史事件、背景完美的結合到小說中;加之金庸先生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作品融入儒道佛,陰陽五行,琴棋書畫等等,使小說即具傳統武俠小說「武」的特點,又有厚重的家國情懷:「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也由此奠定了金庸先生在「新武俠」時代一代宗師的地位。相較於長篇武俠小說而言,中短篇略為遜一籌。金庸自己曾言:「長篇勝於短篇,後期作品優於前期」。在此不揣冒昧就中篇小說《鴛鴦刀》一書來解讀和探討。
《鴛鴦刀》相比其他作品或許是最沒存在感的,《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笑傲江湖》等等不管是書籍還是電影、電視劇,更是一版再版、一拍再拍。《鴛鴦刀》創作於1961年,最初連載於金庸自己創辦的《明報》,原是一部電影小說,可惜沒有被拍成電影。

風格
金庸小說開頭一般略顯平淡,要做大量的鋪墊,側寫,如《笑傲江湖》以福威鏢局少鏢主林平之一家被滅門開頭,讓我們誤以為主角是林平之了,殊不知林平之只是帶我們入局的一個引子。繼而又用儀琳的口述來講述令狐衝,足足用了四個回合幾萬字的側面描寫來做鋪墊,就如同一幅大寫意的中國畫:「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直到了第五章主角令狐衝才正式粉墨登場,可以看到《紅樓夢》架構特點。《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俱是從正主的父輩寫起,《倚天屠龍記》中正主張無忌更是到了第七回合,才呱呱墜地。而《鴛鴦刀》更似一部電影風格開篇:

文字開頭就抓住了讀者的眼球,一場惡鬥即將上演?極具畫面感。又埋下了伏筆,這四人是誰?是劫道的強人?然後又會是怎麼樣了?與金庸以往的小說可以說是風格大相逕庭,開門見山。當然也或者是中短篇小說所局限,架構無法達到長篇的恢弘氣勢。
諧趣 調侃
文學評論家、作家曹正文:「《鴛鴦刀》是金庸小說中別具面目的藝術作品,它以趣動人。在這幅「江湖諧趣圖」中,武林英雄、江湖好漢,個個妙趣橫生。武俠小說中文字之調侃,非《鴛鴦刀》特有。但通篇皆有喜劇的色彩,這在武俠小說中實屬罕見。」 寫作《鴛鴦刀》時金庸之名正如日中天,他的小說創作處於第一個高峰期,各種不同的風格也在試驗中。作家倪匡《我看金庸小說》:在《鴛鴦刀》中,出色的是四個喜劇人物:太嶽四俠——四個武功低微的小人物。這是金庸小說中第一次出現這樣的喜劇性質的人物,雖然在《鴛鴦刀》中,一樣未得到發揮,但已經奠定了一個基礎。在以後的作品中,這類人物不斷出現。
其中從「太嶽四傑」和林玉龍、任飛燕夫婦中我們隱約看到「桃谷六仙」的影子,「太嶽四傑」武功草草,憨憨傻傻,自吹自擂。林玉龍夫婦夾纏不清,鬥嘴不休,偶爾卻有妙倫。「夫妻床頭打架床尾和,不動刀子不拌嘴的夫妻,肯定有問題。」封筆之作《鹿鼎記》中的語言風格也可自此管窺一豹。
反轉
金庸先生家學淵源,不僅對傳統古典文化信手拈來,而且對西方文學研究頗深,英國小說作家歐亨利式結尾,先生也是深得個中三昧:

縱覽《鴛鴦刀》一書,也許是局限於篇幅,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其中漏洞和缺陷也不少,如蕭半和僅見袁冠南一面,就將女兒許配與他,是不是太草率了?作為「大內七大高手」之首的卓天雄,輕易就被剛學了十二招的「夫妻刀法」擊敗,是「大內七大高手」太膿包?還是「夫妻刀法」太高明?作為主要人物的蕭中慧和袁冠南、卓天雄刻畫淺嘗輒止、略顯浮於表面,給讀者的印象還不如負責搞笑的「太嶽四傑」和大鏢頭「周威信」深刻;最後揭示鴛鴦刀無敵於天下的秘密「仁者無敵」,稍顯生硬,表現的思想深度略淺。總體而言小說語言、人物,情節幽默諧趣,小說的情節結構頗具有電影劇本特點,可以說是一次新的嘗試。是一部中上之作。